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後,滴滴首戰選擇自動駕駛:它會掏空車企「身體+靈魂」嗎?

明鏡pro 發佈 2024-01-08T09:40:04.959006+00:00

在1月解禁重新上線三個月後,滴滴開啟了2021年來第一次公開活動。而這一次,其將目標放在自動駕駛上。在4月13日的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上,滴滴不僅為自己的無人駕駛概念車,同時還把自己的Robotaxi時間表以及底層核心技術一一做了展示。


在1月解禁重新上線三個月後,滴滴開啟了2021年來第一次公開活動。而這一次,其將目標放在自動駕駛上。在4月13日的滴滴自動駕駛開放日上,滴滴不僅為自己的無人駕駛概念車,同時還把自己的Robotaxi時間表以及底層核心技術一一做了展示。此外,滴滴還宣布,將在上海、廣州兩地的指定區域呼叫自動駕駛車輛,體驗相關服務。滴滴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無人車量產,並將其接入共享出行網絡。

在上海、廣州啟動混合派單,無疑是滴滴自動駕駛邁向商業化的關鍵一步。在滴滴下線這兩年時間中,行業正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滴滴除了在份額上遭到二線打車企業的侵蝕之下,來自技術端的革命性變化也隨時可能顛覆這家企業,對滴滴而言無人駕駛計程車是必須要打的一場硬戰。大力發展自動駕駛,對於現在的滴滴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其一、重啟之後,退市的滴滴遲早會尋求重新上市。而為了尋求更高的估值,滴滴需要將更多更具前景的業務裝入到公司里。彼時,對於滴滴自動駕駛板塊來說,無論是單獨上市,還是和滴滴出行打包上市,自動駕駛都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業務。畢竟從此前上市的效果來看,單獨的出行業務已經不再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2022年優步全年營收為318.77億美元、上年同期是174.55億美元,歸屬於公司的淨虧損91.41億美元。

網約車的業務很容易觸及天花板,而隨著技術的變化,也存在被顛覆的可能。比如,現在火爆一時的Robotaxi,就被認為網約車未來的終極發展方向。因為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支付給司機的工資將不斷蠶食網約車公司的利潤。通過部署無人駕駛技術,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資源開支,而且無論是運營時間,還是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都會朝著更有利於網約車公司的方向發展。從行業中來看,也確實有不少企業都在進入這一領域。

去年8月,百度宣布啟動全自動無人駕駛計程車商業化運營,是國內首個進入商業化的自動駕駛企業。首批開放的城市包括重慶、武漢,如今北京、廣州等地也成為百度Apollo的商業化重鎮。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也將加速啟動,北京、廣州就成為小馬智行全無人自動駕駛服務商業化的試點城市。行業已經在變化,而對滴滴而言,在自動駕駛上加速已經「刻不容緩」。

01

落地的難度不小


在當天的活動中,滴滴發布的概念車DiDi Neuron代表了其對未來的思考。DiDi Neuron基本已經透露出未來滴滴自動駕駛車輛的雛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Didi Neuron的量產車型將在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網絡,實現全天候、規模化的混合派單。

Neuron 車身長度 4.5 米,軸距 3.2 米,新車高度設計達到了 2.53 米,同時取消駕駛位。根據滴滴披露的數據,在車輛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車內空間的優化和重新布置,整車內部空間提升了50%,腿部空間提升了86%。乘客甚至可以在車內設置「一鍵躺平」,來充分緩解長途出行的疲勞。此外,Neuron在車內還有一個機械臂,可以為用戶提供提行李、遞水和叫醒等網約車經常需要用到的服務。

而車內大屏可以提供包括設計了會議、遊戲、影音、街景介紹、氛圍等多種娛樂互聯模式,為乘客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車外創新性用智能交互五聯屏代替了傳統車燈,可以直觀地顯示車輛轉彎、到達、充電等狀態。此外,該車還融入了頂翼門+側滑門的設計。

為了達到自動駕駛的能力,這輛概念車在車輛硬體方面也設置了擁有21個攝像頭、8個雷射雷達以及6個毫米波雷達等感知硬體,並結合了模塊化、易插拔的結構設計,可提升車輛運維效率。動力系統方面,通過將輪轂電機和無人網約的車結合,四個輪胎能夠靈活轉向,能實現更小半徑轉彎、斜向行駛等功能。

不過,這帶來的大問題是,這車的成本會比較高,量產可能存在很大難度,特別是8個雷射雷達就已經高達數萬元。顯然滴滴要真正把這個車投入到實際運營之中,甚至實現盈利可能自己之能力都沒有底。要降低成本,就要有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在之前,滴滴推出了其自動駕駛硬體平台「雙子星」。而在4月13日,滴滴又發布兩款自動駕駛核心硬體:北曜Beta雷射雷達和三域融合計算平台Orca虎鯨。

其中,Orca 虎鯨則是一個量產化的三域融合計算平台,由滴滴自動駕駛研發,將智能駕駛域、智能座艙域和網聯域三域融集成至一體。而北曜Beta雷射雷達是和北醒合作的,這家公司此前已經發布了其512線雷射雷達。該公司的資料顯示,通過自研的雙軸高精掃描技術和雙電機控制算法,不僅實現了0.05°的高精度掃描,還通過設計疊代成功的將電機控制電路的尺寸縮小一半,成本節約40%,從根本上解決了512線性能與成本之間的矛盾,使得商業化量產成為可能。

簡單來說,商業化量產目前還存在很大難度。這意味著,滴滴要實現其概念車量產,難度還很大。

其實,即便到了2025年,Robotaxi也很難在城市道路場景下全面鋪開。谷歌Waymo和通用Cruise時下也只是在特定的區域內開展示範商業運營。尤其是谷歌Waymo,其實際道路測試里程是全球最多的,早在2021年,Waymo在實際道路上的測試里程已經超過1000萬英里(約合1600萬公里),模擬測試總里程已經達到100億英里(約合160億公里),這也就意味著Waymo擁有海量的數據來克服長尾工況並持續優化算法。

但即便這種情況下Waymo都沒有實現,足見L4難度之大。所以我們大膽推測滴滴的Robotaxi即便在2025年混合派單,更多也只是會在特定的工況相對比較簡單的區域內進行運營,要想全面推開的概率並不大。不過,Robotaxi作為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仍舊具有很大吸引力。

02

幹線物流成新戰場


和工況較為複雜且難以預料的乘用車使用場景相比,幹線貨運物流在部署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上的困難程度就小了很多,且進展也更加迅速。對於這個對L4更加友好的場景,滴滴自然也不會錯過。

和Robotaxi一樣,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力成本支出也會成為影響物流公司的利潤的主要因素。通過部署高等級自動駕駛,無論是全面取消駕駛員,或者是將雙班駕駛員替換為單個安全員,都能夠幫助物流運輸公司大幅降低運營成本。更不要說在重卡難以全面實現純電動的情況下,自動駕駛技術還能夠大幅提升整車燃油經濟性。

目前,滴滴已經擁有超過100輛自動駕駛卡車,在天津和內蒙之間開始示範運營。按照滴滴的介紹,由於貨運過程會有通過檢查站以及檢查人員檢查等工況,因此單純的L4級別無人駕駛在國內高速公路全面鋪開在實際道路運輸狀態下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滴滴為自動駕駛卡車打造了混合無人化解決方案HDS。該方案是由配備駕駛員以及輔助駕駛方案的車輛進行領航,並且輔以多輛L4級別自動駕駛卡車組成一整個車隊。

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幹線物流是時下絕大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必爭之地,圖森、小馬、嬴徹、智加等都希望在L3/L4商用車領域大顯身手。

不少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由於不能自己造血,因此選擇搭上主機廠的順風車,在前裝市場可以搭載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這樣無論是從成本,還是從適配性上都會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眼下的滴滴還沒有更多和商用車企業合作的信息透露出來。這不僅會極大地限制滴滴對於商用車運營相關數據的採集量,同時後期改裝成本較高,更有某些車型可能都沒有辦法被拿來改裝。所以滴滴在展示自己自動駕駛卡車成果的同時,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打造生態鏈上。

除了乘用車和商用車這兩個整車項目話,滴滴自動駕駛也在很多硬核技術上亮出了自己的「肌肉」。這其中既有「北曜Beta」雷射雷達和三域融合計算平台「Orca虎鯨」這樣的關鍵硬體產品,也有「城市泛化引擎」這樣的軟體平台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於這些底層核心技術的掌握,將直接決定滴滴自動駕駛未來的上限在哪裡。

比如超級中央計算平台,是目前不少主機長在智能電動車上都希望實現的功能。而滴滴Orca虎鯨的問世,意味著滴滴自動駕駛團第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通過更強的算力,滴滴將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網聯域三域融集成至一體。通過高度集成,使得平台整體成本、占用空間體積、核心元器件數量和線束數量都大幅下降。

除了雷射雷達和超級中央計算平台之外,「城市泛化引擎」是滴滴自動駕駛這次發布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產品。自動駕駛,尤其是L4級別的自動駕駛會面臨很多長尾工況,而這些是導致L4級別自動駕駛沒有辦法落地的最主要原因。而滴滴通過在旗下自動駕駛車輛上搭載「城市泛化引擎」,能針對區域擴充時所遇到的複雜車流以及長尾場景做定向優化,以此來增加滴滴自動駕駛車輛在未來處理複雜工況的能力。

相比於車企或者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滴滴擁有大量營運車輛,因此其在數據收集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而且未來滴滴可以限定旗下自動駕駛車輛的運營範圍,因此在2025年滴滴完全有能力實現在某些特定區域內的L4級別自動駕駛。

03

小結



不久前,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公開評論自動駕駛「虛頭八腦」,被資本裹挾,其實已經給全行業的自動駕駛潑了一盆冷水。


雖然滴滴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較多,但我們也不得不說,L4級別自動駕駛短期內要想能夠全面商業化落地難度太大。滴滴能做的,大概率只是在特定的區域內在有限的場景下來實現L4。所以我們不能對滴滴的自動駕駛報以太高的期望。實現自動駕駛,尤其是高等級自動駕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滴滴從當下做起,通過持續收集數據並優化算法的做法是最終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的必經之路。


但如何平衡自動駕駛的投入,並考察其給公司帶來的回報,是對滴滴管理團隊的一個考驗。此前,在困難的階段滴滴曾開啟裁員,但是自動駕駛等板塊一直處於擴招之中。在經過6年的發展之後,滴滴在自動駕駛上能否打開一條新路決定了它的未來。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滴滴也可以仿效華為,與車企進行合作,將「出行+智能駕駛」作為吸引車企的關鍵,可能會帶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問題也很麻煩。在出行時代,車企 就擔心淪為滴滴的代工廠,那這次豈不是會成為掏空車企身體+靈魂的雙重打擊?所以,要玩轉這一模式,滴滴可能需要想更多。一旦只能自己玩,那這個業務的空間就小了很多。當然,至於這是否能為其二度IPO帶來資本上的吸引力,還是未知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二次上市的時候,滴滴面臨的情況會被第一次難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