英國退出歐盟,歐盟成美國後院,戴高樂在半個世紀前就已經預測到

歷史微鑑 發佈 2024-01-06T04:36:17.288038+00:00

2016年6月,英國通過公民投票確定了要脫離歐盟,在經歷了多次脫歐談判後,英國於2020年1月正式退出歐盟。

文|寧溫

編輯|SHI

2016年6月,英國通過公民投票確定了要脫離歐盟,在經歷了多次脫歐談判後,英國於2020年1月正式退出歐盟。

英國的脫歐無疑在歐盟內部開創了一個惡劣先例,很難保證不會有其他歐盟成員國效仿英國的做法,對歐洲一體化產生負面影響。

當時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就將英國的脫歐稱之為一場悲劇,是英國和歐盟的雙輸局面。

而早在半個多世紀前,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就曾兩次拒絕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當有人問原因時,戴高樂直言不諱:英國與我們不是一路人。

而如今的情況正好印證了戴高樂當時的說法,連帶著他拒絕英國的做法也顯得很正確。

那麼戴高樂是如何判斷英國和我們不是一路人呢?

英國拒絕加入歐洲共同體

從始至終,戴高樂都認為英國和歐洲的心理距離很遠,不是一路人。

實際上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宗教和民族來看,英國和歐洲大陸都有著無法割裂的關係,甚至很長時間裡都是歐洲的中堅力量。

然而有著英吉利海峽這道天然屏障的英國卻認為自己並不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只是歐洲的鄰居,邱吉爾也曾說:「英國和歐洲在一起,但是不屬於歐洲。

英國是既覬覦歐洲又防備著歐洲,在歐洲大陸的爭霸鬥爭中,英國對歐洲向來實行的都是均勢原則和光榮孤立政策

在保證歐洲各國勢力均衡,沒有國家能稱霸歐洲的前提下,英國不參加歐洲固定的集團或同盟,以此保持行動自由,便於更好的操縱和維持局勢,專心經營自己的海外事業。

所以英國最初也是拒絕加入歐洲共同體的,並不想和歐洲國家搞什麼大聯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由以歐洲為中心的格局轉為美蘇兩極格局,經過戰爭洗禮的歐洲各國都陷入了各種經濟崩潰和政治危機,社會動盪不安。

面對這種緊張局勢,西德的領導人阿登納指出:「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再走下坡路的話,是絕對迫切需要歐洲的聯合。」希望歐洲國家能聯合起來扭轉這衰敗的局面。

英國作為歐洲的重要大國之一,邱吉爾在戰後曾主張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但他並沒有想把英國包含在這個歐洲合眾國之內,稱:「我們和歐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組成部分,我們可以聯繫交往,但不會併入。」

在外交政策上,戰後的英國更看中的是美國,而不是歐洲,堅信美國能讓英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受益,包括邱吉爾後來提出的三環外交,他都是將和美國以及大英國協的關係放到歐洲前面

可見此時的英國雖然失去了霸主地位,但還是難以忘懷過去的輝煌,在經濟、政治方面有很強的優越感。

並且加入歐洲共同體就代表著要把一部分權力讓出來共享,這是英國所不願意的,和歐洲國家聯合併不是它的首選。

從1950年起,西歐六國正式開始一體化的進程,先是法國人莫內提出煤鋼共同體,將德國和大國的煤和鋼的全部生產放到一個超國家機構的領導之下,煤鋼合作成功後可以再向別的部門推進。

莫內的建議得到了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個國家的響應,當時這六國並沒有忘記邀請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但英國選擇拒絕。

1951年4月,在沒有英國參加的情況下,西歐六國的外長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這就是歐洲聯合的第一步。

在確定煤鋼共同體之後,西德總理就表示:「先是經濟一體化、政治一體化、軍事一體化,最後達到歐洲的統一。

此後西歐六國又先後建立了電力、原子能、運輸等貿易方面的統一市場,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各成員國的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英國依舊沒有參與這些合作,進一步將自己隔離在歐洲共同體之外,在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初始階段,英國可以說只是一個觀望者。

那英國之後為何轉變態度,主動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戴高樂又為何兩次表示拒絕?

英國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

從50年代中期開始,邱吉爾三環外交的前兩環開始出現問題,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發生讓英美的特殊關係變得沒有那麼親密,英國也逐漸意識到全球重大經濟事務開始由美國和蘇聯掌控。

再加上英國的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大英國協內部瓦解,英國和大英國協國家的經濟比重也在相對下降,大英國協不能再給英國提供更多實質性的幫助,反觀歐共體國家的經濟比重卻在不斷上升。

這種種跡象都表明,如果不加入歐共體,英國很有可能在政治經濟上被排除在歐洲之外。

由此,在三環外交中,英國必須要重新將歐洲放到首位,英國國內也出現了希望回到歐洲的輿論呼聲,支持英國加入共同體。

在這種情況下,經過內閣會議的討論決定,1961年下旬,英國政府就正式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在隨後和歐共體各成員國的談判中,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是希望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的,認為這既有利於他們國內的經濟發展,還有助於平衡法國的力量。

可此時領導歐洲一體化的法國並不願意英國加入進來,認為英國會威脅到法國的領導地位,西德總理阿登納同樣更樂於看到以聯邦德國和法國為主的歐洲建設。

期間,為爭取法國的同意,英國首相麥克米倫向戴高樂表示:「我們已經不是維多利亞女王、吉普林、光榮孤立時代的英國了,讓我們把歐洲團結起來吧。」

戴高樂對此不為所動,認為英國對歐洲始終實行的都是「一腳在內,一腳在外」,想要加入歐共體只是看中了歐洲的大市場,想把海上貿易、商業文化引到歐洲。

這還都是次要原因,戴高樂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英美關係的密切程度是其他歐洲國家難以企及的。

在建立歐洲共同體最初,戴高樂所期望的就是一個歐洲人的歐洲,根本意圖是擺脫美國控制,爭取西歐的獨立自主。

戴高樂也一直都不滿於美國想要加強對歐洲控制的做法,將美國霸權視為歐洲一體化的最大障礙,多次強調歐洲的事務應該由歐洲來解決,表示:「美國並不是歐洲的一部分。

而英國並不願意放棄和美國的特殊關係,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選擇和美國站在一邊,戴高樂對此還指出,英國就是潛伏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戴高樂認為,如果英國加入了歐共體,那美國就會通過英國來干擾插手歐洲事務,這樣就會破壞歐洲共同體成員國的一致性,最後成為依賴於美國並由美國領導的一個龐大的大西洋共同體,歐洲共同體則會被吞併。

基於這些考慮,在1963年的一次記者會上,戴高樂就明確表示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

麥克米倫對此指出:「戴高樂想支配歐洲,他要在六國共同體中建立霸權,不接納新的會員國。」

顯然,麥克米倫已經意識到只要有戴高樂在,英國就別想加入歐共體。

1964年,威爾遜出任英國首相一職,英國隨後在1967年再次申請加入歐共體,結果不出意外的再次被戴高樂拒絕。

戴高樂依舊對英美關係持不信任態度,認為英國並不適合加入共同體,最終只是建議英國成為歐洲共同體的聯繫國。

可以說戴高樂就是英國想要加入歐洲共同體的最大障礙,戴高樂自己也承認:「英國會加入共同市場,除非我不在位了。

而很快,英國就等到了加入歐洲共同體的好時機。

英國脫歐

1969年,戴高樂在公民投票中失敗被迫下台,喬治·蓬皮杜出任法國總統一職,相比於戴高樂對英國入歐的強硬,喬治·蓬皮杜卻沒有想要繼續拒絕英國的申請。

與此同時,英國首相希思也深刻意識到了只有加入歐共體才能重振英國的政治和經濟,迫切的希望英國能儘快加入歐共體。

1970年11月,戴高樂逝世。

1971年,希思立即和喬治·蓬皮杜展開了一次會晤,雙方在英國放棄英鎊、接受農業共同市場、真正心系歐洲大陸等方面達成了一致。

得到法國的支持後,英國就沒有了加入歐共體的最大障礙,於1973年1月正式成為了歐洲共同體的成員。

加入歐共體之後,英國和歐盟在商品製造、軍事情報、貿易金融方方面面都成為了重要夥伴,很多人都認為英國已經和歐盟成員國捆綁成了一個整體,不會輕易剝離。

但同時英國也沒有放棄和美國的友好關係,在歐盟中推出的很多政策往往都是無視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利益,比較符合美國的偏好。

包括在伊拉克戰爭中一味追隨美國,911之後斡旋歐洲國家啟動《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動歐洲各國和美國在G20峰會上共同實行財政刺激方案,積極在歐盟內部遊說力推歐巴馬推出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等等。

美國也樂於英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便於通過英國干預歐洲事務。

當初戴高樂最不願意見到的一幕還是發生了,歐盟成了美國的後院。

英國為此還被戲稱為「牡蠣中的沙粒」,在歐盟中向來有「尷尬的夥伴」、「不情願的歐洲人」之稱。

這種尷尬或許也是英國最終決定脫歐的一個因素。

而且就英國自身來說,國內一直都存在對加入歐盟的質疑聲,在歐債危機、恐怖主義和難民潮等問題之後,這種矛盾進一步增加了英國的疑歐派,催動了英國的脫歐。

而作為歐盟史上第一個要脫離的成員國,首開先河的英國無疑會給歐盟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影響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削弱歐盟的實力和影響力、造成歐盟內部權力的失衡、給歐盟帶來更大的分裂隱患等等。

從1961年主動申請入歐,到2020年退歐,英國和歐洲如今的最終結果證明,戴高樂當初一再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不是沒有道理,很有先見之明。

結語

身為曾經的世界霸主,英國所堅持的一直都是除非無路可走,否則不會用聯盟來捆綁自己。

英國當初申請要加入歐共體事實上就算不上是自願,只是在看清局勢,為了保住大國地位迫不得已的選擇罷了。

在加入歐共體之後,英國還是心心念念著自己在歐洲的統治地位,依舊對其他成員國保持著戒備心理,難以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歐洲真正的融入到一起,可謂是同床異夢。

戴高樂顯然在半個多世紀前就看出了英國和歐洲的根本性差異,也一直警惕於英美特殊關係對歐共體的威脅,擔心英國會成為美國打入歐洲的一顆棋子

或許戴高樂當時就已經預測到了即便英國加入了歐共體,那也會有脫歐的這一天。、

參考文獻:

[1]張靜.戴高樂為何阻止英國加入歐共體【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No.120(07):19-23.

[2]闞四進.法國歐洲一體化政策研究【D】.外交學院,2014(02).

[3]陳詠媛.英國與早期歐洲一體化【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10):16-17.

[4]肖德玉.無奈的選擇:英國第一次申請加入歐共體原因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No.33(01):30-34.

[5]劉亞軒.論冷戰時的英國與歐共體【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No.66(06):12-1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