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刷臉」亂象不止,是時候治理了

紅星新聞 發佈 2024-01-12T17:36:22.628840+00:00

近年來,與「一部手機走天下」一樣,靠臉吃飯和生活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點單支付、進出小區、辦理業務…

文|王遠方

近年來,與「一部手機走天下」一樣,靠臉吃飯和生活成了一種新的模式。基於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點單支付、進出小區、辦理業務……用戶的臉部特徵所包含的是一種無限量的信息價值,藉助於信息技術的力量,它可以應用在非常廣泛的領域。

然而,技術的應用總是一把雙刃劍。一些令人感到不適和困擾的場景也隨之出現——有的經營服務者強制要求消費者「刷臉」,有的專賣店、售樓處通過人臉識別,按消費者到店次數精準營銷。針對這一情況,多地檢察機關開始推動建立人臉信息保護機制。

北京海淀某社區,居民進門需「刷臉」通行。

與「刷臉」類似,此前關於掃碼點餐的問題也引發了不少討論。掃碼點餐降低了紙質菜單的更新與設計成本,也降低顧客對餐廳雇員的依賴程度,說到底這也是商家對於成本的精準控制。同樣的道理,比如健身機構、售樓處等商業機構推行的人臉識別,是基於人臉信息的唯一性與不可替代性而設立的,同樣還是基於商業利益的目的,以防止一卡多用以及新用戶優惠權益的超限度使用。由此可見,在這方面,消費者的利益往往被放在商業運營的成本里進行考量與評估,消費者的隱私並沒有得到保護。

同時,技術的應用也不能夠以完全的排他性而存在,而應當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空間。如果技術的優越變成了一種新的壁壘,那麼現實生活中自然會產生對新技術的排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臉識別技術本身並沒有問題,而是看如何去應用,它不應當成為唯一的選擇。科技改變生活是正確的,但它並不是否定此前所有的成果。當刷臉成了「門檻」後,勢必會擋住更多人的腳步與選擇。

此外,作為個體具有唯一性的生物信息特徵,人臉正在科技的加持下連結著越來越多的信息場景。但事實上,在每一個涉及用戶面部特徵的應用場景里,數據如何存儲、信息如何保護……用戶並沒有這方面的知情權。信息的不對等,也在增加人們對於「刷臉」的擔憂。

對於用戶來說,在越來越多的場景里留下的信息印記,其實都是潛在的安全隱患。任何一個環節的信息泄露,帶給用戶的都是安全上的連鎖反應。而今天我們享受著移動生活的便利性時,其實後面都是有大量的個人數據做支撐。數據安全與否的主動權,往往並不掌握在用戶手中。

2021年,被稱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郭兵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服務合同糾紛一案,由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公開宣判,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被判刪除郭兵的面部特徵與指紋信息。這一判例也反映了雖然人臉識別技術是一個新事物,但是它依然沒有超出個人信息的範疇。對於人臉信息的過度和違規索取,是法律法規所不允許的行為。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落地。新事物的出現會帶來一系列場景應用的改變,但是建立在侵害個人權益基礎上的應用勢必會失去人們的支持,也會受到相應法律法規的約束。

來源:光明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