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在細雨中呼喊》:一個人的覺醒,從獨來獨往開始

破局者breaker 發佈 2024-01-09T22:14:27.853411+00:00

讀懂了余華,就讀懂了人生。今天給大家分享余華的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這本書中字裡行間蔓延出的孤獨感可以戳中每個人。余華說:再也沒有比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呼喊聲更令人戰慄了,在雨中空曠的黑夜裡。

讀懂了余華,就讀懂了人生。


今天給大家分享余華的首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這本書中字裡行間蔓延出的孤獨感可以戳中每個人。


余華說:


再也沒有比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呼喊聲更令人戰慄了,在雨中空曠的黑夜裡。


無數的黑夜,他逼自己陷入一個孩子的回憶,寫下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


書里主要講述了一個父母不愛、兄弟不喜的少年,在友情的邊緣反覆試探,一次次被排擠孤立卻又堅強站起,最終與生活和解的故事。


他在細雨中呼喚親情、友情的模樣,像極了在茫然無措中,渴望著溫暖的我們。


活著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沒有誰是可以一直依靠的彼岸。


如果你時常覺得周遭找不到同類,那就一定要去看看這本書。


不管黑夜多麼孤單,不管當下的風雨多麼猛烈,請試著叫醒那個迷茫的你。


當你強大起來,那些你淋過的雨,也都會悄悄地滋潤著你。




你總要一個人,嘗遍孤獨


主人公孫光林,是孫家的第二個孩子。


他的出生,緣於父親對母親的一次暴力折磨,不甚光彩,也不討人喜愛。


6歲那年,因為家庭貧困,最不受待見的他,被父親送給了鎮裡一對沒有子女的夫婦。


12歲,養父自殺,養母棄他而去,孫光林再次成了沒人要的小孩,不得不重回原生家庭。


他的回歸,就像甩出去的包袱又突然被砸了回來,成為孫家的累贅。


父親將他視作不祥之兆,本能地排斥他;


兄弟們都討厭他,連帶村裡的小夥伴一同疏遠他、欺負他;


母親也忽視他,更疊加了他孤立無援的處境。


孫光林就像寄居在家裡的過客,他每天孤身一人,就連村里人也看出他的格格不入。


上了中學,他終於交到了一個相互慰藉的朋友——蘇宇。


但蘇宇卻因無疾而終的性騷擾,被判勞改一年。


蘇宇出獄後,幾乎所有人都唾棄他,親生父母更是橫眉冷對,他們把他逼向死亡。


親人的漠視、朋友的離去,一次次把孫光林打進孤獨的深淵。


他呼喚著親情,卻無人應答;呼喊著朋友,依舊形單影隻。


可在這部以「孤獨」為主題的書中,艱難成長的,又何止孫光林。


孫光林童年的夥伴國慶,母親過早去世,9歲時又被父親拋棄,只好與一位神經質的老太婆相伴;


他少年的朋友蘇宇,父母總對他冷嘲熱諷,實施打壓教育,弟弟蘇杭和他的關係也僅是表面兄弟。


孫光林長大後的忘年交魯魯,母親被送到勞改農場,6歲的他在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無以為家。


長情的陪伴,仿佛只是他們人生的零星點綴。


大多數時候,他們每向前走一步都似被扼住咽喉,每向後退一步卻又空無一人,最終一個人踽踽前行。


《十一種孤獨》裡寫:


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


環顧四周,有的人孤單下班,披星戴月;


有的人在便利店裡一人食,顧影自憐;


有的人自己咽下工作的委屈,躲著痛哭;


有的人獨自背著生活重擔,咬牙苦熬……


原來,無論我們出生成長,還是相愛分開,孤獨是生命永恆的狀態,無從選擇也無法避免。



沒有人能陪你走完全程,能偶遇同伴已是幸運;沒有人能完全感同身受,能略懂一二便是福氣。


一味與孤獨的刀劍相向,最後只能讓自己遍體鱗傷。


你終歸要一個人,嘗遍所有人生滋味,孤勇前行。



盲目合群,不如獨行


為了擺脫孤苦無依的處境,孫光林不顧一切想融入熱鬧中去。


他曾經試圖靠近家人,但相較於打罵,家人們對他更多是疏離和不在意。


孫光林一開始很難受,但久而久之,發現自己與他們根本不是一路人。


他的父親是個不忠不孝、劣跡斑斑的無賴,母親是沒有底線、一味隱忍的婦女,兄弟之間更是充斥著謊言和暴力。


弟弟逞能救人溺水身亡後,父親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宣傳成「英雄父親」,幻想著藉此飛黃騰達,名利雙收。


因為怕亂七八糟的家庭會妨礙別人的看法,他們強行拉來被無視很久的孫光林一起「表演」。


孫光林冷眼旁觀全家的「白日夢」,感受著在利益面前,親情淡薄成一具軀殼。


在學校里,孫光林也曾故意結交常被同學們簇擁的蘇杭。


為了打入蘇杭的朋友圈,儘管內心不恥,他還是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刻意模仿著他們對女生下流和不恥的舉動。


可悲的是,在蘇杭眼中,孫光林從來都是可有可無。


為了在喜歡的女生面前炫耀自己,蘇杭毫無緣故地拿起柳條追打孫光林,大聲喊叫著命令孫光林趴到地上去,像吆喝牲口一樣。


在同學們的歡叫聲,淚水模糊了孫光林的雙眼,此時,他內心的屈辱感,遠遠勝過對孤獨的恐懼。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碗雞湯,而是一個巴掌。


某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里,就是為了告訴你:你真好騙。


這段失去自我,刻意逢迎的友情破碎了,孫光林再次陷入孤獨之中。


但經過這次,他反而感激蘇杭將他打醒,讓他懂得: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孫光林一次次嚮往熱鬧,卻一次次觸碰人性。


虛偽親情說斷就斷,泡沫友誼說散就散,丟不掉的依然是孤獨感。


說到底,向外界尋求依靠,還是因自己不夠堅強,不夠成熟。


幻想著用別人的熱鬧填補內心空白,在討好迎合下丟棄掉自身,何嘗不是在看輕自己?



當你委曲求全、假裝表演與他人合流,建立膚淺的關係。


不過是把自己拉入另一個無效而無用的「偽」熱鬧中,強顏歡笑。


生活並非因繁華而精彩,與其為了合群過庸俗的日子,不如靜靜品味一個人的自由與歡愉,洞見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生可以寂寞,但不能失控。



能承受孤獨,才能變得強大


陳果在《好的孤獨》中寫道:


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所有複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為強大。


長久以來,被拋棄、被冷落、被排擠讓孫光林心中壓抑著憤懣和絕望。


在家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並不光明的未來,在一次次的思量中,他決定不再靠近,而是逃離。


通過不懈的努力,他順利讀完高中,考上了大學。


終於不必像他的父兄一樣,一輩子窩在小小村莊裡粗鄙掙扎。


在與同齡男孩短暫的友誼中,他感受到沒有意義的攀比、虛張聲勢的逞強是多麼沒有意義。


於是不再因為湊熱鬧,同他人一起陷入青春期衝動,直至墮入黑暗。


他因強大而自愈,還學會了用溫暖的感情治癒他人。


當孫光林看見了魯魯,一個只有母親卻又不被母親理睬的小男孩。


18歲的孫光林耐心做起6歲魯魯的朋友,給予他如父如兄般的關懷。


一次,魯魯虛構的哥哥被其他小朋友拆穿嘲弄,孫光林站了出來,當著其他孩子的面,大聲對魯魯說:「你告訴他們,我就是你的哥哥。」


他保護這個被排擠、被孤立的魯魯,如同安撫著童年的自己。


哪怕每個人活得像一座孤島,人和人之間,也可以相互取暖。


後來,父母接連去世,朋友紛紛離開,孫光林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


但此時,他已能拋卻心中的恐懼,重新理解這個愛恨交織的世界。


正如余華在自序中所寫的那樣:


將那些毫無關聯的往事重新組合起來,從而獲得了全新的過去,而且還可以不斷地更換自己的組合,以求獲得不一樣的經歷。


哪怕人心的冷漠曾給孫光林帶來巨大痛苦,只要選擇與過去和解,不甘的心也會漸漸平靜,受過的傷也能漸漸痊癒。


當被世間溫暖拋棄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什麼?


《夏目友人帳》裡回答:「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有些黑暗必須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必須自己體會,有些悲喜必須自己擺渡。


而後你會發現,再沒有比獨處的時光,更能令一個人溫柔而強大。



真正治癒孤獨的強大,不是成為人中龍鳳,也不是在社會中八面玲瓏。


而是這一路走來,我們只身前行,卻仿佛帶著一萬雄兵;


歷經千帆,面對生活的一切苦難,卻依舊能夠雲淡風輕。




每個人的心裡都同餘華一樣,曾住著這樣孤單脆弱的少年,對著這個無法置身其中的熱鬧世界,悻悻地說: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而少年長大終歸會發現,想要擺脫內心荒蕪,既不是去逃避現實,也無須強行將自己從中抽身而出。


真正應該做的,是從容迎接命運帶給我們的一切,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走自己該走的路。


那些無法摧毀你的,不僅使你成長,更能使你強大。


而當你足夠強大,能夠獨當一面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看似凶神惡煞的世界,也會突然變得溫文爾雅。


點個「關注」,直面生活的孤獨,熬過那些難熬的雨夜,天亮之後也會很美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