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還可以更精準!中腫團隊又一前瞻性研究引全球關注

廣東衛生在線 發佈 2024-01-11T17:59:29.044333+00:00

4月13日,該院徐瑞華教授在晚期食管鱗癌免疫治療方面最新的前瞻性轉化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腫瘤學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上。

讓腫瘤精準治療變得更精準,甚至成為「慢性病」,是臨床專家不斷努力的方向。

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又傳來好消息。4月13日,該院徐瑞華教授在晚期食管鱗癌免疫治療方面最新的前瞻性轉化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腫瘤學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上。

在這項研究中,徐瑞華教授團隊首創了以基因組特徵為依據的食管癌基因組腫瘤免疫分型(簡稱「EGIC分型」),發現了晚期食管鱗癌患者「特瑞普利單抗(PD-1抗體)+化療」聯合治療模式的生物標誌物。令人鼓舞的是,研究分析出超過75%的EGIC1型患者可在「化療聯合PD-1抗體治療」中獲益,一些患者在接近2年的隨訪期內依然存活。

這一研究為晚期食管鱗癌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療決策手段

01

尋找聯合療法的有效預測標誌物

食管癌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腺癌和食管鱗癌,其中食管鱗癌最為常見,占全球食管癌的85%。

長期以來,晚期食管鱗癌的治療以單純化療方案為主,患者生存獲益有限。「這種情況持續非常長時間,直到免疫治療聯合的出現,才打破了幾十年『化療』為主的局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員、主任醫師王峰介紹。

近年來,多項研究也證實了「化療聯合PD-1抗體治療」對晚期食管癌患者有一定療效。但中腫團隊還想進一步了解「這種治療模下哪些病人更有效」?

為此,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分子層面的療效標誌物。免疫原性和基因組變異事件是腫瘤基因組影響免疫治療獲益的兩方面因素。研究團隊對486名食管鱗癌患者的治療前腫瘤組織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並分析了腫瘤患者基因組特徵和「化療聯合PD-1抗體治療」獲益的關係,鑑定了多個療效預測標誌物。

王峰介紹,腫瘤基因突變的數量,也被稱為腫瘤突變負荷。在腫瘤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基因組還會出現基因片段拷貝數的增減,這種現象被稱為拷貝數變異。一般而言,拷貝數變異是由基因組發生重排而導致的。因此,拷貝數變異能否成為優化預測標誌物有效性的「助推器」成為他們研究的重點。

研究團隊利用拷貝數變異對腫瘤突變負荷進行了優化,提出「新型腫瘤突變負荷」概念。研究證明,新型腫瘤突變負荷高的患者,使用「化療聯合PD-1抗體治療」效果更好。

02

超75%的EGIC1型患者獲益明顯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構建了食管癌基因組腫瘤免疫分型。他們將免疫原性有利於聯合治療且風險致瘤變異陰性的患者定義為EGIC1型;將免疫原性有利於聯合治療或風險致瘤變異陰性的患者定義為EGIC2型;對於免疫原性不利於聯合治療或風險致瘤變異陽性的患者定義為EGIC3型。

研究發現,75%以上的EGIC1型患者在化療聯合PD-1抗體治療中獲得持續性獲益,而EGIC3型患者則無法從中獲益。

據介紹,原來普通化療患者大概是10-11個月的生存期。但聯合治療模式下,EGIC1型的患者有四分之三生存期能超過兩年。

徐瑞華表示,該研究構建了可以精準預測「化療聯合PD-1抗體治療」獲益的EGIC分型,讓晚期食管鱗癌患者免疫治療決策更精準。

團隊介紹,在此研究基礎上,患者到醫院則可先做基因測試,再根據敏感人群型別再開展治療。對於獲益不大群體,醫生還將幫助他們尋求更優的治療方案。

業界認為,該項研究結果非常寶貴,同時還能夠幫助研究學者找到耐藥的機理,從而進一步找到阻斷耐藥的途徑等。

「雖然很多人覺得,這麼努力推動卻只延長了幾個月的生存期,但我認為這是一種進步,為幫患者延長更多壽命,我們永遠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徐瑞華表示。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科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廣東省科技計劃、廣州市科技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王峰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陳衍行博士研究生、王梓賢副主任醫師、金穎副主任醫師、趙齊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


記者 | 陳樂 張芷瑩

編輯 | 尹蓁 責編 | 張秀麗

通訊員 | 文朝陽 陳鋆 趙現廷

廣東衛生在線全媒體團隊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