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哪哪都爆滿,還在到處說通縮?

九邊pro 發佈 2024-01-09T03:30:07.791170+00:00

總共得開三千多公里,比較趕也得七八天才能跑完,所以之前一直也沒能下決心,疫情的時候終於想開了,還是要儘快把這事辦了,不然說不定下一個三年也沒了。

自從2019年那趟歐洲之行後,三年多沒休年假了,這次公司強制休假,於是開始溜達我想了很多年的河西走廊。總共得開三千多公里,比較趕也得七八天才能跑完,所以之前一直也沒能下決心,疫情的時候終於想開了,還是要儘快把這事辦了,不然說不定下一個三年也沒了。

本來準備直接從北京開車過去,不過時間不太夠,只好先飛到西寧,然後租輛越野繞著青甘大環線來一圈。文章寫得比較倉促,大家湊合著看吧。

這段時間大家肯定有個感覺魔幻的地方,好像全網都在說通縮,可是現實里走到哪,都人山人海,比如我問了下,西寧那邊的租車行說是車已經租光了,五一要大幅漲價,但是依舊供不應求。

前幾天CPI數據一出來,大家一看果然不咋地,消費確實有點萎靡。這事除了前段時間一直在說得信心的事,我理解這事還是跟房地產有關。

很多人經常說,「錢都買房了,消費怎麼可能會好」,這話其實忘了一件事,房地產本身就是最大的消費。甚至可以說,除了出口(出口就是老外消費),沒啥消費能跟房地產比規模。

你一年吃喝玩樂能花幾個錢,可買套房動不動讓你花光六個錢包,還讓你背上30年的債,不僅把過去十幾年攢的錢花了,也把未來的收入也集中到現在花了,這消費規模,啥東西能比?

而且老生常談的事,你買房,並不是買一個鋼筋水泥殼子,而是帶動著上下游一堆產業,比如建築、家電、裝修等等,大家一買房,那些產業可就都能賺錢。

此外你買房的錢當中,差不多一半進了政府,成了政府的收入。這些錢大部分又投入了基建什麼的,這客觀上也會拉動鋼筋水泥、石油化工、挖掘機等重工產業的消費。

還有一些不咋明顯的,比如某做攝像頭的龍頭公司,基建好的時候他的股價高,基建不行的時候股價也不行。因為他的業務大頭是賣給政府攝像頭,比如大家上高速就能看到,每隔一段,就有那種架子,上邊遍布測速、壓線等攝像頭,那也是政府開支的一部分。

現在各地房子賣不動,這些上下游都虛了。今天看了個數據,經濟觀察報說是截至4月16日,百強房企中,有43家披露了雇員和薪酬數據,其中35家的員工數量同比減少,累計減少了12.4萬人。這只是整個產業鏈的一個小環節。

之前也反覆說過,「剛需」這個問題本身也很魔幻,房價不漲,剛需們就會覺得早買早賠錢,不如再等等,然後一等發現果然省錢了,也就一直等著了。效果大家也看到了,各地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都賣的不咋地。

以前丈母娘什麼地逼著大家買房,現在隨著舔狗們的覺醒,一些人下定決心不結婚不追妹子,丈母娘的心態也變了。現在大部分丈母娘最擔心的不是房子的事,而是有個靠譜的就嫁了吧,只要人靠譜,房子的事再說,不行自己搭也行。

日常吃喝玩樂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開支占比是很低的,之前買房的那部分錢可不就進銀行變存款了嘛。

這兩天和我的一個領導聊了下,他說現在的這種狀態,有點像2016年之前。

2016年對我國是個關鍵節點,在那之前儘管房價一直漲,但是大家觀念里覺得漲得夠多了吧,遲早要回調。那年直接翻了一倍之後,讓一部分人的價值觀直接被打碎了,有錢就買房,生怕自己在下一波地產狂飆中落了下風。

這種買房潮讓接下來幾年我國整體欣欣向榮,原因還是我上文說的,房地產對整個經濟拉動太大了。

但是那種暴漲可能再也不會有了,至少全社會級別的普漲可能再也不會有了。絕大部分城市面臨的,可能是漫長的回調,也就是說2017年可能是歷史大頂,在此後幾十年裡,絕大部分人都得看著自己的房子越來越不值錢。更麻煩的是根本賣不出去,也就是說你們小區可能房價兩萬,可是如果你想掛著賣掉,發現需要掛很久很久,也不一定能賣掉。

此外,正如全國有錢人可能都會向一線聚集,每個城市老百姓想改善,都會向特定幾個盤聚集。效果就是除了一線,其他地方可能都在長期陰跌。其他地方的跌也不是所有的都跌,可能有些小區一直死扛著,剩下的一直跌。

這個過程中,損失的還不只是房價,而是「財富效應」。在以前,經常說「資產三百萬」,並不一定是你家真的能拿出來三百萬的現金,而是說如果把房子賣了,就有三百萬,既然有這麼多錢,大家下個館子什麼的,也就沒啥壓力。但是隨著今後資產的萎縮,可能身價從300慢慢變成了200,又變成了100。伴隨著這種貶值的,還有心態,進一步影響消費決策。

也就是說,隨著房地產趨勢的改變,可能會有一波對社會觀念的重塑。

1、幾乎所有人的紙面財富量都在持續走低(實際變化可能不大,畢竟那套房子一直在那裡);

2、年輕人追不動一線的房產,看不上其他城市的,也覺得其他城市可能持續走低,於是決定持幣觀望,大部分城市房產價格進一步走低;

3、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輩子難道活著就是為了一套房子?於是年輕人開始選擇實現短期目標,而不是不斷地延遲享受。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悲喜交加吧。

最大的麻煩在於政府,剛才也說了,你買房子花的錢很大一部分進了政府財政,如果房子賣不出去,政府肯定就缺錢嘛,很多項目就沒法開展了,甚至還得裁員保持收支平衡。這段時間有些省份已經開始裁掉編外人員,公務員的獎金也大幅減少,就是這種平衡收支的努力。

而且很多城市的基建也擴張不動了,那些沒有地鐵的城市,今後想建可能就比較難了,土木老哥們的處境進一步走弱,因為項目變少,利潤豐厚的項目變得更少。

如果大家不再整天想著買房升值,房子也就升不動了,還會下跌。這個世界好像就這樣,當大家不做舔狗了,被舔的那東西立刻就調頭向下。大家不再整天想著買房,慢慢存款多了,其他消費開支長期看應該是能起來的。

多出來的這部分錢,可能就投向了滿足日常需求的領域,比如旅遊,比如汽車,再比如日常電子消費品。

我們經常不是說產業升級嘛,其實能升級的產業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日常消費品領域,比如晶片什麼的,咱們經常說的高端晶片,其實如果你平時用手機玩個抖音什麼的,根本用不著太高端的晶片,那種可以玩大型3A遊戲的手機才需要。

這些升級並不是國家使勁投資就完事了,更關鍵的是大家得花錢支持,消費才是創新真正的發動機,如果創新賣不出去,很快就夭折了。最明顯的還有新能源車,所有人都知道重要,可是如果大家不花錢支持,很快那幾家就全完了。

以前的錢都買了房,拿啥去支持那些新科技?今後房地產走弱,大家不再把買房當成第一件大事,反而房價會緩慢下降,到時候大家就可以騰出來更多的錢干別的。

最明顯的就是汽車,如果不出意外,隨著汽車的不斷降價,中國將來的年輕人不一定有房,但是確定的是人人都有車,有錢開越野,沒錢開五菱,都可以帶你跋山涉水再把你帶回來。

一旦有了車,又可以帶動很多產業。比如我最近不是在西北大環線溜達嘛,這邊很多景點以前連個村都算不上,簡直是化外之地。但是隨著私家車和自駕游的興起,那邊也有了相當的旅遊產業。不出意外,今後西北可以靠能源和旅遊業來振興了。

所以今年大家好像都在說「通縮」,我有個不成熟的感覺,除了信心之外,應該更類似一種「換擋」。

以前太過依賴消費房地產,今後要往正常消費品上轉換。這也是幾乎所有發達國家走過的路,基建時代疊加房地產經濟高歌猛進,等到該建的都建完了,慢慢恢復到3%左右的增速。經濟也不再指望房地產,主要靠日常的消費品推動。

但是房地產之外的消費品實在是沒法跟房地產比,所以呈現出了一種似乎烈火烹油,全國各地景區爆滿,但是整體卻不咋地的效果。跟之前那種「花大錢」相比,現在這些「爆滿」,都是小錢。

為啥央行發了那麼多錢,市場毫無反應?也不複雜,銀行的錢都是貸款,現在老百姓的這些日常開銷根本不需要貸款,聽過貸款買房的,確實沒咋聽說過貸款旅遊的。所以那些錢進不了消費體系。只有房地產才需要那麼多貸款。

不過這種「花小錢」明顯要健康得多,而且可以疊代,可以進化,可以升級。

最明顯的就是這兩年興起的無人機,如果不是這兩年興起的戶外風潮,很難想像在北京這樣六環內不准放無人機的城市怎麼有那麼多人會買無人機。

不要小看戶外,在發達國家這是個大生意,甚至可以是支柱,很多家庭全年最大的開支都花在了全家一起出去玩。不出意外,新生代年輕人將來的開支大頭也是每年出去玩。

此外這兩天熱議的淄博燒烤,很有可能是國內旅遊業走向正規化的徵兆,因為很多城市所謂的「轉型」,唯一出路就是旅遊業,尤其北方。越來越多的城市會加入「誰砸城市口碑,就砸誰的鍋」行列,這種競爭會讓我們的旅遊業更加興旺更加健康,進一步會催生大量的工作崗位,也會提升大家的旅遊出行次數。

旅遊興起絕對是好事,說明大家心情不錯而且有餘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科技很強老百姓卻苦大仇深的,那種狀態也不可持續。

至於一直說的「信心」,之前也說了,本質都是周期,大家也都知道這兩年發生了啥打擊了大家的信心,等到全社會意識到問題,做一些調整,慢慢信心又回來了。這種周期性的波動在我們的歷史上屢見不鮮,我們能挺過各種麻煩,主要也是決策跟著周期走,周期又影響決策。

如今的這種換擋,短期內是很痛苦的,比如房地產相關產業正在擠出人力,新產業還沒發力,新能源儘管不錯,但是國產新能源出口實在是沒法看,現在依舊是在內部卷,所以大學生就業也比較難。不過鯨落萬物生,消費產業才是真正的可持續戰略,只能是慢慢熬過去。

文末,還是歡迎大家到西北旅遊,山西的文化旅遊,西北的雪山沙漠,絕對是世間少有,去的人多了,那些地方的政府再像淄博一樣嚴格要求自己,長期看來能取代絕大部分境外游。當然也希望淄博等新勢力不要學三亞和雪鄉,好好做生意,別把辛苦建起來的牌子砸了。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