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出現白色神獸!極其罕見的純白色麋鹿,看到就能帶來好運?

萬物靈 發佈 2024-01-11T03:01:45.337808+00:00

前段時間在天津的自然保護區里,工作人員就拍到了一頭極為罕見的白色神獸,在朦朧的晨光中,它一舉一動都自帶仙氣,讓人看了就想要對著它真誠的說一句:平安喜樂,吉祥如意。

身為中國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是既「迷信」又理智,比如左眼跳財要有好運,右眼跳災封建迷信,同樣的,大家也常常認為罕見而美麗的自然現象能帶來一種美好的氣場,也就是一句簡單的「見者有福」。

前段時間在天津的自然保護區里,工作人員就拍到了一頭極為罕見的白色神獸,在朦朧的晨光中,它一舉一動都自帶仙氣,讓人看了就想要對著它真誠的說一句:

平安喜樂,吉祥如意。

這是一頭野生的雄性白色麋()鹿,有人說這是姜子牙的坐騎「重現江湖」;有人說這是天降祥瑞是種吉祥的象徵;也又有人說這是它生病了。

要知道,麋鹿可是一種差點就全部滅絕的珍稀動物,自然生長出來的純白色個體更是罕見,那麼這頭白色麋鹿究竟是怎麼來的?它是不是真的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麋鹿是什麼?

麋鹿在民間有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那就是「四不像」,這個名稱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因為它的外形與同科動物有很大的不同之處,著重於「不」字;而另一種解釋是因為它的特點又和四種不同的動物都有相似之處,著重於「像」字。

麋鹿是一種大型有角哺乳動物,屬於鹿科麋屬,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它們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奇特的長相,臉長似馬、角壯似鹿、尾長似驢、蹄大似牛,但也僅僅只是像,和這幾種動物血緣關係都挺遠,所以才被稱為「四不像」。

「四不像」這個名稱既是對它們的形象描述,也是對它們的讚美和敬畏,因為它們代表了自然界的多樣性和奇妙。

麋鹿在鹿科動物里算是體型比較大的了,它們的個頭比梅花鹿要大一倍。成年的麋鹿個體的體型非常誇張,平均能長到1.9m-2.2m。雄性麋鹿在成年之後,體重可達200千克左以上,毛色通常是棕黃色或灰棕色。

要想把麋鹿和馬鹿、馴鹿這些親戚區分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雄性的角。麋鹿的角型非常獨特,平均長0.8米,分為前後兩根主枝,前面一根會分叉,後面那根則不會。

而其他的鹿科動物的角都是後面那根會分出很多叉,整體是向後延伸生長的。也是因為這個「長勢」和別的鹿科動物反著來的角,麋鹿才會被說是「角似鹿而非鹿」。

每年11月份左右,雄性麋鹿的角都會自動脫落,到春夏季節又萌發出新的鹿茸。鹿茸慢慢長大,最後褪掉一層毛茸茸的皮,才能成為一副彰顯著雄性力量的大角。

所以說,它們的角既像鹿又不像鹿,是因為它們有著獨特的角形,這些都是它們為了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而演化出來的特徵。

說完角,就要來說它的臉。麋鹿最愛吃的主食是水生植物,而它比別的鹿更長的「馬臉」,可以讓它邊把嘴伸到水下吃草,眼睛也還能保持在水面以上,以觀察附近有沒有危險。

它們可以在水中潛游和進食,也可以在陸地上覓食,因為愛吃水草,所以它們也就喜歡生活在溫帶平原濕地和河流湖泊附近,需要有足夠的水源和食物。

又因為常常在沼澤濕地、灘涂活動,麋鹿還長出了寬大的「牛蹄」,能有效減小壓強,並幫助它們鬆軟的沼澤地快速奔跑。

至於形似「驢尾」、長而多毛的尾巴,則可以幫助它驅趕水源附近亂飛的小昆蟲,更能適應沼澤多蚊蟲的環境。

在古代,麋鹿的尾巴毛還被視為珍貴的禮品和裝飾品,用來製作拂塵、扇子、畫筆等,也被賦予了吉祥、清淨、高貴等寓意。

麋鹿的興衰

麋鹿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各地,從北方到南方都有它們的蹤跡。

它們被認為是神秘而高貴的動物,受到了古代王朝和民間的崇拜和保護。《淮南子》用「麋沸蟻動」形容場面的混亂,可見歷史上麋鹿的繁盛。

但麋鹿的棲息地隨著人類的侵擾,逐漸縮小和破壞,加上高強度的狩獵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到清朝末年,麋鹿在野外基本絕跡。有學者推測,麋鹿在野外徹底消失的時間為20世紀初。

幸運的是,麋鹿還有最後的一點火種留存下來。由於自古以來皇家園林就飼養麋鹿以供皇家狩獵,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就圈養了一群麋鹿。1865年,一位來自法國的傳教士在北京南苑以外目擊到這些珍稀物種,並將它們介紹到了國外。

但19世紀末,北京圈養的麋鹿遭到了自然災害侵擾和戰亂的迫害,流落在外的麋鹿個體甚至還沒有機會逃進深山老林就已被捕殺殆盡,最終本土麋鹿在中國徹底滅絕。

而在歐洲,一位英國公爵卻悄悄地開展了拯救這一奇妙生物的工作,他在中國麋鹿消失之前,買了18頭帶回歐洲,養在自己的莊園裡,而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麋鹿,基本上都是這18頭麋鹿的後代。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讓中國重新走向世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也逐漸進入到中外合作的模式中去。在拯救其他瀕危物種的同時,人們也開始關註失去了祖國母親懷抱的麋鹿。

後來,中國從英國引入了第一批麋鹿,並選擇了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作為它們回歸自然的新家。大豐擁有廣闊而原始的濱海濕地,是水禽和候鳥的天堂,而北京南海子是100多年前野生麋鹿消失前的最後棲息地。

經過多年的半散養和野外放歸試驗,2000前後的一個春天,在半野外條件下出生長大的一頭母鹿,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靠自己產下了小崽。這標誌著中國野生麋鹿種群恢復的一大進步。

通過這些從國外重新引進麋鹿。我們在建立了三大保護種群,這是中國瀕危物種保護的重要成果,也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範。

現如今,受到保護的麋鹿群體已經初具規模。

北京南海子是麋鹿保護的發源地,這裡曾經是清朝皇家獵苑,後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海子也是第一批麋鹿回國的地點。就是從這裡,麋鹿種群在中國的血脈開始逐步恢復。

現在,這裡有幾百頭麋鹿,南海子還建立了麋鹿博物館和科普教育基地,向公眾展示和傳播麋鹿的知識和文化。

另一邊的江蘇大豐,則是麋鹿在中國最大的野生棲息地,也是麋鹿回歸野外的主戰場。從1998年開始,陸續放歸了一批批麋鹿到黃海濱海濕地。

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能夠自我維持和擴張的野生種群,數量已有800餘頭。它們在這裡成為了濕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湖北石首是麋鹿在長江流域的重要棲息地,也是麋鹿保護的新起點。2007年,從江蘇大豐引進了幾十頭麋鹿,在長江邊建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而出現白色麋鹿的天津寧河七裏海濕地,則是2011年從北京麋鹿苑引進了10頭麋鹿,到今年已經增加到了25頭左右。這隻純白的「四不像神獸」就是最初10頭麋鹿的後代,是自然生長出來的。

白色麋鹿意味著什麼?

麋鹿本身數量就不多,純白色麋鹿更是萬里挑一,自帶一種吉祥如意的氣場。不過呢,除了這次目擊到的白色麋鹿,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白色動物的例子。

比如白老虎、白獅子、白孔雀等,它們美麗而稀有,引人注目。然而,要用科學來解釋的話,它們之所以會是純白無瑕的模樣,是因為一種遺傳病——白化病。

那麼白化病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黑色素。黑色素是一種存在於動植物體內的色素,它可以給皮膚、毛髮、羽毛、眼睛等部位提供顏色。

黑色素的生成需要一種酶的介入,這種酶由基因控制。如果基因出現異常,就會導致這種酶的缺乏或功能障礙,從而影響黑色素的合成。這樣,體內就會產生不了黑色素,於是都顯現出通體變白的特性,這就是白化病的原因。

白化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就是說,它可以從上一代那裡傳給後代。如果上一代都攜帶了異常的基因,那麼後代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出現白化病。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白化病動物都完全沒有顏色,有些只是顏色比較淡,有些則只有部分器官或部位缺乏黑色素,這取決於基因異常的類型和程度。

另外,白化病和天生白色不是同一個概念,比如北極熊雖然全身白毛,但鼻子眼睛都是黑色的,所以得了白化病的棕熊也不能成為北極熊。

白色亞種的動物體內可以產生一定量的黑色素,可以從最簡單的眼睛顏色來區分,通常來說,白化亞種眼睛顏色是相對正常顏色的,而白化病個體眼睛是紅色的。

那麼,白化症對動物有什麼影響和意義呢?

首先,從生存方面來說,白化症對動物是不利的。因為白色的外表使得這些動物在野外很容易被發現和攻擊,無法很好地隱藏和偽裝。

同時,由於缺乏黑色素的保護,這些動物也更容易被太陽灼傷或患上皮膚癌等疾病。

此外,由於基因缺陷可能還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視力、聽力、免疫力等。因此,白化症的動物在自然界很難生存和繁殖,這也使得它們顯得格外稀有。

但從文化方面來說,白化病對動物也有不同的意義。白色有著純潔無垢等正面的文化意義,白化動物非常罕見,看起來又很是漂亮,於是這種基因疾病就成為了物以稀為貴,被人們當成了聖潔、吉祥的象徵。

《山海經》中,有一種名為「麒」的神獸,形似麋鹿,通體雪白,能夠騰雲駕霧,是黃帝的坐騎。像這樣的傳說不僅承載了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更體現了我們對白化動物的尊重與喜愛。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對於這些奇妙生靈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從最初的敬畏和崇拜,到後來的捕獵和開發,再到現在的保護和恢復。這樣的結果也是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也是對文化遺產的傳承。

當我們看到灘涂上奔跑著的白色身影時,我們或許能夠想起那些古老而美麗的傳說故事,藉由這頭罕見的「神獸」表達出我們對於美好未來的期望與願景,這也許就是白色麋鹿能帶給我們人類的意義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