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獨特的寺廟茶禮

pzh龍泉茶莊 發佈 2024-01-06T09:45:32.345829+00:00

僧人飲茶歷史久遠,僧人的飲茶禮儀在唐代末期出現,並且逐步得到規範,對中國飲茶文化的進步和禪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是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到了唐代而大為興盛。

僧人飲茶歷史久遠,僧人的飲茶禮儀在唐代末期出現,並且逐步得到規範,對中國飲茶文化的進步和禪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是東漢末年傳入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到了唐代而大為興盛。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結果,而茶與佛教又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談到茶禮就不能不提到寺廟中的飲茶禮儀。

僧人們清心淨欲,從茶中悟道並形成一整套的茶儀,但這是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

關於寺廟飲茶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東晉懷信和尚的《釋門自竟錄》,其中說:「跣足清談,坦胸諧謔,居不愁寒暑,喚僮喚仆,要水要茶。」

但此時僧人飲茶並不是普遍的現象,僧人飲茶成風是在唐朝出現的。據封演《封氏聞見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同時,此時產生了「茶禪一味」說,從而真正把茶與佛理結合起來。

此時,寺廟也開始大興茶事,但並沒有形成一套寺廟專有的飲茶禮俗。因此,僧人飲茶也沒有什麼限制,更沒有一定的程式可以遵循,也就是所謂的「人自懷挾,到處煮飲。」直到唐朝末年,懷海和尚創製「百丈清規」才將僧人飲茶納入寺廟戒律之中,從而有了最初的寺廟茶儀。

隨著飲茶在僧徒生活中地位越來越重,規範飲茶就開始成為必要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百丈清規》中對茶事的規定,其內容據《景德傳燈錄》載:「晨起,洗手面;盟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盟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盟漱;盟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可見,僧人的一天幾乎就是在吃茶中度過的。


此外,隨著寺廟茶禮的日益完善,寺廟中還開始設置「茶堂」,供僧家辯佛說理、招待施主佛友品茶之用。還在法堂左上腳設茶鼓,按時敲擊召集僧眾飲茶。宋代詩人林通的《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說的正是這一景象。此外,在寺院一年一度的掛單時,要按照「戒臘」年限的先後飲茶,稱「戒臘茶」。平時,住持請僧眾吃茶,稱「普茶」。在佛教節日或朝廷賜杖、衣時,往往舉行盛大的茶儀。


宋代時,寺廟還常常舉辦大型茶宴。而這些茶宴多是在僧侶間進行,儀式開始時,眾僧圍坐在一起,由該寺主持法師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獻茶給眾僧品嘗。僧客接過茶,打開蓋碗聞香,舉碗觀色,接著品味,用以讚賞主人的好茶和泡沏技藝,隨後進行茶事評論,頌佛論經,談事敘誼,類似於今天的聯誼活動。

後來,元人德輝修改了「百丈清規」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加以規範,對出入茶寮的禮儀及「頭首」在廳堂點茶的過程都有詳細說明。最為重要的是,它還將茶禮等級化,即依照客人的身份,獻不同檔次的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