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123歲輪渡「火出圈」 一塊五把夕陽看夠 把長江玩夠

湖北日報 發佈 2024-01-09T04:42:12.729042+00:00

「五文便許大江過,兩個青錢即渡河;去槳來帆紛似蟻,此間第一渡船多。」清代文人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中,描繪了武漢江上「百舸爭流」的繁盛場景。

4月18日,工作日的武漢輪渡依舊人氣爆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源

通訊員 魏清 實習生 劉健豪

臨江城市,少不了輪渡的身影。

「五文便許大江過,兩個青錢即渡河;去槳來帆紛似蟻,此間第一渡船多。」清代文人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中,描繪了武漢江上「百舸爭流」的繁盛場景。

1900年,馮啟鈞在漢口創辦利記輪船公司,響徹兩江四岸的汽笛聲宣告武漢輪渡正式誕生——由利江號、來源號兩艘「小火輪」執行的「漢陽門—王家巷」航線,成為長江上的首條輪渡航線。

走過123年風雨歷程 ,武漢輪渡既經歷過「坐擁18條航線、年運輸1.6億人次」的輝煌,也曾直面跨江交通不斷發展導致客流急跌的困境。

「之所以沒有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一方面在於輪渡之於武漢的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在於經歷多輪改革找准了發展方向。」武漢利記輪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四九說。

今年以來,武漢輪渡在社交網絡上迅速躥紅,成為外地遊客來漢的「必打卡點」。張四九認為這不是偶然,「在一系列創新舉措的推動下,123歲的『長江第一渡』正重新迎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

年客運量曾是全國「老大」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前,輪渡是武漢市民過江的唯一選擇。

1900年開航後的26年裡,武漢輪渡已發展出5條航線,有數十艘大小渡船往返三鎮間。

戰爭年代,船隻多有損毀、航線受到影響,但武漢輪渡一直堅持運行。至解放前夕,仍保有3條航線。

解放後,武漢輪渡迎來新生——人民號、解放號、湖北號、延安號等一批名號響噹噹的輪渡應運而生,服務於武漢城市建設和各行各業發展。

「武漢輪渡最多時有45條船、18條航線,每年運送旅客1.6億人次,規模在全國排第一。」70歲的汪洋曾任武漢輪渡公司總船長。他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輪渡發達的航線網絡將鋼鐵、造紙、紡織、印染等國有企業與三鎮有機聯繫在一起,既能拉客,又能運貨,在過江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自然占據「C位」。

1995年6月,武漢長江二橋建成通車,過江交通格局因此被改寫。市民紛紛選擇更便捷的公交過江,武漢輪渡客運量「斷崖式」下跌。

「很快就從日均30萬降到日均3萬。」張四九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新世紀初,武漢輪渡與時代變遷帶來的陣痛「撞了個滿懷」。如何確保數千名職工「有飯吃」,成為擺在武漢輪渡面前待解的難題。

20年前就已吃上「文旅飯」

為讓武漢輪渡「活下去」,改革和創新在這家百年企業內部悄然生發。

「船長去學公交駕照,賣船票的改賣車票,這是百年武漢輪渡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利記輪渡副總經理陸雪軍說,本世紀初開闢的陸上6字頭專線車,就由武漢輪渡分流出的員工負責營運。

翻過江堤、洗腳上岸,這一看似「不搭界」的改革舉措,為近1/3的武漢輪渡職工謀得新生計。

2001年,在保持輪渡公益性交通功能的同時 ,輪渡旅遊公司應運而生,由客運輪渡改造而來的「新鑫號」遊船,拉開了「以游代渡」大幕。

「如果當時不作這一嘗試,很難說武漢輪渡是否能堅持到現在。」陸雪軍說,初期遊船僅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市民遊客對兩江遊覽的青睞有加,讓武漢輪渡看到了轉型發展的曙光。

此後數年間,遊船業務發展壯大,成為武漢輪渡拓展經營的「主力軍」,「普—快—游」(普通輪渡、快艇輪渡、兩江遊船)的業務結構逐步定型。

解決「活下去」的問題後,還要想方設法「發展好」。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並為遊客提供更好的乘坐體驗,2019年起,利記輪渡陸續打造「君旅號」「利記01」「利記02」「利記03」等4條新能源遊船。平穩、安靜的乘坐體驗為武漢輪渡賦予了新內涵。

「上世紀80年代,我們見證了蒸汽船逐步替換為內燃機船,新時代,我們有幸推動新能源船替代內燃機船。」張四九說,未來武漢輪渡將逐步、全面實現新能源化,迎接新的發展格局。

「坐輪渡」成為江城文旅新風尚

「乙類乙管」實施後,武漢成為全國熱門旅遊目的地。

今年一季度,利記輪渡客運輪渡以及兩江遊覽共接待市民遊客近200萬人次,最高日客流量超過6萬人次。可以說,「坐輪渡」正成為江城文旅新風尚。

「您家又過漢口啊?注意安全咧!」「是唦!還是找幾個老夥計玩!」

武漢水運集團退休職工張建中今年88歲,家住武昌中華路。對他來說,每周最閒適的時光,莫過於騎著電動車,乘坐「中華路—武漢關」輪渡航線,到礄口黃陂街找老同事聚會。

「老水運人對船有感情,雖然地鐵和公交很方便,但我過江還是願意坐輪渡。」張建中說,他在武昌江邊長大,見證了人們的渡江工具從小划子變成鐵皮船,再到蒸汽船、內燃機船和新能源船,一個個鮮明的時代印記就這樣烙印在自己心間。

4月17日,南昌遊客張超帶著母親和妻女,專門到漢陽門體驗武漢輪渡。「經常在抖音上刷到武漢輪渡,我想看看和南昌的輪渡有什麼不同。」

1個小時後再見到張超,他已從武漢關乘船返回,在被問到體驗如何時,他和妻子幾乎異口同聲:「風景很美,這1塊5毛錢花得值。」

23年價格不變的輪渡普票,是遊客們上船前、下船後最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有網友說:「花1塊5毛錢你買不了一瓶水,卻能坐著輪渡飽覽武漢江景。」

同樣感慨武漢輪渡的還有碼頭附近的商戶們。

「月均收入相比前幾年,有大概40%的增幅。」王思遠在中華路碼頭旁經營菸酒特產。他告訴記者,今年1月以來,乘坐輪渡的遊客數量明顯增加,熙熙攘攘的人群讓他感覺這座城市不僅恢復了元氣,甚至比過去更繁華。

水岸聯動謀篇布局「輪渡+」

武漢輪渡誕生的123年間,幾乎沒有經歷過「存廢之爭」。

武漢交通歷史專家袁厚翔說,輪渡之於武漢人,是一份記憶,是一個符號,更是一種情懷。「它歷經浮沉生存了下來,我們應該把這張名片擦亮。」

「如果只有交通和旅遊功能,武漢輪渡難以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陸雪軍說。在確保輪渡減虧、遊船盈利的同時,還要通過做好「輪渡+」文章,向岸上要客流、要效益。

今年初,利記輪渡與武昌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讓武漢輪渡與武昌古城建立內生聯繫。

如今漫步漢陽門,城市陽台上碩大的「漢陽門·武昌里」標識牌分外惹眼。這個朗朗上口的名字,體現了利記輪渡打好「水岸聯動牌」的決心。

「中山路、民主路以及漢陽門中華路合圍而成的區域內,包含了黃鶴樓、戶部巷、曇華林、長江大橋、武漢輪渡等多個重要點位。」陸雪軍說,以武漢輪渡作為「跳板」,武昌古城的重要景點具備向內招引、對外輸送客流的巨大潛力,這將為武漢文旅產業發展打開巨大想像空間。

在創想水岸聯動宏大構架的同時,武漢輪渡也圍繞碼頭運營想點子、找路子。

城市陽台上的「不晚」「過江」「望江」文旅體驗區、長江文化長廊里的「渡小棧」、即將揭開面紗的遊輪母港……「今年下半年再來,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漢陽門·武昌里。」陸雪軍認為,通過打磨「首選價值」,武漢輪渡一定會成為市民遊客休閒旅遊的重量級「打卡點」。

「打開網絡平台,看到全國各地遊客自發為武漢輪渡『打call』,我很自豪。」張四九說,武漢輪渡今年全口徑客運量可望突破700萬人次,「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年營收突破2億元,「我們為公司取名利記,既是為了追尋120多年前武漢輪渡的根,更希望它在未來的發展中再現武漢輪渡曾經的榮光。」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