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隻恐龍,有多難?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發佈 2024-01-13T00:33:33.988436+00:00

正在和這隻恐龍對視的你。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出。最後一隻非鳥恐龍的經歷。01 最後一隻恐龍。上一次看到另一隻恐龍。

此時此刻

正在和這隻恐龍對視的你

無疑是幸運的

要知道

這場見面穿越了6600萬年

(祿豐恐龍谷中展出的恐龍化石骨架,後文涉及到的恐龍僅為恐龍總目中的非鳥恐龍,在現代系統發生學視角下,鳥類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恐龍。而常被人誤認為是恐龍的翼龍、蛇頸龍、滄龍等不在該範圍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600萬年來

大陸分分合合

物種誕生消亡

而這種古老的生命

卻跨越了如此漫長的歲月

和我們相遇

這也讓我們

能夠通過它們僅存的痕跡

重現一個無比恢弘的史前時代

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出

最後一隻非鳥恐龍的經歷

儘管這可能是一個

悲傷的故事

它們

究竟經歷了什麼?

(祿豐龍部分化石骨架,攝影師@賈翔)

01 最後一隻恐龍

距今大約6600萬年以前

世上最後一隻恐龍正在孤獨前行

它周圍已無同類

甚至它已記不清

上一次看到另一隻恐龍

是多久前的事情了

(白堊紀晚期,各種災難降臨,世上只剩下最後一隻恐龍,製圖@肖桐&張琪/星球研究所)

它只覺得氣候愈發炎熱

呼吸的空氣越來越刺鼻

有時突然落下的大雨

沒有帶來久違的清涼

具有腐蝕性的酸雨

反而會把它粗厚的皮膚澆得生疼

惡劣的環境

終於將它帶到了死亡的面前

它不會知道

屬於它們的時代

由哪一隻恐龍率先開啟

也想不到自己的死亡

竟意味著恐龍時代的徹底落幕

請橫屏觀看,從三疊紀晚期[約2.3億年前]到白堊紀晚期[約6600萬年],無數體型各異、大小不同的恐龍在地球上誕生,後文將在不同位置解鎖下圖中每一隻恐龍的信息,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但死亡卻無法讓它安息

陸地上那些對它屍體虎視眈眈的「敵人」

開始按捺不住

按照慣例

動物會啃食它的血肉

微生物會讓它腐爛

風沙會吹散、磨光它的屍骨

作為地球霸主的它不會想到

在生前它從不曾拿正眼瞧過的東西

竟會讓它在死後變得如此狼狽

無論如何

它的肉身已經很難保全了

(最後一隻恐龍死亡後,它的屍體受到諸多方面的破壞而殘破不堪,製圖@肖桐&張琪/星球研究所)

最終它會被徹底分解

成為二氧化碳、水和無機物

像這樣不留痕跡地回到自然中去

幾乎是所有恐龍的最終歸宿

但有時候意外也會降臨

只要它的屍骨能夠被快速掩埋

便有可能躲過這一劫

(義大利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噴發,同岩漿一起噴出地表的還有漫天的火山灰。曾經就有恐龍死亡後在原地被火山灰迅速埋藏的案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時候它足夠幸運

在死亡的原地就得以被埋藏起來

但更多的時候它需要藉助一股力量

將它搬運至水下進行埋藏

(恐龍沉入水下後,泥沙落下堆積,將其掩埋,製圖@肖桐&張琪/星球研究所)

儘管這個過程

依舊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冒險

猛烈的撞擊、動盪的流水

微生物的分解、泥沙的沖刷

都足以讓它屍首異處

甚至消磨殆盡

太多不確定的因素

不需要全部集齊

甚至只要遇見其中之一

我們便無法順利「召喚神龍

但是倘若每一次

它都能恰好與那些不利條件擦肩而過

那麼它就將進入下一階段

變成化石

(千禧中國鳥龍化石。千禧中國鳥龍是一種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它雖然身形小巧,卻是一位攜帶致命武器的「毒師」。它可以通過毒牙將毒液注射到獵物體內以麻痹目標,攝影師@柳葉氘,製圖@肖桐/星球研究所)

在這個階段

一些礦物會伺機

在它空虛多孔的骨架中生長起來

將其骨頭中的空洞填滿

讓它變得緊密且結實

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

將會持續數百萬年之久

直至原本屬於這個生命體的大部分物質

都被礦物所替代

它也與周圍的泥沙碎屑一起

固結成岩石為止

(巨型祿豐龍化石,被發掘於雲南祿豐,攝影師@賈翔,製圖@肖桐/星球研究所)

今天

當這些曾經的地球霸主再次出現時

早已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模樣

它們的身體部分

大多變成了零散分布的化石

與周圍真正的岩石混在一起

讓人難以區分

(與圍岩嵌合在一起的恐龍化石,攝影師@張艷,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曾經在雲南祿豐

有農民發現了這樣的石頭

上面的凹窩讓他覺得甚好

便撿回家用於盛放煤油

做了煤油燈

直至遇見了古生物學家

楊鍾健與卞美年

(背景為中國祿豐恐龍大遺址館內展示的影像資料,右一人物為楊鍾健院士;化石骨架為許氏祿豐龍。攝影師@賈翔&羅捷,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在他們的發掘下

令世人所驚嘆的祿豐動物群

得以重見天日

其中就包括了

在戰火中找尋到的「中華第一龍」

許氏祿豐龍

請橫屏觀看,第一隻許氏祿豐龍化石骨架。作為鎮館之寶被展出於中國古動物館。該骨架於1938年在雲南祿豐被楊鍾健先生等人發掘,為了紀念給自己提供了很多幫助的德國古脊椎動物學家許耐,楊鍾健先生遂將其命名為「許氏祿豐龍」。這是第一隻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命名的恐龍,也是世界上第一隻登上郵票的恐龍,攝影師@柳葉氘)

但遺憾的是

更多的恐龍

即便經歷重重困難成為了化石

也無緣和我們相見

02 尋找恐龍

在一隻恐龍變成化石的過程中

地球上的江河湖海里

泥沙碎屑仍在繼續沉積

並在數百萬年後

再次固結成為新的岩石

照這樣的趨勢

恐龍將被層層「封印」

無法再見天日

除非有一股洪荒之力的到來

將埋藏有恐龍化石的岩層再次推上地表

而這場力量到來的時機

同樣至關重要

(地殼抬升後,覆蓋在恐龍化石上部的岩層被風化,恐龍化石得以重見天日,製圖@張琪/星球研究所)

如果這場力量來得太晚

這些化石

很可能會遭遇地下的高溫、高壓

從而再次走向「死亡」

而如果太早

在人類遇見它們之前

自然界中的雨雪風霜

就可能將包裹著它的岩石層層瓦解

暴露在自然界中的恐龍化石十分脆弱

極其微小的自然力量都可能將它摧毀

(風蝕蘑菇,堅硬的岩石在長久的風力作用下被磨蝕成類似蘑菇的形狀,攝影師@曾建軍)

不久之前

有古生物學家在雲南祿豐

找到了一處新的恐龍化石點

多年的風雨摧殘

早已奪走了恐龍珍貴的頭骨化石

植物根系也爬滿了它的軀體

(2022年冬天,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雲南祿豐發掘出的恐龍化石,攝影師@尤海魯)

但就算這場力量來得恰好

在地球1.49億平方千米的陸地上

遍布著各種各樣的岩石

想要找到身處其中某處的恐龍化石

就像大海撈針一般困難

好在「人類」這個物種好像還頗有智慧

他們僅僅通過一兩個世紀的摸索

似乎就已經悟出了尋找恐龍的訣竅

他們知道

那些由岩漿形成的岩漿岩

(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流紋質火山岩柱狀節理群。岩漿岩是由數百甚至上千度高溫的岩漿冷卻後形成的一類岩石。岩漿岩與變質岩、沉積岩一同組成了地球上的三大類岩石,攝影師@李宇鵬)

以及

極端條件下形成的變質岩

不可能找到絲毫的恐龍痕跡

(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湖畔夾雜著變質岩的岩石,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唯獨在那些

由細碎顆粒形成的沉積岩

才有可能埋藏著恐龍的身軀

(張掖彩丘,由各色沉積岩堆疊而成,攝影師@趙高翔)

他們知道

這些沉積岩也有各自的年齡

年齡太老的岩石中

只會藏著比恐龍更加古老的生物

年齡太小的岩石還未經形成,恐龍早已絕跡

(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活在距今5.7億年-2.4億年的海洋中,而最早的恐龍出現在距今約2.3億年前的陸地上,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還知道

那些在大海中形成的沉積岩

很少出現像恐龍這樣的陸生生物

而那些在陸地上形成的沉積岩中

更有可能找到關於恐龍的線索

(海百合化石。海百合生活在海洋之中,但它不是植物,而是一種棘皮動物,攝影師@柳葉氘,製圖@肖桐/星球研究所)

為了找到它們

人類也吃盡了苦頭

因為這些可能含有恐龍化石的岩層

會隨機分布在不同的地方

很多時候,甚至沒有交通工具能夠抵達

(恐龍足跡化石出現在高高的岩牆上,科研人員只能藉助繩索與軟梯攀上岩體進行研究,攝影師@王董浩)

但充滿求知慾的人類

似乎對這些曾經的地球霸主十分痴迷

他們寧願冒著危險

也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往那些

難以抵達的目的地

只為了尋找每一塊留存至今的恐龍化石

(位於陡坡上的恐龍化石發掘點,攝影師@周正)

但並不是每次出征都能大獲全勝

有時更需要「億點點」好運的加持

例如早在1956年

人們就發現了中國山西境內的第一件恐龍化石

在隨後的近半個世紀裡

人類的苦苦尋覓竟都無功而返

直至2011年以後

山西豐富的恐龍種類和數量

才呈現在世人眼前

請橫屏觀看,山西地質博物館中展出的恐龍化石骨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肖桐/星球研究所)

但也正是因為

要找到留存至今的恐龍化石如此艱難

每一次的收穫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每當人類發現可疑目標後

就會用各種各樣的工具

小心翼翼地去除覆蓋在恐龍身上

多餘的岩石和泥土

(召喚神龍[發掘恐龍]部分裝備集合,左右滑動可查看更多裝備,攝影師@余書瀚)

將它們滿是裂隙的骨頭重新粘合

再用石膏或大木箱將它們固定好

帶回人類實驗室

在那裡

人類會為恐龍洗去污泥

請橫屏觀看,祿豐恐龍化石館內,研究人員正在清理恐龍化石,攝影師@周明佳)

將它們散落、混亂的骨頭

重新以正確的方式組合到一起

並為它們精心準備好

屬於它們自己的名字

(展出於山西地質博物館中的楊氏天鎮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製圖@肖桐/星球研究所)

不僅如此

人類還試圖更加了解它們

以及它們生活的那個世界

例如從它們牙齒中的食物殘渣化石

或糞便化石中

探究它們吃肉還是吃素

(藏於成都自然博物館內的恐龍糞便化石,攝影師@張艷,製圖@漢青/星球研究所)

從它們的骨骼特徵判斷它們的運動姿態

在包裹著它們的岩石中

檢測一種叫做「同位素」的東西

感受恐龍生活時期的冷暖、氧氣是否充足

等等

在這裡,恐龍不再漂泊

也不用再擔心意外會隨時降臨

因為人類將它們視若珍寶

請橫屏觀看,自貢博物館內,人們圍聚參觀碩大的馬門溪龍骨架,攝影師@周瑩)

時至今日

在中國古生物學家們近一個世紀的追尋下

超300種恐龍已在我國被發現

這也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發現恐龍最多的國家

沒有之一

(部分恐龍相關化石[包括部分恐龍骨骼化石、足跡化石以及恐龍蛋化石]分布地圖示意,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又可按照從早到晚細分為早、中、晚三疊世,早、中、晚侏羅世以及早、晚白堊世,製圖@張松楠&漢青/星球研究所)

一些破碎的恐龍骨骼化石

(祿豐恐龍化石博物館內的恐龍骨化石,攝影師@周明佳)

踏進泥沼後久久不變的足跡化石

(自貢實雷龍足跡化石,足跡形成於1.8億年前,攝影師@龔強)

來不及孵化就被埋藏的恐龍蛋化石

都如同一張張拼圖碎片

(藏於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內的恐龍蛋化石,攝影師@陸虎)

藉助它們

我們得以拼湊出一個

精彩紛呈的中國恐龍王國

03 中國恐龍王國

這是一個無比壯麗的史前世界

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

曾有千姿百態的恐龍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

早在大約2億年前

那是侏羅紀的開端

一些古老的恐龍「登陸」雲南

當時的雲南並非如今日般四季如春

氣候更接近現代的非洲大草原

(肯亞馬賽馬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如今的雲南地區在侏羅紀早期時,氣候與現在的非洲大草原相似。特此說明:現代地理格局與古地理格局有一定差異,但為了便於理解,後文將輔助使用現代地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活在這裡的一種恐龍

長著較長的脖頸、小小的腦袋

以及一口「矛狀」的牙齒

無論從樣貌還是身材上來看

它們都不是追捕獵物的狂野獵手

而更像是一群溫和的「素食主義

2億年後的人類

根據它們的化石發現地點

將它們稱為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而同一時期

離雲南不遠的四川盆地

大部分還浸泡在湖水之下

但在侏羅紀行至過半時

那裡便會迎來滄海桑田般的驟變

古老的大湖泊

變遷為星羅棋布的小湖泊

河流在湖泊與陸地之間交錯流淌

環境更加溫潤,植被因此繁茂

(長江三峽。由於地殼抬升作用,四川的湖泊環境不復存在,四川盆地由原來的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攝影師@李心寬)

優越的生境為恐龍們提供了絕佳的棲息地

植食恐龍數量與種類激增

肉食恐龍同樣不甘落後

(建設氣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而面對兇猛來襲的肉食恐龍

植食恐龍也絕不會坐以待斃

它們有的在尾部長出像鐵球一樣的尾錘

例如最早一批出現這種身體結構的李氏蜀龍

(李氏蜀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有的則在背上長有像劍一樣的尖利骨刺

例如恐龍中的「劍客」

太白華陽龍

這些自帶「武器」的恐龍

在遇到危險時足以進行反擊

(太白華陽龍復原圖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這是一個植食恐龍與肉食恐龍

並駕齊驅的時代

恐龍的輝煌已初見雛形

似乎是環境過於安逸

到了侏羅紀晚期

一些植食恐龍

脖子越來越長、體型越來越大

馬門溪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請橫屏觀看,楊氏馬門溪龍復原圖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而肉食恐龍

也越發健壯、越發兇猛

例如脾氣異常火爆的上游永川龍

(上游永川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更多種類的恐龍

出現在更廣闊的陸地上

成為彼時當之無愧的地球霸主

接著,侏羅紀的結束

迎來了白堊紀的到來

如今的冀北遼西地區

成為了恐龍安家的絕佳場所

在那裡

針葉林、松柏、蕨類

甚至還有灌木和草本

共同構成了原始而又蔥鬱的森林

(香格里拉格咱鄉高山針葉林。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地球上分布著很多的針葉林,攝影師@仇夢晗)

此時一種奇特的恐龍

成為了新時代的新面孔

它們一反常態,長有與鸚鵡類似的嘴巴

因此人稱「鸚鵡嘴龍

對這種恐龍來說

兩米的體長就已屬罕見

在一眾體型碩大的恐龍中顯得格外嬌俏

(中國鸚鵡嘴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它們還比較偏食

尤其偏愛植物根莖與堅果

這類食物難以咀嚼

但聰明的它們

就將碎石子一同吞下以助消化

就在這個以溫暖氣候為大背景時代下

偶爾也會出現寒冷的小插曲

尤其在今天的遼寧地區

一些恐龍紛紛選擇「穿皮草」以度過嚴寒

其中甚至包括了強悍的食肉恐龍

華麗羽王龍

(羽王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儘管它們身披羽毛

卻還不能飛翔

僅有一些更加靈巧的成員

掌握了滑翔的本領

(赫氏近鳥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但它們中的一部分

已演化成了真正的鳥類

衝上雲霄

(現代鳥類自由翱翔,攝影師@劉辰)

「龍丁興旺」的家族

似乎有著一片光明的未來

誰也不曾料想災難竟悄然而至

火山、高溫、河湖乾涸、小行星撞擊

爭相登台

安穩的生活

仿佛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

(墨西哥希克蘇魯伯撞擊坑地形示意圖,此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與大規模火山噴發,環境惡化等因素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製圖@鄭藝/星球研究所)

如同過往的無數災難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故事再次重演

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恐龍身處劣勢

它們註定難逃厄運

生活在此時的一種獨特恐龍

長有類似鴨嘴一樣的嘴巴

故人類將其成為「鴨嘴龍」

它們嘴裡有上千顆牙齒

咀嚼食物靈活有力

當雨季來臨之時

成群結隊的鴨嘴龍也會順著水系遷徙

惡劣的環境逼迫它們不斷出走

在滿目瘡痍的星球上

尋覓僅存不多的生境

(棘鼻青島龍復原示意,製圖@漢青&肖桐/星球研究所)

然而再強大的霸主

也無法永盛不衰

在無力招架的自然變化面前

恐龍們紛紛逝去

直至最後一隻恐龍死亡

轟轟烈烈的恐龍時代就此終結

如今

當人類不斷發掘出新的恐龍

構建出越發迷人的史前世界

這個關於恐龍的話題

也就愈發令人傷感

因為它的結局無論如何都帶著淒涼

(祿豐恐龍谷中,恐龍大遺址館展出的多具恐龍化石骨架,攝影師@賈翔)

可以想像

假如恐龍遺骸

不曾經歷千難萬險留存下來

人類也不曾踏遍千山萬水去尋找它們

那麼我們終將與一代霸主的輝煌失之交臂

(中國龍骨架,攝影師@陸建樹)

但是

從人類第一次遇見恐龍化石起

也就註定著恐龍將永遠屬於遠古

在未來,無論多久的未來

我們都無法再次親眼見證

這一偉大物種的崛起

(祿豐恐龍谷,恐龍大遺址館內,人類圍觀散落埋藏在岩牆中的恐龍化石,攝影師@賈翔)

但這就是這顆星球上

時刻都在上演的故事

從地球誕生至今的46億年裡

無數的物種出現

無數的物種消亡

它們用存在過的痕跡

解答著無數關於生命的謎題

也正因如此

我們共同生活過的這顆行星

才成為了廣闊無邊的宇宙中

一個偉大的奇蹟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小西

編輯:楨公子

圖片:晝眠

設計:漢青&肖桐&張琪

地圖:張松楠

審校:雲舞空城

封面攝影師:何益

審核專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尤海魯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 童金南, 殷鴻福. 古生物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 陸良兆, 許文良. 岩石學[M]. 地質出版社, 2011.

[3] 郭運林, 黃大喜. 自貢恐龍化石志[M].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4] 彭光照,葉勇, 高玉輝等. 自貢地區侏羅紀恐龍動物群[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5] 申歡. 侏羅紀全球氣候古地理演化及其對恐龍化石分布的約束[D].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21.

[6] 鄧勝徽, 盧遠征, 趙怡. 中國侏羅紀古氣候分區域演化[J]. 地學前緣, 2017.

[7] 曹珂. 中國陸相白堊系沉積特徵與古地理面貌[D].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8] Dong Zhiming. Dinosaur Faunas of China[M]. Berlin: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1992.

[9] 汪筱林. 中國恐龍研究歷史與現狀[J]. 世界地質, 1998.

[10] 楊鍾健. 許氏祿豐龍至再造[J]. 地質評論, 1940.

[11] 甄朔南. 關於許氏祿豐龍的食性問題[J]. 生物學通報, 1960.

[12] 鄭倩宇. 冀北地區早白堊世大北溝組孢粉植物群及古氣候意義[D].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21.

[13] 張立軍. 遼西熱河生物群演化的主要地質背景[J]. 世界地質, 2013.

[14] 崔瑩, 鞏恩普, 王鐵暉. 遼西義縣組磚城子層孢粉組合時代及古氣候記錄[J].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2015.

[15] 曠紅偉, 柳永清, 董超等. 山東諸城晚白堊世恐龍化石埋藏學研究[J]. 地質學報, 2014.

[16] 董枝明. 中國的恐龍動物群及其層位[J]. 地層學雜誌, 1980.

[17] 萬曉樵, 吳懷春, 席黨鵬等. 中國東北地區白堊紀溫室時期陸相生物群與氣候環境演化[J]. 地學前緣, 2017.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眾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