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島:日本難以征服的海島民族,島上到處是中國文化

行走在陌路 發佈 2024-01-10T07:01:09.807570+00:00

2009年,日本八丈島鎮居民正式宣布:將儘可能減少日語在島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通過免費提供教材提綱、課外讀物、兒歌繪本、紙牌遊戲以及戲劇作品等方式,重新普及八丈島土著方言--八丈語。

2009年,日本八丈島鎮居民正式宣布:將儘可能減少日語在島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通過免費提供教材提綱、課外讀物、兒歌繪本、紙牌遊戲以及戲劇作品等方式,重新普及八丈島土著方言--八丈語。

八丈島與東京的直線距離不過280公里,分大小兩座主島和若干島礁,總面積72平方公里,目前常住居民約7600人。

在日本江戶時代,八丈島被列為流放外島犯人的「囚島」,而當時的德川幕府正在侵占琉球王國,出於對琉球王國連年向中國朝貢稱臣的擔憂,德川家族不敢直接出兵,而是慫恿藩屬國薩摩(鹿兒島)發兵入侵琉球,由其接管後再整體併入日本版圖。

八丈島的原始居民,就是反抗薩摩及日本統治的琉球島民,被送到八丈島後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如今的八丈語實際就是琉球古語,皆出自中國。

現代意義的琉球群島由5個島群組成,總面積3611平方公里,分別歸屬日本沖繩縣和鹿兒島縣管轄。但在中國明朝時期,琉球群島還是「三王分立」的混亂局面。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遣使攜詔前往琉球,明確指出「外夷酋長皆稱臣入貢,唯琉球遠據海外未曾報知」,嚇得琉球諸王馬上俯首稱臣,三王之一的中山王隨即派其王弟親自來到中國,向明太祖解釋因「三王征戰」而疏於朝貢,最終求得明太祖下發「息戰令」,三王方才罷戰息兵,最後聯合成為第一個「大統一」的琉球王國。

(詳細記載出自琉球史書《中山世鑒》,是琉球人用中文書寫的第一部國史)

從1383年開始,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海外王位」,甚至多次提議將「公主」遠嫁中原,而中國歷代皇帝也沒虧待了琉球,先是「賜閩人36姓」前往琉球傳授文化和農耕造船等技術,後又接納琉球學生「歸化留學」,且公開向海外諸邦承認琉球藩屬地位,並開通琉球至閩地的貿易通商渠道。

經過長期學習模仿,琉球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近,每逢中國遣使到來,琉球全國上下都得穿中式服裝、行中式禮儀,以示尊崇。

最誇張的是,每當琉球王國發生疑難案件時也會向中國求助,例如萬曆二十二年的推官袁可立,就曾奉命巡查琉球冤案,如今在琉球隨處可見的亭台樓柱上,依然有明確清晰的中文記載。

而琉球王室為了表決心,也是毫無保留地盡職盡責,《明史》和《中山世鑒》都有記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自江浙敗退至琉球境內,世子(王子)尚元遣兵全殲倭寇,將被俘的六名江浙女子送還中國。

然而從1693年開始,琉球國就不斷遭到日本騷擾進犯,期間甚至有過「反日者下油鍋」等慘絕人寰的酷刑,但琉球島民並未屈服,反倒不斷掀起抗日行動,直至日本明治維新實力大增後,派出上千名便裝士兵突然控制琉球皇宮首里城,銷毀了中琉之間的文書寶印等歷史見證,將琉球末代國王虜去日本軟禁,改琉球國為「沖繩縣」。

琉球特使林世功(閩人後裔)在天津向李鴻章跪求出兵,但彼時內憂外患的清廷早已不復往日輝煌,在林世功自殺求援後只是勉強出面與日本交涉,並未派兵收復,眼睜睜看著琉球滅亡。

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在《馬關條約》附約中還特別註明「清廷應正式放棄對琉球群島的主權要求」,以尋求從法理上侵占琉球,但清廷並未簽署。

隨後,日本開始全面刪減並更改琉球歷史記錄,禁止島民使用帶有中文古字的琉球語,不許島民過中國節日、穿中式服裝,就連飲食和娛樂活動都被改成日式。

雖然在日軍的槍炮鎮壓下,但琉球島民並沒有完全屈服,反倒是暗中保存了中國文化和特色,例如將琉球語改稱為八丈語,主島不讓用就在邊緣島上傳承,還有中國服飾和禮節等等,都被一一記錄在冊並隱秘妥藏。

如果沒有後來的「琉球大屠殺」,琉球島民或許早就自稱是「日本國民」,畢竟類似的文化大清洗,沙俄、英國等殖民者早已實際證明有效​。

1945年,日本戰敗不得不簽署《波茨坦宣言》,按照宣言,日本需歸還一切被侵占的領土,當時駐守琉球的日軍司令牛島滿擔心島民會跟著中國一起清算日本,居然下令要駐琉日軍實行「三光政策」,在美軍接管琉球之前,共屠殺2​6萬餘琉球民眾,這就是史稱「僅次於南京的琉球大屠殺」。

而屠殺之前的沖繩登陸戰中,日軍因掠奪島民糧食就已屠殺了數萬琉球人,後期更是直接強迫附近島民跳崖,以保存更多糧食與美軍作戰,經戰後統計至少有9萬平民​死於日軍之手。

大屠殺之後,日本與琉球島民之間的關係一度降至冰點,為避免琉球在美軍控制下脫離掌控,日本再次打起了「文化​補償牌」,從1972年開始逐步有條件地認可琉球文化,例如承認日本空手道出自琉球,但不承認空手道的前身是中國唐手;對外自稱是日本人的琉球島民,可領取一定金額的稅補等等。

然而,1996年琉球大學​的一項調查卻狠狠打了東京一記耳光:超過42%的琉球島民自稱是琉球人或沖繩人,29%的人選擇會同時自稱沖繩人和日本人,只有3%的島民​自稱日本人。

或許有人說,經過這麼多年的文化蠶食,琉球人早就被馴服了,就算還有人​尋求「復國」,也不過是螳臂擋車。這麼說也不無道理,但不要低估了琉球人的「反日熱情」。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琉球人就一直以「琉球皇宮首里城古蹟」的名義向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但日本政府一直阻撓,到了90年代時改口說可以申請,但必須以日本沖繩島文化為名,僵持到2000年才成功以「琉球都城遺址」為名列入世遺名錄。

為什麼要阻攔?因為首里城是模仿中國帝宮風格建造,內設專門迎接中國使臣的「歡會門」、接受中國皇帝賜封的「繼世門」,以及中國歷代皇帝賜予的日晷、漏刻、報時鼓、萬國津梁鍾,以及數之不盡的玉石、墨寶等等文物,這些代表著琉球王國與中國緊密聯繫的特徵,是日本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

在首里城列為世界遺產的那一年,日本政府故意把2000年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放在沖繩舉辦,為了噁心琉球島民還特地推出新版2000日元紙幣,把日軍攻入首里城的畫面印在紙幣上,此舉一度引發島民發起「用美元代替日幣」​的抗議。

2019年末,在日本即將宣布「在首里城迎接重要貴賓」前夕,首里城突發大火,正殿、北殿、書院、御殿等主要建築被完全燒毀,如此重要的世界遺產被焚毀,日本政府居然查不出失火原因,反倒草草就結束了調查​。

那麼,沖繩​普通民眾對當初的琉球文化還有多少認可和歸屬感呢?

如果只看沖繩市區,那與普通的日本小城沒有太大區別,要是深入探索的話,就能品味出濃濃的唐風與中國文化​。​

住在首里城附近的幾位阿姨告訴我,日本人不愛吃豬肉,尤其是豬蹄,絕大部分超市的豬蹄價格都不會超過100日元/公斤,只有沖繩島上的原住民喜歡吃豬蹄,而且做法與中國幾乎沒有分別,常見吃法有燉湯、紅燒、滷製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書法音樂、水墨丹青、神話傳說等等,也基本在傳承明朝時期傳入琉球的風格,最具代表的就是三弦與儒學,如今已成為沖繩島民代代相傳的民間傳統​。

換句話說,沖繩島從建築園林到美食小吃,從文化到傳統,到處都是滿滿的中國元素和中國文化,這也間接代表著日本至今都無法征服琉球島民。

在沖繩旅行期間,我不經意間又發現了兩個很有趣的​現象,第一個就是​別具一格的琉球餐品文化。一家瓷器店老闆介紹說:沖繩最受歡迎的餐具不是日式餐盒,也不是日本袖珍型餐具,而是明代傳入琉球的唐風瓷碗,除非去日式餐廳,否則琉球人輕易不會使用日式餐具。

另一個現象是無孔不入的中國民間文化,例如十二生肖,沖繩民間不僅有過農曆生日的習俗,也有十二生肖的說法,甚至把十二生肖刻在廣場​時鐘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