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三個表現別大意,過來人的經驗孩子可能是烏龜型人格

陪寶寶寫日記 發佈 2024-01-08T04:58:23.933324+00:00

不知道為什么小區很多媽媽和奶奶都知道了豆媽,在小區里碰見都喜歡和豆媽聊幾句。有媽媽說,和豆媽聊天就能找到解決育兒問題的煩惱;有老人說,和豆媽聊天,自己學會了和兒媳婦相處,也放心讓自己帶孫子孫女了。

不知道為什么小區很多媽媽和奶奶都知道了豆媽,在小區里碰見都喜歡和豆媽聊幾句。

有媽媽說,和豆媽聊天就能找到解決育兒問題的煩惱;有老人說,和豆媽聊天,自己學會了和兒媳婦相處,也放心讓自己帶孫子孫女了。

聽見這些反饋,豆媽可開心了,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豆媽在和大家聊天的過程中也獲得很多啟發和反思。

這次是根據豆媽和十幾位媽媽聊天后,收穫的一些啟發整理出了和大家分享。因為是十幾位媽媽的經驗和教訓,豆媽認為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十幾位媽媽的孩子年齡分布還算集中,基本都是1-3年級孩子的媽媽,所以她們對孩子上小學後出現的問題是深有體會,對於之前幼兒園孩子的生活也還有印象。

在這長達幾十次的聊天中,豆媽和這些媽媽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出現的各種讓人頭疼的問題,其實在幼兒園已經有了苗頭,只是當時的媽媽都覺得這是孩子的天性,不是什麼大問題,也不會關注去糾正。

等到孩子上小學,在學習上出現問題的時候,也著急去糾正。能改過來嗎,假以時日是可以的,但是很多媽媽也都感慨,真得很難,有點後悔晚了。

這真是過來人的經驗,早一些看到就不會讓孩子在將來的學習上走彎路了,孩子家長都能輕鬆一些。

小學低年級,最讓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孩子是什麼?豆媽總結了一下,姑且稱為烏龜型人格的孩子。

你看烏龜的特點,就是慢,而且有一層厚厚堅硬的殼,一旦遇到危險就會縮進殼裡,如果你敲殼想要烏龜伸出頭太難了,可以說無計可施。

有一類孩子上了小學就會是這樣,起床慢,上學路上慢,上課從來不發言,做作業也慢甚至不做作業,晚上回到家對做作業更是一拖再拖,如果你耐心哄著還能完成作業,但是過程太考驗老母親的耐心了。

如果你稍微催一下或者著急了,那完蛋了,孩子徹底坐那裡不動了,就算你使出十八般武藝也沒用,這作業是完不成了。

這就是烏龜型的孩子,你說鬧心不鬧心。這類孩子如何改,已經是一個系統全方位的大工程了,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表現不太一樣的細節,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說如何解決。

但是這類孩子在幼兒園時候,都已經顯露出來的問題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家有幼兒園寶寶的家長,趕緊看看自己家孩子有沒有這些現象,及時發現及時關注糾正,會事半功倍。

第一個現象:玩什麼都是三分鐘熱度。

這一點家長可以通過寶寶在玩遊戲和玩玩具的時候觀察一下,如果可以和幼兒園老師做溝通,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表現,那更好。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里,覺得小孩子玩什麼玩具或者做什麼遊戲都是沒有長性的,也就是會玩玩這個玩具,又玩玩那個玩具,或者做做這個遊戲又去參與到另一個遊戲中。

如果孩子一直持續這樣的狀態,看上去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分鐘熱度,那就要警惕了。很可能是孩子沒有養成很好的專注力,關於專注力,關注豆媽育娃的小夥伴可以翻之前的文章。

孩子沒有很好的專注力,到了小學不僅不能堅持上完一節課,而且還會出現任何學科都是三分鐘熱度的學習。

對於如何保持學習的熱情,這就涉及第二個現象了。

第二個現象:遇到學不會的事情就放棄不學了。

對於孩子放棄不學這件事情,在幼兒園的孩子這樣做,家長一般都會寬容不再堅持讓學的,因為在很多家長看來,這些事情等以後長大一些,孩子也就會了,沒必要現在讓孩子撕心裂肺地哭著不願意做。

還有一種,就是家長認為的確有難度,以孩子目前的年齡是學不會的,一旦有這種思想,孩子表示不喜歡不學想放棄,家長也就不強求了,看著孩子學不會著急地哇哇大哭的樣子,家長都會心疼說算了,等再長大一點了重新學。

可是,家長不知道,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學習體驗,給孩子一種錯覺,那就是遇到不會的事情就可以放棄不學。

這樣的孩子到了小學,一學就會的知識畢竟是少數,更多的知識需要孩子思考和反覆做題去強化,這個時候孩子就會下意識的放棄,因為在他上幼兒園的幾年時間裡,已經形成了這種思維模式。

所以,當孩子在幼兒園學習一些事物,即使很小,即使看上起對孩子來說很難,家長都要多一些耐心,鼓勵和陪伴孩子去探索和學習,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個學習的種子。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在遇到困難時候,不斷探索和反覆練習中收穫進步的,在幼兒園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學習力,到了小學,才能讓孩子順利進入良性循環地學習中。

第三個現象:喜歡求助老師。

這一點相信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幼兒園孩子必須知道的事情,包括在小學也一樣,就是遇到困難要向老師求助。

但是,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家的孩子,如果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無論事情大小,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喊老師,喊媽媽,那就要引起重視了。

說明在孩子心中,沒有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概念,唯一的行為模式就是求助他最信任的人,老師和媽媽。一般來說,幼兒園老師和媽媽都會迅速做出回應,這種回應的確給孩子安全感,可是過度的時候,也會走向事情的反面。

所謂物極必反就是這個道理,孩子失去了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對老師或者媽媽過度依賴。

這樣的孩子到了小學,要麼會因為小學老師做不到及時回應而備受打擊,失去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要麼就是不會和同學處理好關係。

在幼兒園,我們還是要鼓勵孩子學會和同齡小朋友合作甚至求助,建立孩子的互助意識,讓孩子知道求助老師和媽媽,是他們小朋友都無法解決時候的後盾。

一定不要小看了孩子之間的相處規則,只有生出這種能力,在小學才會從容解決和同學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三種現象,你家孩子有嗎?豆媽整理這些現象,不是引起你的焦慮,而是為了提醒家有幼兒園寶寶的家長,做到早發現早干預的作用,這比等到孩子上了小學出現了問題,再著急糾正就要簡單很多。

如果你的身邊和親人有孩子在幼兒園,也可以轉發他們讓更多寶媽寶爸,還有奶奶姥姥們看到,從這一刻開始幫助我們的孩子,讓未來的路走得更順利,輕鬆。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