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維根斯坦是誰 (八卦體故事)

翻譯教學與研究 發佈 2024-01-12T06:50:03.712511+00:00

德文: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ß man schweigen. 英文: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這是《邏輯哲學論》最後一句話,其實說的是數學和邏輯的事兒。

本文轉自:哲學園

編者按:此文為重發,給學生講維根斯坦時發的材料,也發出來跟大家分享。——翻譯教學與研究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生於1889年4月26日。他比哥德爾整大17歲,生日就差兩天。他是八個孩子中最小的,有三個姐,四個哥。八個孩子都是一個媽生的。按照血緣關係,維根斯坦有3/4的猶太人血統。但他爸是皈依的清教徒,他媽是天主教。他受天主教洗禮,葬禮也是按天主教規矩。

我對維根斯坦的印象就是他這輩子沒跟傻逼打過交道。無論是哪個方面:音樂、建築、數學、哲學,他接觸的都是那領域裡最牛逼的人。羅素描述他:「最完美的傳統意義的天才,熱情、深刻、激烈、專橫」。

維根斯坦家境殷實,同藝術有不解之緣。勃拉姆斯,馬勒是他家常客,在他家開室內音樂會。舒曼的太太Clara(見照片,本人是傑出的鋼琴家作曲家)也常來。被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喬吉姆(Joachim)是維根斯坦祖母的侄子,後來過繼給她。

維家還贊助了一堆年輕音樂家,後來出名的有指揮家瓦爾特,作曲家勛伯格(見下圖)。那時這些年輕的音樂家到維家來參加家庭音樂會,也為了結識贊助者和圈內名流。跟現在創業家找VC一個路子。維家當時是歐洲最富有的家族。維根斯坦在自己可以支配家族給他的錢財時,也資助了一些他喜歡的藝術家和詩人。那些被資助的藝術家們會寫信給小維特致謝,但他看了幾封之後,就覺得厭倦了,以後再有感謝信都是原信退回,因為他覺得那些信里充滿「低三下四,幾乎是行騙」的口氣。

維家的人都富有音樂天賦。四哥保羅(見下圖)是天才的鋼琴家,那時經常和理查-施特勞斯經常一起演奏二重奏。但保羅在一次大戰時失去了右手,他後來發明了用左手演奏的技法。戰後開過音樂會,單手彈奏施特勞斯、拉威爾的作品。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就是獻給獨臂哥哥保羅的。他家共有7架三角鋼琴。小時候一天四哥正家練琴呢,突然衝到小維的房間對他吼道「你丫在家我沒法彈琴,你丫那懷疑主義順著門縫裡都能鑽進來!」操,一家子都什麼德行的。其實四哥是瞧不起小維特的鋼琴水平。

大哥漢斯25歲時在美國自殺,那時路德維希13歲。漢斯被認為具有音樂天賦,後來還組織過弦樂四重奏樂隊。他不喜歡家裡讓他經商的安排。兩年後,三哥魯迪23歲時自殺。受到這些壓力,他爸覺得應該送他去學校,而不是在家私塾。不幸,後來他二哥庫爾特也自殺了。

他考學術型高中失敗了,只能去Lintz去讀一所技術型高中。巧了,希特勒也在那學校。他和希特勒生日只差6天,但希特勒留了一級,他跳了一級,所以他們倆差兩年級。有人說希特勒肯定仇恨維根斯坦因為他是猶太人,但沒證據表明他們認識,儘管他們有一張合照。猜猜哪個是希特勒,哪個是小維?

他在Lintz畢業後,最想到維也納跟隨波爾茲曼(見下圖)學習物理。但那年夏天,波爾茲曼自殺了。維根斯坦小時對機械工程有興趣,就決定到柏林學機械工程了。在柏林待了三個學期,他覺得是浪費時間。他爸對他說,要不你就去曼徹斯特吧。他就去了。路德維希小時就展現了很強的動手能力,他十歲時就用木頭和金屬線做了一台縫紉機,不是模型,是真的,真用它縫了件衣服。他平時也喜歡動手修理個機器什麼的,這習慣保持到晚年。所以,波爾茲曼死後,他從物理改學機械是自願的。

他一生的愛好之一就是到了一個地方就去博物館參觀機械部分,看老式機器是怎麼工作的。沒事還喜歡畫機械圖紙。這可以解釋他在《邏輯哲學論》中,用picture來表示一種哲學觀念。有人說,他在戰場上看人家畫武器圖,受的啟發。我覺得這事要早。他隨身帶個本子記自己的想法。

他在柏林時經常去聽華格納(見下圖)的歌劇。他很欣賞華格納,說「天才顯露的地方,技術就不算啥了。」 不知道戰前,猶太人怎麼看華格納。但戰後有相當一段時間,華格納是不受猶太人待見的。當然,維根斯坦自身的猶太人身份也很模糊。

在曼徹斯特他遇見了數學家利特伍德。利是哈代的合作者,哈代幾乎所有著作都是同利合作的,利向維推薦正在曼徹斯特做研究的物理學家盧瑟福。盧那時剛得到一筆奧地利科學院的資助做鐳放射性研究,而錢其實來源於維根斯坦家族。但維不感興趣。有更深刻的東西等著他呢。在曼徹斯特,做飛機設計,那時懷特兄弟的飛機也不成熟。他專攻發動機,這免不了用到數學,結果他數學越鑽越深,整到哲學和邏輯了。他看了兩本書:弗雷格的《算術基礎》,羅素的《數學原則》(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注意不是同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原則》是《數學原理》的熱身)。他在一個夏天就跑到耶拿去找弗雷格(見下圖)。弗雷格是分析哲學的鼻祖,過去很多原本歸功與羅素的東西源頭在弗雷格那兒。

弗雷格見到維根斯坦後馬上覺得小子有慧根,就說:你玩大了,我的東西有點過時了,你還是去找羅素吧。他馬上改變暑假完回曼徹斯特的計劃,直奔劍橋。後輩有人說弗雷格對維影響巨大,他自己列過十個他認為偉大的人,裡面有波爾茲曼、赫茲、弗雷格、羅素、叔本華等。

1912年,維根斯坦在劍橋,有一天他問羅素:如果我是個大傻逼,我就去當飛艇駕駛員;但如果不是,我想當哲學家。羅素對他說:你先寫篇東西給我看下。維根斯坦拿過紙就寫,只寫了一句,羅素就說:你丫別寫了,做哲學家吧。有人說這段話是羅素編的,無論如何,羅素是真喜歡他。羅素發現維根斯坦對過去的哲學文獻知道的很少,讓他做系統閱讀。但維根斯坦一讀,馬上就發現他過去崇拜的哲學家其實都很愚蠢且裝逼,羅素對維的洞察力表示吃驚,最後對他說:你丫要是不想讀,就算了,自個琢磨也行。

維根斯坦曾經思考:學哲學有什麼用,如果它能給你的一切就是使你能就深奧的邏輯問題談論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但卻不能使你更好地解決日常生活的重要問題?後輩有人說維特的這種想法是要取消哲學。其實這問題每個學哲學的人都該問問自己,尤其是今天。

維根斯坦曾告訴他的愛人平森特(圖),羅素對他在哲學上的鼓勵結束了他九年的孤獨和自殺企圖。但羅素一直就擔心這小子哪天憋不住會要了自己的命,甚至預言他會在1914年2月之前自殺。大衛-休謨-平森特是羅素介紹給他的。平森特是休謨的後代,那時在劍橋讀數學。他瘋狂地愛上了平森特。感情鬧同性戀,也得看出身啊。休謨的英國經驗主義在維根斯坦之後變成了邏輯經驗主義,大概沒太離譜。這有點像中國唱京劇或說相聲的,和梅蘭芳的後人比劃一下子,就可稱「梅派」,給侯寶林的後人磕個頭就稱「侯派」。我琢磨中國的「派」翻成英文,就得叫「主義」,梅派就是「Mei-ism」。維根斯坦稱平森特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倆一起去冰島和挪威旅行。平森特在一戰時身體不合格,服不了兵役,但他還是做了皇家的空軍測試飛行員,1918年死於空難。平母寫信給維告知死訊,那是同二哥庫爾特自殺的消息同時來的,維肝腸痛斷。《邏輯哲學論》是獻給愛人平森特的。

1913年冬,他去了挪威(對了,冬天去挪威)。寫了《邏輯筆記》(《邏輯哲學論》前身),然後就叫摩爾(見下圖)到挪威來找他。摩爾很不情願地去了。摩爾一到,小維就叫摩爾給他當秘書,把《邏輯筆記》記下來。摩爾挺煩,他此時在劍橋可是同羅素齊名的。但碰上小維這臭脾氣也沒辦法,只好照辦。摩爾回去就向劍橋推薦《邏輯筆記》作為維根斯坦的本科畢業論文。但校方說這格式不對:沒見過拿筆記當論文的。維急了,把火全發泄給摩爾。他寫信給摩爾說「如果我不值得你們開個先例,那我下地獄;如果我值得,但你們沒做,那你們下地獄。」這話真惡毒,摩爾為這事氣病了。在1929年之前沒再同維說過話,倆都是小心眼。

一戰爆發,儘管維根斯坦身體不好,可以不當兵,但他還是報名參軍。他把這當作自殺的最好方式,這同二哥庫爾特類似。他表現勇敢,同英國人、俄國人、義大利人都交過火,屢次獲獎章。最後在一次戰鬥中被義大利人俘虜。被俘時,他正騎在大炮上用口哨吹著貝多芬第七的第二樂章,估計不是裝的,是真有文化。

他在激戰空檔,就寫《邏輯哲學論》。1918年那個難忘的夏天,他請假回維也納接著寫。在戰俘營里,終於完成了那部偉大著作。這書kindle版不要錢,看起來是把亞馬遜這當成柏拉圖《理想國》或者《論語》了:世界文化遺產,不好意思收錢。連接在這兒:http://www.amazon.com/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ebook/dp/B002RKT12O/ref=sr_1_3?ie=UTF8&qid=1304688898&sr=8-3

維根斯坦通過凱恩斯(見下圖)把書稿寄給了弗雷格和羅素。凱恩斯也是劍橋時最欣賞小維的人之一,以幫助猶太人著稱,也是同性戀。劍橋另一欣賞小維的人是作家斯特拉切,斯特拉切有個侄子叫克里斯多福-斯特拉切,同達納-斯科特一起創立指稱語義學,是計算機語言的基礎。咳,這都扯到哪了。

羅素一度以為小維死了。他在1919年出版的《數理哲學導論》的一個腳註里寫道「我的學生維根斯坦曾經注意到重言式的重要數學意義,我不知道他是否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 羅素收到維的手稿後,驚為天書。但弗雷格反應冷淡。

一戰後回到維也納,父親留給他的遺產使他成為歐洲首富之一。戰爭經歷以及閱讀托爾斯泰《福音書簡介》使他改變了人生觀。他決定放棄所有財產去當小學老師。但托爾斯泰能算道德楷模嗎,男女那麼亂?小維一分錢也沒留,錢全給了姐姐們,除了瑪格麗特(見下圖)--她已經很有錢了。

維根斯坦與羅素約好在海牙見面,但他身無分文,又不願開口。還是羅老歷練,說你把存在劍橋的家具賣給我。那可是好家具啊,小維在劍橋讀書時,是很奢侈的。兩人見面主要是聊出版《邏輯哲學論》。書名是摩爾起的。羅素《數學原理》也是拉丁名'Principia Mathematica'。數學軟體Mathematica是賈伯斯起的名,牛吧。別看賈伯斯大學沒畢業,文化水平不低,他同數學軟體Mathematica的作者、大天才Wolfram是鐵哥們,新的iPhone4s里的智能軟體siri用到了Wolfram的技術。

儘管有羅素的推薦,《邏輯哲學論》還是沒人出版。最後有家出版社願意出,但條件是羅素必須寫篇長序,羅寫了,但維不滿意,對別人說「丫根本沒明白"。維隨後就去了鄉村小學教書。理想啊。他教過的孩子中聰明的都說他好,笨的都說他不好,因為丫特麼打學生,真打。那家長能幹嗎?彈劾。他鬱悶,就寫信給羅素,說「這兒傻逼太多。」 羅素那時正在北大做訪問學者呢,回信說「人之初,性本善」。維又回信說「戰爭把人全變成傻逼了。」

其實,若干年後,維根斯坦對打孩子這事還是挺後悔的。照Ray Monk的說法,這事給維特心靈留下很大陰影。他二十年後跑到那鄉村小學,找被他打過的孩子道歉,基本上大人孩子都諒解,有的都記不起他是誰了。但當年對他提起訴訟的那家人還是覺得沒法原諒,他到人家門口,人家都沒讓進去--那被打的是女孩子,當年才十歲,這有點過。我上小學時(七十年代),那時老師也打學生,但好像對女生沒聽說過動手的。若干年後一傳記作者去維根斯坦當年教書的地方,很多人還記得他,但不知道他是個大哲學家。這讓我想起MTT(舊金山交響的指揮、馬勒專家)去馬勒的家鄉考證,問鄉親怎麼看馬勒,「哦,不就那個指揮嗎?」 「不,他不光是指揮,還是作曲家', 「也許吧,沒事也寫兩個曲子,誰知道呢?」 早忘了,操。

這期間,天才短命的數學家拉姆齊(見下圖)到訪。拉姆齊那時才20歲,已經出名,也是大天才,誰都看不起,但服維,勸維回學術圈。維根斯坦有點心動:拉姆齊提出來一些問題,讓他對自己在《邏輯哲學論》中表達的看法有些動搖。維根斯坦內心其實沒服過羅素,更別說摩爾了,但拉姆齊是他一生智力上尊重的少數幾個人。

維根斯坦小學教師幹不成,又想出家,跑到一個修道院裡給人割草--那時歐洲沒有墨西哥人。他空暇時給二姐設計了一幢房子,現在是保加利亞大使館(見下圖),還做過一個少女雕像。

他曾經認為他已經解決了所有哲學問題,對哲學失去了興趣。這時《邏輯哲學論》已經風靡歐洲。維亞納小組把它當聖經,小組的頭兒石里克力邀他加入。但他太不合群,見誰掐誰。卡爾納普一方面學問上服他,另一方面又受不了他的臭脾氣。石里克恢復了他對哲學的興趣。但他去聽的一次講座讓他下定決心回歸學術。那個主講人是荷蘭數學家布勞威爾(見下圖),數學直覺主義的創立者,他的思想同維早期思想相左。維突然覺得對哲學他還有話要說。於是他決定重返劍橋。

1929年,他40歲重返劍橋。凱恩斯去火車站接他,凱恩斯去前給他老婆寫信說「上帝來了。」但「上帝」連本科學位也沒有,沒法教書。羅素建議註冊為研究生,然後用《邏輯哲學論》作博士論文。其實博士學位在當時的英國是一件新生事物,這是從德國傳到美國,又傳回英國的。那時大家還是覺得本科學位更值錢一些,錢鍾書在英國就是拿了個本科學位,羅素、摩爾、懷特海、艾耶爾也都是只有學士學位。維根斯坦是沒辦法拿到本科學位,羅素出的折中的主意:改拿博士。羅素、摩爾和拉姆齊作他導師。答辯過程中,摩爾一言不發,主要是同維根斯坦當年的過節,也知道他臭脾氣。羅素急了,指著摩爾說「你丫倒是說話呀,你也算他導師啊!」答辯完了,他拍著兩位老師的肩膀說「別急,你們永遠都懂不了。」 什麼人品吶。

摩爾給他博士論文的評語是「我認為丫是天才,即使我看走眼了,這論文絕對超出博士標準。」 中國學術這麼腐敗,導師也不敢這麼寫吧。反之,導師都這麼說了,那博士就是白給。他對摩爾評價卻不高,說:「一個庸才,啥便宜都讓丫占盡,走到頭,也就像他這德行了。」 真損。摩爾脾氣好,不跟他較真。他對兩位老師的影響深刻。羅素結識維之後,就基本放棄哲學原創工作了,正在寫的一部大書《知識論》也寫不下去了,手稿在1984年,他死後多年才出版。

博士到手後,在拉姆齊和摩爾的強烈推薦下,他拿到劍橋三一學院的研究員職稱。相反,羅素對他倒不那麼熱心了。幾年前,羅還對維媽說「我這輩子就到這兒了,哲學以後就看你兒子了。」 維與斯金納相愛(倆人合影見下圖),維的同志愛人都是苦孩子。小斯那時在劍橋讀數學,比維小23歲。維根斯坦這輩子除了初戀平森特是貴族,其它戀人都是苦出身,他自己說過他那是戀愛兼扶貧,同圖靈晚年有點像。

維根斯坦很嚴肅地看待拉姆齊對《邏輯哲學論》的批評。他在劍橋開始開課,反省修正自己以前的立場。他注意力從邏輯轉到語言。在他的「數學基礎」課堂里,有個活躍的人:圖靈。維根斯坦上課是蘇格拉底的范兒,相當的時間就是和學生對話。「數學基礎講演錄-劍橋1939」是根據學生們的筆記編輯而成的。裡面記載圖靈發問最多。這書好看:老維和小圖倆人對掐,過癮!啥叫頭腦風暴。

納粹的《紐倫堡種族法》規定祖輩有三個人是猶太人,就算猶太人;如果只有兩個是猶太人,可算混血。維根斯坦正好有仨。四哥保羅(獨臂鋼琴家)此時已逃離維也納,大家都以為他也自殺了。男丁中只有小維了。為安全計,他在凱恩斯幫助下先拿到英國國籍,後立即返家,處理家務。維家最後給了希特勒1.7噸黃金(今天金價估值八千萬美金),換得定性「混血」而不是「猶太」。家族才得以安生。那年全國要求定性的申請有兩千多份,希特勒只批了12份。有人據此說也許希特勒還念同學之誼,但也有人說《我的奮鬥》裡希特勒痛恨的猶太人就是小維。這都是瞎扯。

同志小男友斯金納劍橋畢業後,在維的鼓勵下當了機械工人。人家父母咋想的:窮人家培養一名劍橋生容易嗎?維還跑去一趟蘇聯,要去當工人,本來是要帶斯金納一起去的,但小斯病了沒去成。在蘇聯,人家領導告他說「我們不缺工人,缺知識分子」。互相想差了。他對蘇聯沒什麼好印象,他覺得「專制」還可以忍受,但「專制」導致的「階級差異」令他憤慨。斯金納1941年死後,維同斯的機械工徒弟又好上了,也是苦孩子。他就是愛勞動人民啊。

卡爾-波普爾也會過維根斯坦。波普爾自傳里有一段說:他跑到劍橋牛頓的房間演講,和小維起了爭執,小維錯,又不認,就拿著撥火棍指著波發火。羅素教訓小維「你丫太沒禮貌了」,小維摔門就走。有好事者專門寫了本書《維根斯坦的撥火棍》。我覺得是波普爾誇張了,不喜歡波普爾。

1939年摩爾退休,小維接替擔任哲學教授。那時的英國大學,一個系一般只有1-2名教授。即使今天的劍橋哲學系,也不過4名教授。在劍橋作教授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羅素幾次想回劍橋教書,都沒遭人待見。但維根斯坦實在不願意在學校里呆著,一有機會就出國。二戰爆發,他就問劍橋醫學教授賴爾(他哥是牛津哲學家賴爾):哪可以干點實際工作,賴爾就把他後來介紹到一家醫院藥房裡打雜。

他一直在寫另一部改變哲學史的著作《哲學研究》。儘管這也是一部格言體,但它沒有《邏輯哲學論》嚴謹,更多是對日常語言的分析。這書他死後兩年才出版。晚年身體漸差,學生兼朋友馬爾康姆請他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他突感不適,對馬說:「我不行了,我是歐洲人,死也要死在歐洲。」

他回到英國馬上就診斷出前列腺癌晚期。他去了維也納-他姐姐賀敏也快不行了。而哥哥保羅(獨臂鋼琴家)死也不願回家看看。姐姐的死對他打擊很大。他不願意死在醫院裡,他的醫生就把他接回自己家,有一天醫生告訴他,「你沒幾天活頭了」,他很淡定地回答:「中(Good)!」。

臨死前,他說:「跟他們說:我這輩子過的不錯。」不知他為什麼這麼說,他這輩子活得很不愉快,也許是人之將死?聽著心酸。他的葬禮是按天主教辦的,因為有人聽他生前說過死時願意聽到天主教的朋友為他祈禱。

但他的學生兼朋友(心理醫生)德魯瑞為葬禮的事糾結了一輩子:不知道維根斯坦是否真想要一個天主教的葬禮。他的墓碑很簡單,只刻了名字和生卒日。朋友說他就要這麼簡單。那塊墓地以埋葬不信國教者或非基督徒著稱,那裡還埋著摩爾,還有達爾文的兩個兒子,都是劍橋教授。

維根斯坦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話是「對我們不可言說的,我們只能保持沉默。」德文: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ß man schweigen. 英文: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這是《邏輯哲學論》最後一句話,其實說的是數學和邏輯的事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