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社評:G7外長會想展現團結,外界卻看到了裂痕

京報網 發佈 2024-01-10T03:16:09.833690+00:00

一般來說,外長會什麼味道,G7峰會也會是差不多的。從一開始就急於展示所謂的「團結」,到赤裸裸地干涉中國主權,有媒體分析稱,是考慮到馬克龍呼籲歐盟不要在台灣問題上成為華盛頓「追隨者」說法可能帶來的恐慌。

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4月16日至18日在日本長野縣舉行,它相當於5月份G7峰會的預演。一般來說,外長會什麼味道,G7峰會也會是差不多的。集中體現會議基調的G7外長聯合聲明將在18日發表,但主體內容已經提前釋放出來。多家外媒也提前放風稱,有關中國的「緊張局勢」將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程之一。

據報導,在16日的工作晚宴上,各國外長就先確認了「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還稱G7保持團結對於應對「印太」地區的各種挑戰「極其重要」。從一開始就急於展示所謂的「團結」,到赤裸裸地干涉中國主權,有媒體分析稱,是考慮到馬克龍呼籲歐盟不要在台灣問題上成為華盛頓「追隨者」說法可能帶來的恐慌。還有分析稱,G7存在著出現裂痕可能性。

總體來看,這次G7外長會有兩大特點:一是延續並加重了G7身上的意識形態色彩和新冷戰氣息,進一步推著G7從聚焦全球治理和經濟議題的富國俱樂部,徹底向策動陣營對抗的地緣政治工具轉變;二是日本作為今年G7輪值主席國,在G7會議的傳統美式配方里加入了嗆鼻子的日式佐料,具體而言,包括側重對台灣問題的干涉,對「中國威脅論」的渲染,以及尋求G7對其傾倒核污水計劃的支持背書等。

作為G7里「唯一一個來自亞洲的成員國」,東京每次主辦G7會議都格外積極,很想在亞洲的土地上凸顯自己的「西方身份」,好好地刷一刷存在感。日本一邊在華盛頓的指揮棒下強化G7的遏華功能,推動美國同盟體系對中國的政治集結;一邊又往裡塞私貨,可以說一點都沒起到什麼好作用,應該受到各方譴責。據了解,G7倫敦會議2021年首次在聯合聲明中對台灣問題指手畫腳,就是日本在美國鼓勵下暗中串聯推動的結果。這次輪到日本主持G7,其拉攏域外力量干涉台海的衝動表現得更加露骨,讓G7越來越成為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實際外部威脅。

有些諷刺,當G7外長們在日本的張羅下極力把矛頭「一致對外」的時候,G7內部正面臨美國監控盟友的機密文件泄露所帶來的信任危機,以及歐洲獨立自主意識增強對跨大西洋聯盟所造成的衝擊。這讓G7外長會展示出的團結顯得刻意而不自然,醒目的裂痕削弱了它在一些問題上的統一發聲力度。美國現在賦予G7的角色說白了是G1,是由美國帶領的小圈子,要以華盛頓的意志為轉移,但這是華盛頓理想狀態下的G7,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G7氣候、能源和環境部長會議16日發表的聯合聲明,不但未能如日本所願對其核污水排海計劃表示支持,德國環境部長萊姆克還在記者會當場提出抗議,稱「不能歡迎向海洋排放核污水」。大家都知道,中韓等亞洲鄰國一直堅決反對日本核污水排海計劃,但美國卻在縱容。現在G7對此分歧的公開化表明,在全人類利益密切交融、命運與共的今天,再用意識形態劃分陣營的冷戰那一套即使在西方內部也很難推行下去。不斷出現並趨於嚴峻的全球性問題,向全人類提出了團結合作的強烈需求。搞陣營對抗是逆流而動,必將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

不客氣地說,G7在國際社會的代表性已經嚴重縮水。在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時候,G7國家占了全球經濟70%的份額,而如今這一份額下降到約40%。根據世界銀行的測算,從2013年到2021年,G7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和,加起來都沒有中國一家高。在人口方面的代表性更差,其成員國占世界人口比例不到10%。如今,華盛頓想進一步把G7作為美國國務院下屬的「協調指揮中心」,它的集團式對抗色彩越來越濃厚,給世界帶來的,也更多的是破壞性而非建設性。

如今「團結」是G7國家聚在一起最常喊的口號。儘管G7作為一個整體,表面上維持了相對一致的態度,但這更多是華盛頓利益的強勢體現,以及推動搞陣營對抗的強行捆綁。但要獨立自主發展對外關係還是要附庸美國,大辯論已經在西方出現。在這種背景下,無論G7想如何展示「團結」,有一點是十分確定的:不管是什麼集團和聯盟,如果一心人為製造對立和摩擦,它的未來都將是衰敗的。

來源: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2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