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強國」阿爾巴尼亞:如何用一己之力,孤立全世界?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4-01-13T08:50:28.510259+00:00

1971年7月,在經過長時間的接觸與考慮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來到中國進行訪問,並正式與中方商定了尼克森訪華的具體細節。

文|謝晚堂

編輯|t


1971年7月,在經過長時間的接觸與考慮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來到中國進行訪問,並正式與中方商定了尼克森訪華的具體細節。

冰凍了20餘年的中美關係,正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逐漸破冰。

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對於美國而言,中美關係的破冰都是一件十足的好事,中美兩國人民已經期待了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太久。

在當時冷戰的大背景之下,中美關係的向好卻不是所有國家都想看到的,諸如蘇聯、印度、越南等國家都第一時間在國際上發聲,表示反對。

在這些國家中,來自東南歐的小國阿爾巴尼亞的反應尤其激烈,阿爾巴尼亞最高領導人霍查直接寄信給毛主席,用一萬餘字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憤怒,並直言不諱地指責中國:

「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不同阿爾巴尼亞商量一下呢?」

看著來自霍查的信,無論是作為收信人的毛主席,抑或是得知此事的黨中央其他領導都陷入了沉默。

就在這封信件之後,本來親密無間的中阿兩國,逐漸因阿爾巴尼亞的「無理取鬧」式外交而破碎,等到1978年7月時,中阿關係已經徹底跌入了冰點。

最終,阿爾巴尼亞失去了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最後一個朋友,用一己之力得罪了全世界的所有大國。

那麼,有關阿爾巴尼亞都有哪些值得說道的事呢?他的外交關係究竟是怎樣的?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與黑山、塞爾維亞、希臘等一眾小國為鄰。國土面積僅為2.8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280萬,是個名副其實的小國。

歷史上,由於阿爾巴尼亞占據著扼守歐亞交界處的地理位置,屢屢遭受入侵,先後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等多個國家統治。

14世紀時,阿爾巴尼亞又被奧斯曼帝國入侵,並被土耳其人統治500年之久。


20世紀初,由於世界局勢的突變與奧斯曼帝國的衰微,巴爾幹半島成為點燃世界的火藥桶,阿爾巴尼亞人趁機發動起義,並最終獨立,將阿爾巴尼亞人之名寫進了世界民族之林。

長期被別族統治的歷史註定了阿爾巴尼亞發展之路的艱辛,在隨後的二十餘年時間中,阿爾巴尼亞同中國一樣,先後經歷了資本主義革命、共和制的建立、封建復辟、被法西斯入侵等等歷史大事件。

並且,阿爾巴尼亞也是在當地共產黨的帶領下,趕走了法西斯侵略者,走向了社會主義之路。

因此,單從歷史上來看,中國與阿爾巴尼亞簡直能算得上「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阿爾巴尼亞新在擺脫了一系列歷史旋渦之後,阿爾巴尼亞共產黨領袖恩維爾霍查毫無疑問地當選了阿爾巴尼亞的政府首腦,領導全國的發展事業。此時的霍查,僅僅37歲。

在年輕的領袖帶領下,阿爾巴尼亞發展得十分迅猛。

軍事上,阿爾巴尼亞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文化上,霍查在阿爾巴尼亞大力推廣掃盲運動,提高教育水平,宣傳科學思想,打擊宗教。將阿爾巴尼亞變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神論國家。

經濟上,霍查還大力推廣土地改革,設置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工商業、推廣免費醫療政策、支持女性解放,女性獨立等等。

總而言之,在霍查的努力下,阿爾巴尼亞從一個落後的小國,逐漸發展成現代文明國家。

但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說霍查在阿爾巴尼亞的內政上是個十足的完人,那麼在外交上,由霍查主導的外交堪稱是阿爾巴尼亞的災難。


阿爾巴尼亞如何外交?

在成為阿爾巴尼亞的政府首腦後,由於國內缺乏人才,霍查又主動地擔當地擔當起了阿爾巴尼亞外交部長的角色。

全權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讓阿爾巴尼亞這樣一個小國也有了在國際舞台上施展拳腳的機會。

但不幸的是,身為一國之外長,霍查的外交政策對於阿爾巴尼亞而言極為糟糕,幾乎將阿爾巴尼亞拖進了深淵。


原因無他,僅僅是因為霍查的外交僅僅考慮自己的喜好,從不考慮外交政策對於國家的影響。

在阿爾巴尼亞獨立之初,霍查很是看重阿爾巴尼亞與周邊鄰居的關係,尤其是與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等鄰國之間的關係。

就私交而言,他和不結盟運動的領袖狄托是非常好的朋友關係,二者經常就兩國關係展開會晤。

甚至在當時,兩國還提出一個計劃,要將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合併成獨立的巴爾幹聯邦,以此擴大兩國的影響力。

但是,由於阿爾巴尼亞與蘇聯老大哥同屬社會主義陣營,在霍查的心中,只有史達林才是「永遠」的領袖與大哥。


因此,當1948年南斯拉夫與蘇聯交惡之後,霍查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狄托和史達林肩並肩地站在一起,甚至還在背後「捅了」狄托兩刀,等日後不結盟運動興起,霍查更是絲毫不留情面地批評不結盟運動。

同時,由於霍查已經將自己看作了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分子,所以阿爾巴尼亞剛剛建國時,霍查就代表阿爾巴尼亞與英國、美國斷絕了關係,並與周邊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劍拔弩張。

如此一來,霍查的災難性外交「剛一出手」,就徹底地讓阿爾巴尼亞與周邊所有鄰國為敵,就連不結盟運動也沒有阿爾巴尼亞的位置。


但霍查的外交還沒有因此而停止,畢竟,他還有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東歐等國家可以依靠,在美蘇冷戰的時代中,對於阿爾巴尼亞這樣的小國而言。

僅僅依靠蘇聯以及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支持,也足夠阿爾巴尼亞的發展了。

所謂世事難料,就當霍查緊緊地依靠著史達林之時,意外突然發生了:史達林去世了,而他的繼任者赫魯雪夫強硬的反對此前對於史達林的盲目崇拜,嚴厲地批判的史達林主義。

作為史達林的忠實崇拜者,赫魯雪夫的做法讓霍查憤恨不已,他馬上對赫魯雪夫的說法作出了批評,並代表阿爾巴尼亞再度斷絕了蘇聯的關係,讓阿爾巴尼亞損失了數千億美元的蘇聯援助。



蘇聯?美國?中國!

在霍查堅定執行反蘇政策後,阿爾巴尼亞的國際形勢已經岌岌可危。

在當時的世界上,主要存在著三大陣營,分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以及南斯拉夫發起的不結盟運動。

因此,當霍查憤而與蘇聯斷交之後,唯一一個跟阿爾巴尼亞仇恨不算太深的美國聞到了機會。

當時的美國政府堅定地認為,阿爾巴尼亞雖然先後得罪了三大陣營,並且也一直堅定地反對美國和英國。


但此時的阿爾巴尼亞已經被世界孤立,只需要美國拋出一根橄欖枝,霍查以及阿爾巴尼亞就會視美國如救命稻草,緊緊抱緊自己的大腿。

屆時,美國只需要稍稍給予阿爾巴尼亞一些好處,便能夠將阿爾巴尼亞變成美國插在東歐以及巴爾幹半島的一顆鋼釘,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於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主動向阿爾巴尼亞低頭,表示願意和解之前與阿爾巴尼亞的所有不愉快,只為和阿爾巴尼亞成為朋友。


然而,很快美國政府就意識到了,阿爾巴尼亞以及霍查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他是真的不在乎阿爾巴尼亞在國際上的局勢。

因為,霍查是這樣回應美國的主動示好的,他說道:「阿爾巴尼亞,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與美國有一點關係!」

隨後,見識到阿爾巴尼亞以及霍查的作風後,美國便自討苦吃地收回了橄欖枝,再也不提與阿爾巴尼亞交好之事。


1968年,與阿爾巴尼亞情況類似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內爆發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捷克斯洛伐克決心要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既不受蘇聯影響,也不受資本主義影響,實現自身的維護與獨立。

對於「布拉格之春」爆發,一向強硬的蘇聯高層毅然決然地發動了武裝入侵,強行用武力鎮壓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逮捕了改革帶頭人杜布切克,震驚世界。

在「布拉格之春」事件發生後,阿爾巴尼亞極為惶恐,十分害怕蘇聯會把同樣的招數用在自己身上。


為了保全自身,阿爾巴尼亞對蘇聯的入侵行為發表抗議,並以此為理由火速地推出了華約組織,將其他東歐國家和蘇聯留在阿爾巴尼亞的駐軍全部驅逐。

而在退出華約後,阿爾巴尼亞也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最後的盟友,如果說當時還有哪個國家能算得上阿爾巴尼亞的朋友,那就是中國。


中阿友誼

在阿爾巴尼亞離開蘇聯之後,霍查開始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尋找能夠「交往」的國家。此時,中國出現在了阿爾巴尼亞的視線中。

20世紀60年代,由於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的強制專權,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惡化,這讓霍查看到了機會,果斷的選擇與中國交好,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中國的支持。


根據記載,為了讓中國看到自己,霍查甚至將自己辦公室中的赫魯雪夫畫像摘了下來,扔在地上踩了個粉碎,並用毛主席的畫像取而代之。

國際舞台上,霍查也經常發表文章以表達對中國的喜歡,對於中國的意見不遺餘力地餘力地表示支持,多次在聯合國大會上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權益。

阿爾巴尼亞一直是每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席位提案的主要發起國之一。

對中阿關係,霍查發出誓言:「我們是親密無間的兄弟和戰友,我們的團結堅如鋼鐵。」

看到了阿爾巴尼亞與霍查的做法,向來好客的中國選擇了接受,至於接受的原因,則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也的確需要別國的支持。

面對著阿爾巴尼亞不遺餘力地支持,中國也沒有吝嗇自己的好意,持續每年向阿爾巴尼亞提供援助,阿爾巴尼亞到處都是黃皮膚,說漢語的中國人。

來自中方的支援,包括了各種糧食、物資、設備、武器等,甚至從加拿大採購小麥,以緩解阿爾巴尼亞的糧荒。

1969年,阿爾巴尼亞向中國提出請求,希望中國能夠援助阿爾巴尼亞一些鋼管,以便於阿爾巴尼亞國內的工業建設。

中方則用為數不多的外匯從外國進口鋼管支援阿爾巴尼亞,在當時,甚至是阿爾巴尼亞大街上的電線桿,都是用中國援助的優質鋼管建造的。

阿爾巴尼亞方面則對中國的援助照單全收,閉口不提償還的事情,甚至是獅子大開口地向中國要援助,有時候中國援助的少了,霍查甚至會慍怒,聲稱中國沒把阿爾巴尼亞當成兄弟。

更加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阿爾巴尼亞認為自己是中國唯一的朋友,二者應該緊密聯繫在一起。

因此,阿爾巴尼亞多次的插手我國內政,尤其是在20世紀我國與美國的關係上,這才有了霍查給毛主席寫萬字長文指責中國「私自」與美國接觸的故事。

在此事之後,中國也就對這個所謂的「阿爾巴尼亞兄弟」產生了極大地厭惡。

不僅大規模削減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並且在1978年正式選擇與阿爾巴尼亞斷交,將這個餵不飽的白眼狼徹底踢出了中國的朋友圈。

1980年,由於失去了中國這最後一個朋友,霍查又將「吸血」的目標放在了鄰國南斯拉夫身上,想借著狄托去世的機會,打開南斯拉夫的大門,獲取援助。但是他的如意算盤因兩國的領土爭執很快破滅。


至此,阿爾巴尼亞徹底淪為了當時世界上的孤島,堪稱是以一己之力孤立了全世界。


偉人也是罪人

在失去了來自南斯拉夫,蘇聯,中國的援助之後,阿爾巴尼亞的發展陷入了停滯,國內矛盾危機不斷加深,霍查的統治地位搖搖欲墜。

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霍查統治阿爾巴尼亞的四十年時間中,發動了14次大規模的政治清洗,平均每三年就發動一次,小規模的清洗暗殺行動更是不計其數。

1981年,在試圖與南斯拉夫交好失敗之後,霍查悍然將自己地位有威脅的阿爾巴尼亞二號人物謝胡殺害,認為他有罪於人民。

同時,霍查還對謝胡的一家進行了斬草除根,對他的夫人進行嚴刑拷打,並逼死在監獄中。謝胡的三個兒子也都被關進監獄。

諸如此類的政治清洗在阿爾巴尼亞這個人口不足200萬的小國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無數人因此而慘死,說他是暴君、獨裁者,也毫不為過。

更加令阿爾巴尼亞人痛恨的是,20世紀80、90年代,是世界各國經濟騰飛的重要節點,正是因為霍查糟糕的外交政策,最終讓阿爾巴尼亞失去了最重要的20年,失去了發展的契機。

1985年,霍查最終因病去世,阿爾巴尼亞政府以最高禮遇為他進行了國葬,將他的墓碑放在了烈士陵園最顯眼的位置,在他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建立雕像。將阿爾巴尼亞最好的大學改名為霍查大學等等。

但就在短短的五年之後,阿爾巴尼亞的人們便憤怒地開始反對這一切,霍查大學的學生發動示威遊行,要求將學校的名字改回去。

憤怒的阿爾巴尼亞人民挖開了霍查的墳墓,遷出了他的骸骨,移到一塊荒蕪空地,用一塊破水泥寫上他的名字,他的銅像被摧毀,所著的書籍被焚燒、查封。

總之,他生前留下在阿爾巴尼亞的一切,都被摧毀得一乾二淨。



總結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是必需的,如果僅僅想通過依靠其他國家的援助而實現國家的富強是萬萬不可能的。

外交和內政,是一個國家政治上最為重要的兩大組成部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霍查對於阿爾巴尼亞人來說,確實是偉人。

從外交的角度看,他卻是一個實打實的罪人,一個讓所有阿爾巴尼亞人痛恨的罪人。

參考資料:
袁燦興 恩維爾·霍查:一個善變的獨裁者

王 培 中國與阿爾巴尼亞關係中的國際主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