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假如我國未來要增省和直轄市則徐州該建省還是直轄市研究分析

中國城鎮規劃君 發佈 2024-01-15T06:20:48.659731+00:00

徐州歷史文化悠久,自古為交通要道、戰略要地。從地形上看,徐州處於江蘇最北端,地理位置上屬於北方,與江南在語言與文化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徐州歷史文化悠久,自古為交通要道、戰略要地。從地形上看,徐州處於江蘇最北端,地理位置上屬於北方,與江南在語言與文化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徐州建省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對其研究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近代以來,關於徐州的建省的倡議層出不窮。在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之後,陳廷經就提出了江北分省的建議,為今後徐州建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隨後在清末新政時期張謇首次提出了「徐州建省」的提議,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辛亥時期的江北分省運動更是攪動了辛亥後的政治大局。抗戰時期的偽淮海省,雖然只是特殊時期的歷史產物,但畢竟是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個以徐州為省會的省級行政單位,依然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從目前來看,國家層面的省制變動已無可能,但是並不代表對於徐州建省歷史的研究毫無必要。因為未來我國肯定會對省級行政區划進行優化調整,畢竟從1988年海南建省、1997年重慶直轄和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澳門設立特別行政區至今,我國已經有24年未進行省級行政區調整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是在一步步成為正規化的省級行政區)。而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的戰略決策和發展目標。這就涉及到壓縮行政管理層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改革,必然需要縮小省級行政區增加省或直轄市。

所以未來我國肯定會與時俱進地調整省級行政區劃,那麼徐州未來設省或中央直轄市都是必然的結果。那麼未來國家真的要增設省或中央直轄市,徐州究竟是應該設淮海省,還是設立徐州直轄市呢?經過城鎮規劃君何方洪的研究,我認為未來假如真的要新增省級行政區,那麼設立徐州直轄市的好處遠遠大於設立以徐州為省會的淮海省。下面城鎮規劃君就來研究分析徐州建省的起源和未來設立直轄市的理由。

一、徐州建省起源

徐州建省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是經過逐步發展演變而來,根源於中國的省制規劃不合理以及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價值,也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息息相關。

(一)徐州建省的必要性

徐州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名城,中原「九州」之一,古稱「彭城」,至今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歷史上影響深遠,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徐州資源豐富,尤其是煤、鐵資源的儲量十分可觀,利國驛鐵礦在漢武帝時期就設立鐵官。742年利國驛鐵礦正式開採,成為全國的冶鐵中心之一。北宋時期將其升為利國監,是四大冶鐵監之一。徐州煤炭資源也十分豐富,開採歷史久遠,尤其是近代工業的發展對煤炭的需求更刺激了徐州煤礦業的開發,徐州賈汪煤礦就是華東地區重要的煤礦之一。清末,徐州開始修築鐵路,津浦鐵路與隴海鐵路的通車,使徐州成為了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從地理位置上看,徐州地處中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與江南地區在文化與語言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徐州在秦漢時期為經濟文化昌盛,但是自隋唐以後,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徐州的地位也逐漸下降,尤其是黃河奪淮入海之後,徐州的自然環境愈加惡劣,經濟發展更加的落後,成為了江蘇的邊緣貧苦之地。

清代,徐州在地理上屬於淮北地區,在行政上歸於江北布政使管轄。江蘇在行政上分成江南與江北兩屬,分別處於江寧與蘇州的管轄之下,但是江寧與蘇州皆處江南,江蘇的重心實在江南。在江北則又以淮安形成了另一重心,漕運總督與江南河道總督皆位於淮安。因此,徐州在江蘇的地位並不高。隨著漕運的沒落,河道總督與漕運總督先後裁撤,江北地區的經濟逐漸開始衰落。清末徐州則因鐵路的興建與資源的開發,其地位逐漸開始上升,儼然成為了蘇北第一重鎮,其重要性也逐漸為世人所認識,徐州的地位持續提高,逐漸成為了區域的中心。再者,徐州建省獲得了一定的群眾支持。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自然經濟瓦解,徐州為農業城市,經濟遭受沉重的打擊,經濟凋敝,與江南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而且徐州歷經戰亂,流民四起,匪患日漸嚴重,成為政府的心頭之患,也危害了當地群眾的安全。江北地區也為江南所輕視,權益為江南侵占,江南與江北地區的不平等也讓江北地區的人民產生了獨立建省的想法,尤其是徐海地區的群眾非常贊成徐州建省,希望獨立建省發展經濟,恢復民生。

近代的中國也是一個軍閥割據的時期,中央政府也有改革省區的意向,希望藉助省制改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對地方軍閥勢力勢進行削弱打擊。而且徐州的戰略位置過於重要需要加強控制。北洋政府時期,徐州是北洋軍閥向南進軍的重要基地;南京國民政府則把徐州當首都南京的屏障。因此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在省制改革的規劃中,大都計劃在徐州建省。

(二)陳廷經關於徐州建省的倡導

徐州建省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江北分省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考察徐州建省離不開對江北分省的探討。徐州建省首先是針對省制的改革,認為省區劃分的不合理需要重新劃分省界。尤其是對江蘇而言,針對一省兩治便有了江北的分省的要求,以求克服分治的弊端。因此這種江北分省的概念可以說是為徐州建省的源頭之一,即徐州建省可以看為是江北分省的衍生版本。

首次提出在江北設省的是陳廷經,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清軍攻克天京,時為御史的陳廷經就上折提出「疆域變通」的方案,認為江蘇與安徽的省界劃分不合理,割裂了長江的防務,在太平無事的時候沒有影響。但遇到緊急情況,弊端益顯,「文報梗塞」,「一時文武百官無所稟承」。所以在江南被收復以後,應該改革省界,提議以長江為分界線重新劃分省界,「以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四府割屬江蘇。與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為一省,名曰江南。以揚州、淮安、徐州、海州、通州五府州割屬安徽。與安慶、廬州、鳳陽、潁州、泗州為一省。名曰江北」「其江南巡撫仍駐蘇州。江北巡撫仍駐安慶。」

此提議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與地方吏治有無裨益」,徵詢曾國藩、李鴻章、喬松年的意見曾國藩復折認為不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古人經畫疆里,具有深意。我朝聖君賢相,未曾輕議更張。若必畫江而分南北兩省,則亦畫淮而分南北兩界」,但是這樣徐州與潁州反而不知劃歸何省。

其次,更重要的是江南的安全,「守江南者必須先固淮甸,棄淮則江南不可保」。並且地方是否安定,在於地方官是否賢明,「疆吏苟賢,則夸江夸淮,而無損於軍事吏事之興。疆吏苟不賢,則雖畫江分治,而無補於軍事、吏事之廢」。最終,清廷採納了曾國藩的意見,認為「朝廷即恐輕議更張,未必實有裨益。」「陳廷經所奏,應毋庸議」。

陳廷經並不是提出在徐州單建一省而是江北分省,將江蘇與安徽二省以長江為界,重新組合,江南與江北給為一省,成立江北省,省會放在安慶,而且徐州的地位頗為尷尬因為徐州地處於淮河以北,如果僅僅是依據地形劃分省界,那麼徐州也應排除在江北省之外。由此可見,此時的徐州處於江蘇省的邊緣地區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徐州地形位置與江南地理並不相同,劃歸一省略屬勉強。雖然陳廷經的提議最終被否決,但是影響不小,引起了朝廷的慎重討論,這相當於釋放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原省制區劃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並為政府所重視,其歷史意義不容輕視。雖然徐州並未得到重視,但是也為今後的徐州建省計劃提供了一個參考,也為張謇的徐州建省提議埋下了伏筆。

二、民國省制改革中的「徐州建省」

關於省制的缺陷早有議論,要求改革省制的聲音也不絕於耳。民國初建,當時的中國處於各種政治勢力的爭奪之中,國內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軍閥,關於國家組成結構也是爭鬥的主要焦點之一,無論是聯邦制還是中央集權制,省制都是避不開的話題,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都提出了縮省規劃。徐州的地理位置突出,尤其是鐵路的興起,帶動了徐州的發展,再加上重要的軍事地理優勢,其中有許多方案規劃在徐州建立一省。

(一)北洋政府省區調整中的「徐州建省

在清末,對於省制的質疑屢見不鮮,其中維新派人士的觀點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康有為上皇帝書中,就多次提到省制弊端太重,不利於民情傳達。在進入民國以後,康有為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提出了具體的措施的《廢省論》,在這裡康有為對當時北洋政府提出的「虛三級制」持反對意見,並提出了廢除省都督制的七大理由,提出將內務部分為東南西北中遼蒙回藏九部、康有為提出此論,除了豐富自己之前的觀點之外,也是根據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各省都督自立的情況下提出的,其中論述十分之詳細,值得參考。

北洋政府成立以後,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各省都督各自為政,中央集權遭到極大的削弱,在當時便出現了兩種運動,一種是縮省運動,主張的是中央集權;一種是聯省運動主張的是各省自治。其中在袁世凱當政時期,先有過民國初年的「虛三級制」,後有熊希齡內閣時期的「改省為州」與「改州為道」兩個草案。

在「改省為州」草案里,在安徽下設有一「徐州」,而此徐州為蘇北與皖北地區合併而來,治所也放在鳳陽,下轄銅山、豐沛、蒲、楊山、邳、宿迀、睢寧、鳳陽、定遠、壽縣、鳳台、懷遠、宿、靈璧、泗縣、五河、盱眙、天長、滌、全椒、來安、和、含山、阜陽、太湖、亳、蒙城、渦陽、穎上、霍邱共計31個縣,面積不可謂不廣。之所以這樣規劃,是因為「徐州當鐵路之衝與鳳滁皆路線所經,雖系兩省似應取交通之便改隸之」。

在「改州為道」里,同樣把徐州劃歸了安徽為淮泗道,治所設在徐州。不過由於在「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打敗了南方的革命勢力已無必要改革省制,於是最後採用「虛三級制」,只是省下設道,區域不變,省只是監督機關,強化道與縣的權力,以此來達到弱省的目的。1913年1月,頒布了《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實行省、道、縣三級制,7月設置「徐州道」,下轄銅山、豐、沛、蕭、碭山、邳、宿迀、睢寧等地。1914年江蘇省調整行政區劃,設置「徐海道」,下轄銅山、豐、沛、蕭、碭山、邳、宿迀、睢寧、東海、灌雲、沭陽、贛榆,公署設在銅山。同時徐州還受到軍事機關的控制,長期設立「鎮守使」一職,由現役師長、旅長等軍事長官擔任。但是最後這種方案也並未得到徹底的貫徹,袁世凱死後,也不了了之。

段祺瑞執政以後,同樣面對各省權力過大的問題,也計劃從省制改革入手,梁啓超等研究系人員入閣,經過精心的策劃,於1917年春天以內務部的名義公布了《劃分全國行政區域意見書》與《擬劃全國行政區域說明書》,主張採用二級制,直接廢去省一級。全國除去外蒙古以及西藏外,劃分為57郡與7個特別行政區。但是接下來的政局動盪不安,先是張勳復辟,後又是南北戰爭,改革計劃再次擱淺。1924年,北洋政府的職方司向國會提出了縮小地方的地方制度,準備將現有的省份劃分為兩個或三個省。但是在當時的混亂狀態下,這些都是一紙空文。

雖然關於省制的改革沒有成功,但是無論是虛三級制還是二級制,設州還是設道,在當時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陳慶麟在1920年發表的《廢道置州議》認為「三級之制不能遽廢,則莫如復昔日之府與直隸州」,但是在省域上有了很大的變化省被拆分,規模縮小,一省長官也變成了監察官員。除了外蒙古西藏兩個特別區與京兆尹外,共有28個省。其中淮北省下面轄有徐州十四縣、曹州十六縣、泗州十縣、宋州十縣。由此可見,此意也就是以徐州為中心建立一省。1922年陳慶麟進一步豐富了他的方案,此議本意為促進聯省自治,因為「今之道不變,今之政區則聯省自治之為效,決不能有成。」在此案里,淮北省治放在徐州,淮揚道分屬淮北、江寧兩地。

不過在此期間,徐州地區的治安環境愈加惡劣,嚴重威脅了當地居民的安全,徐州當地士紳便希望徐州建省以絕匪患。例如張兆岐在1918年撰寫的《徐州改建行省意見書》。張兆岐認為徐州周圍「地瘠民窮,風俗強悍,一夫呼嘯,如水赴壑,又徐處寧省之邊界皖魯豫三省之交,匪徒東走西竄,飄忽無常」。雖然匪徒多竄,但各省由於邊界限制,難以實施全面的的剿匪。

在此規劃案里,「擬將隸皖之泗、靈璧、懷、宿、蒙城、渦陽、亳太和等縣,魯之曹、定陶、菏澤、城武、單、金鄉、魚台、滕、嶧、郯城等縣,豫之永城、夏邑、虞城、商丘、鹿邑、柘城等縣,並徐淮海劃作一省。」這樣的好處有四:第一是原本各省的邊界,都遙遠不可及,現在則是「指臂之相聯」。第二,用地方的財政籌措地方的軍餉,這樣中央就省去了轉運的費用,士兵也沒有「脫巾之變」。第三,地方都銜接守望加嚴,兵力充足,匪患易清除。四,建省之後,一切政務,都可以次第接辦,遊民可以有接納之處,匪患也可以從根本上解除。

在臨城劫車一案發生以後,輿論譁然,關於徐海地區的治安狀況得到了重視,紛紛有人提出建立一省來維護治安,其中就以張世毅為代表。1923年5月其在《申報》發表了《治匪芻議》,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張世毅此議的出發點是治理匪患,蘇魯豫皖四省邊界由於歷史與政治上的原因即為盜賊聚集之區,再加上生活所迫與教育水平低下致使匪患更為嚴重為了根除匪患,其提出了治標與治本之策。治標為加強駐軍,任命四省剿匪總司令,打破省界限制,嚴厲打擊。治本則一為籌生計,發展經濟,安定民生。

另一便為建行省,欲肅清匪患「非建一行省不可」,以淮北河南為界名為「黃淮省」,其包括「自蘇之臨洪口起沿淮河過洪澤湖,順淮河至豫之項城杞考等縣,入魯沿舊黃河過長坦東明曹濟滋曲,而東以汶河為界,經沂河入蘇,經沭河至贛榆,所有豫東魯南蘇皖之淮北共三十餘縣均畫入焉設省會於交通適中之徐州」,建省經費則由中央與四省支援,這樣新省一建,不僅匪患可清,而且實業發展、教育、地方自治等也容易著手,最後由「匪藪」變為「樂土」。此議雖然略顯簡略,但是看到匪患的根源,抓住了要點,以建新行省來治理匪患非其首倡,建立新省也是為了發展民生與經濟,期望徹底根除匪患,也是切中時弊。

(二)南京國民政府縮小省區改革中的「徐州建省」

進入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對於縮小省區一直是持贊同態度。宋教仁在1913年的3月發表了《中央行政與地方行政劃分之大政見》,便主張縮小省區,實行二級制,算是國民黨關於省制改革意見的代表。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全國在形式上統一,宣布遵守孫中山的《建國大綱》,進行地方自治,其真實目的是為了削弱地方派系軍閥。因此主張縮小省區的聲音逐漸增多,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風潮。1928年,國民黨元老宋淵源在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上提交了《縮小省區,以定國家根本大計案》,被認為是最早引入孫中山地方自治理論,探討縮小省區的問題,開啟了縮小省區討論之先河。宋淵源認為縮小省區的改革,「實關於剷除封建思想與地盤主義,而長治久安之根本問題,亦即關於訓政與黨政時期排除一切障礙,及促進一切建設之根本問題」,縮小省區可以排除均權制度之障礙與促進中央與縣之聯絡。其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將均權思想與縮小省區改革相聯繫,對後來的省區改革影響很大。

中原大戰以後,蔣介石實力大增,掌控了全國的政權,關於省制改革的聲音再一次興起。1930年11月,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其中一個主要的議題就是縮小省區。會議審議了伍朝樞提出的《縮小省區案》與陳銘樞、胡漢民等14人聯署的《改定省區行政區原則》。對此在會議上得到了確認,省區應重新劃分,「現行省區,非為之更定區域,酌量縮小」。而且國民政府也想借成立一省消除徐州地區嚴重的匪患,蘇皖魯豫等邊區「界址相連,幾通甌脫,盜匪據為巢穴,政教無從實施,事業不興,文化落後,各省當局感於鞭長莫及,每每設置特區行政長官,邊區善後督辦及其他特種機關,以資治理,此等地方,昔人並已早倡建省或改道之議,實亦因地制宜,有其必要」。

有了中央的推動,在社會上關於省制改革的建議與方案立刻多了起來。關於縮省的討論也成為了當時社會討論的熱點,相關文章充斥在輿論各處,例如張雨峰《縮小省區問題》黃建我《縮小省區問題》、羅璋《縮小省區問題商確》、楊棟林《縮小省區問題》、宋淵源《縮小省區問題》、趙銘新《縮小省區問題之研究》等等,由此可見一斑。

其中楊棟林寫的《縮小省區問題》一書論述較為詳細,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全面闡述了自己的縮省思想,全書洋洋灑灑,其是對省區問題的探討,值得借鑑。在書中詳細介紹了縮省的原因與目的,列舉了縮省的利弊,縮省之原則,地方與中央之權限等,指導思想便是孫中山的均權與自治思想。雖未列出具體的省區規劃,但是意義不可忽視。如卷首所言,消除政治上的弊政,關鍵在於縮小省區,「就其事務之有全國一致性質者,集諸中央,有因地制宜者,任諸自治」。

1931年張雨峰提出了自己的縮省方案,其中認為「又河淮安區域,黃河下流三四十縣之地,以徐州為中心,可獨立為一省。自來徐州之得失,於南北形勢關係至大,其地錯入蘇、院、魯、豫四省之間,扼津浦隴海兩路之衛。余以為徐州者,北江蘇之南京也:海州者,北江蘇之上海也。徐海一帶欲與江南交通,須借道於安徽省。江南多操吳語,淮北善操官話,徐海與江南:無論地文人文,蓋莫不顯分畛域也」。

因此,在文里還附上了與張我華提出的方案,在徐州設歸德省,共二十九縣。但是卻將徐海分治,將海州劃歸至淮海省,此方案之劃分立刻遭到了徐海地區人民的反對,他們認為徐海分屬兩省不可能,提出了「徐海本為一家,似不宜分離者」「境地相接」「唇齒相依」「民情風俗上不可分離」等四個理由,主張「將徐海十二縣及皖之泗、靈、宿;豫之永、夏、亳;魯之郯、臨、費滕、金、單、魚、曹劃為一省。」可見徐海兩地群眾聯繫之密切。

著名地理學家張其昀也贊同縮小省區,進行省制改革。1927年,張其昀在《論江蘇之新省會》一文中,就提出將江蘇變為五區,分別為淮海省、江海省、太湖省、南京市與上海市,「徐州海州淮陰等處可合為一區,而以海州為淮海省之省會」,初步闡述了對江蘇省的重新規劃。1931年,張其昀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縮省方案,發表了《改革省區之基本原理》一文,為省制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其中提到辛亥之後,各省都督林立,導致分裂「若江蘇則江南江北爭分省焉,廣西桂林、南寧爭遷省焉,江南與江北各有其利害,桂林與南寧各有其是非。」可見江蘇分省之事牽一髮而動全身。

另外,當時發生了著名的臨城劫車案,就在徐州周圍。因為這裡處於四省交界之地,「蘇之徐州,皖之宿州,魯之曹州豫之歸德一帶,犬牙交錯,成多角形體」,而且都距離省會太遠,「行政上不免忽視」這歸根於「省區太大之故」。而且這裡「地瘠民貧,風俗強悍」,再加上水利失修,連年的荒歉導致匪患嚴重,而且「限於畛域,難施剿撫」,歸根結底坯是「省區與地理上之天然形勢不合」。所以為了消除匪患,必須在這裡新建一省,「設省會於交通適中之徐州」這樣既可以駐兵剿匪,又可以「促進導淮事業」,安頓當地百姓的生計。

對於之前張謇與張世毅提出的徐州建省的規劃方案,認為有很大的參考之處。但對於北洋政府提出的改道為省的方案不支持,認為省制改革必須道破省界,原先的舊道區標準已經不能適用,因為「徐州一地,自古稱為重鎮,近來鐵道建築,津浦隴海交軌於此,地點更形扼要。若必拘泥舊道區之說,則徐州所轄,不出舊徐海道之範圍,不但省會僻處邊隅,而多於角形之舊省界,依然聽其存在,則必至於違反民眾之願望,而大非改造省區之宗旨」這也是從之前得到的教訓。

不僅如此,張其昀主張將全國的省區重新劃分,因為原省區省界已經與「時代精神」不符,「將來中國新省比為合於三民主義之政治區域」,新省區的唯一目標為發展國計民生,「改造省區問題,不僅僅著眼於歷史之事實,不僅僅著眼於國勢之現狀,尤當開拓心胸,著眼於將來實業之發展」。而省界的劃分不僅僅要考慮自然疆界,也要考慮人文疆界與各地的風俗習慣,改造省區「繁複而精微,當參考互稽考,博綜研究」,新省區的建設分為三大步驟,分別為預備期、辯論期、行政期。此外,張其昀還強調新省區的劃分要注意區域精神與民族精神,主張二者均衡發展,「一如造屋之基礎,一如大廈之棟樑上下交相為用,有不可偏廢者」。張其昀此文雖然沒有給出全國具體的新省份劃分,但是變動不可謂不大,條理清晰,邏輯縝密,對今後的省制參考極大,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此方案之外,還有胡應庚發表的《私擬縮小省區草案》,在此文中,認為省之名稱不當,將省改名為道,即「道」即為「省」,只是名稱不同,與北洋政府所設之「道」並不相同。其將全國二十八個省改為四十九個道,其中江蘇分為三道,徐海道,治於銅山,包括原徐州、海州與「魯南皖北豫東邊界各縣」,共計二十九個縣。闡述分省理由為「本道以隴海路為中千,地形東西狹長,治匪患,御水災,與豫魯皖邊境各縣有關,取來以隸乃完成一行政區域」。但是其後發生了蔣介石與胡漢民的決裂,國民政府分裂,「九一八」事件後,日本侵占東三省,關於省制改革的討論就暫時中止了。

抗戰爆發以後,全國一致抗日,省制改革一事再次提上了日程,縮省運動再次興起1939年8月,國防最高委員會致函請行政院,令其主持省制設計問題。行政院組織了省制問題設計委員會,聘請了蔣廷黻、胡適、胡煥庸等人為設計委員。經過8個多月的研究,由胡煥庸設計了草案,在1940年4月提出了《報告設計書》,在裡面分為甲乙兩個方案甲案除蒙古、西藏外,將全國劃分為59省、3特別區;乙案除蒙古、西藏外,將全國劃分為64個省,甲乙兩案只有是個別的差別,基本省制劃分相同。胡煥庸此案是「民時期縮小省區的第一個具體可行,也是最詳盡周密的計劃」,其後的學者研究基本都以此方案為基礎,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胡煥庸以原有的省區為基礎,參考面積、人口、自然地形、交通等要素,基本將原來一省縮分為兩到三省,「參照原省界不必多事更張」,因為原省區能夠與自然區域大致相合,「宜儘量保存原有省界」,尤其是原有的州府單位,「歷史悠久,個性鮮明。苟非萬弗得己,不應無故打破」。

在此方案里,江蘇以經濟建設為依據將全省分為三個部分,南部以吳縣為省會的江海省;中部是以鎮江為省會的淮揚省;北部是以銅山為省會的徐海省。其中徐海省管轄34個縣與一個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基本以徐海二州,另加山東的沂、兗、濟三州組成,因為漣水的陳家港為產鹽區,也併入徐海省。而且還給出了經濟發展規劃,以「以隴海路為中心,而努力發展工商業。同時經營連雲港,使之成為全隴海線之吞吐口」。

胡煥庸的建省思想早已有之,胡煥庸之前的文章中就曾解釋了徐海省的命名由來,「以江蘇之除海二屬,另加山東之沂、兗、濟三州府,沂沐泗運諸水,均以海州為尾,徐海情形,與淮揚頗不同,而與沂、兗各輯頗為相似,此處打破省界,別無困難,漣水之陳家港,應併入徐海,因其為淮北主要鹽場,與海州關係較深也。」此案為人所稱讚,時人論言「江蘇和安徽分的很好」。

不僅如此,胡煥庸此後十分關心徐州的發展與建設,也一直倡導徐州建省事宜,90年代進一步解釋了需要徐州建省的理由。其認為在沿隴海鐵路-一蘭新鐵路東西於軸設省,尤其是在隴海一蘭新鐵路的東端要設立一個省。因為連雲港正在開發之中,徐州位於四省交界之處,大有必要建立一個新省,作為歐亞鐵路通道發展的重鎮,並命名為徐海省。以徐州、連雲港、棗莊為中心,包括汶、泗、沂、沭四河流域。這樣,徐州不僅成了晚海與津浦鐵路的交匯點,也成了京杭運河南水北調的要站,必會成為工商業發達的重要中心城市具備成為一省之會的條件。而且江蘇發展超過上海,勢頭良好,即使徐海省獨立,江蘇依舊會長期保持全國的優勢地位。

因此,胡煥庸的觀點值得深入的了解與探討,胡的方案是在全國的範圍內進行的一次大動,但是並沒有把全省打亂進行重新洗牌,而是在原有的省制上進行劃分,工作量較小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省制變更,所以胡的方案也頗為現實。

隨著抗戰勝利的臨近,1944年中央設計局成立區域計劃組,任命黃國璋為組長,以地理形勢、經濟文化、人口面積劃分省區,「又現有之二十五省,改劃為五十六省」其中以徐州為中心組成了安淮省,省會在銅山,「即將蘇皖兩省之北部淮河流域合併為安淮省」。另外1944年吳傳鈞也發表了自己的《論縮改省區》一文,提出了現行省制的省區過大、級數過多、省制不統一三大弊端,而關鍵在於省區過大,因此需要縮小省區。便將江蘇分為三部分,其中的徐州省,就以江蘇北部與山東的折、兗、濟三州為界限。

抗戰勝利以後,又掀起了一次關於省制改革的高潮。國民政府收復東北以後,重新規劃了省制,將黒吉遼三省改為九省。這算的上是一個省制所縮小改革的試驗,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時候洪紱、張其昀等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

1946年,張其昀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不過張其昀與胡煥庸不同的是,此方案是其個人所提,並非是受到政府的委託,是一家之言。張其昀的分省方案首先是基於「均權的思想,因為「均權」為孫中山所倡導,而且也在國民政府的建國大綱與憲法草案里有所規定,只是當前的省區並不與均權制度相配合,所以提出了縮小省區的方案。

其把縮省的理由歸為兩點:一是省區太大,讓省政府責任過重,行政效率不高;二是施政不便,原來省區的劃分出於軍事的考慮,在行政上極為不便。但是縮省也極為簡單,直接將原有的省一分二即可。不過在此方案里,徐州沒有再單劃一省,而是把江蘇依長江分為江南與江北兩省,省會分別在吳縣與淮陰。因為此案劃分的前提是儘量保持原有的省界不動,依據歷史與地理而劃,江蘇原就以長江劃分為江南與江北,因此在此案也以此劃分。不過對於成立以徐州為中心的新省統管淮河流域的建議,其認為雖不難實現,「但不必與縮小省區並為一談」,立水利管理委員會,以謀「整個流域整個問題」的解決,因此「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域固不可必完全吻合」。

以上來看,張其昀比胡煥庸之版本更為簡單,並無大的省區變動,主要是考慮可行性,以地理形勢為基礎,關於經濟與政治的考慮涉及不多,未免簡略了些,原本對於省制不滿就集中於對省區劃分的不滿,而此案在原有省界上再予以縮小,不僅沒有解決原有的弊端,反而製造了新的矛盾,因此越簡單的方案反而實現的可能性越低。此案雖然不同意徐州建省,但是建議建立統一的水利管理機構發展經濟,與當今的「淮海經濟區」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也有其可借鑑的合理之處。

除此之外,1945年洪紱也提出了自己的縮省方案,其中重新劃分了一個「徐海省」洪紱也是當時的知名地理學家,此案較多的考慮了經濟與文化因素,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甚至打破許多原有的省界。洪紱對原省制的弊端有深刻的了解,認為舊省區為中古殖民地制度的遺物,是為了加強專制;省區即軍區,是造成軍閥混戰的根源;省區面積過大,不利治安;省區的劃分牽強,一省之內互相矛盾,不利發展。因此必須重新劃分省區。

另外洪紱主張地方自治,新省也是地方自治的區域,「地方自治區域,須求文化專一,利害一致,大小適宜」,而原來的省內部矛盾重重,影響地方自治,如「江南與江北,均應獨立成省,以利自治之推行」。此案考慮較為全面,包含考慮地理、水利、人力、方言、民俗等條件,權衡輕重,不僅考慮了地理方便還顧及了經濟建設,故而需要大規模的打破原有的省區。在徐州設計的省份為徐海省,「由徐州、海州、兗州、沂州組成,據津浦鐵路中段,隴海鐵路東段,當南北要衝,形勢天成」,因此地域優勢需要建省。而選擇省會於徐州,是因為新設省會「有設於交通中心者,如徐海省之徐州」,因為「自徐州到海,擬名為徐海省」下轄三十九個縣,人口為602.13萬人。

洪紱此案與張其昀的方案比較起來,考慮更為周全,打破了原省區的範圍,大規模的整合劃分,雖然更為合理一些,但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抗戰剛結束,社會不寧,不可能進行如此大手筆的省區改革,因此也不具備可行性。

另外其中引人關注還有當時內政部方域司司長傅角今的《重劃中國省區論》一書,此書先論述了省制的淵源以及從清末開始的重劃省區的運動並加以點評。另外也看到了現行省制的利與弊,例如徐州劃入江蘇省,「不外使江蘇能獲得剛柔並濟之作用,以免一個行政區域,陷於單純之弊」,但是就區域精神而言,「蘇北以文勝同一省區,而南北迥異」。但總體而言,現行省區利少弊多,重新劃省,既便於地方自治與經濟建設,又符合既定國策。

依據歷史背景、山川形勢、經濟發展、防衛需要文化程度與人力財力等六大原則,在前人的基礎上兼采眾長,將全國劃分為56個省,1個直轄市以及兩個地方。其中傅角今便在徐州劃分了一個淮運省。本省因為「境內有淮水東西及運河南北經流,故擬名曰淮運省」。省界包括東濱黃海、南以霍邱、霆縣、定遠嘉山、盱眙、淮安、阜寧等縣,與皖江、江蘇二省為鄰,西鄰河南省,而劃入豫省之夏邑永城、虞城三縣,北鄰泰安、山東二省,而劃入原屬魯省之金鄉、魚台、城武、單縣、曹縣及定陶六縣,共計有二市三十八個縣。面積86747平方公里,人口19516766,人口密度為每方公里225人。

如此劃劃分理由如下:一是安徽南北在地理、農業與居民生活習慣上各不相同,差異顯著;二是安徽南北兩部工業發展不同,「自應分省以治,以適應區域特性」;三是蘇北與皖北氣候、地形、生活習慣等相似,應並為一省;四是蘇北、皖北地勢低洼,淮河容易泛濫成災,因此這二區休戚相關,應該並省,「導淮治水,事權統一,成效易著」。而且也為此新省發展做了規劃,發展農業以及加工製造業、化學工業等。

相對比而言,傅角今的此案較為詳細,不僅僅對於各省做了詳細的劃分,還深入分析各省狀況做了長遠的發展規劃。而且傅角今的官方背景尤為注目,身為內政部方域司司長,主管省區改革之事,其方案也就多了一層官方態度。但是同樣身處亂世,國民黨大勢已去,此方案也淪為一紙空文。

(三)關於民國省制改革中「徐州建省」分析

進入民國以來,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將調整省區當工作的重點,也無一例外的選擇了縮省的方式,無論是改省為道還是二級制,也皆如此。中央當權者希望藉助改革省制削弱地方軍閥,擴大中央集權,社會人士也希望藉此促成和平,消除原省制的弊端,因此在當時改革省制也成為了社會上的一種共識。只是這種呼聲雖然高,但是並沒有完全地得到貫徹。在當時的情況下,地方依舊是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割據軍閥,而且省制的改革與規劃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期間也要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利益衝突,而且當時社會狀況也並不會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進行改革。況且,當今的省制規劃存在已久,不可能輕易的被篡改,因此這些方案只是存在於當時的紙上。

雖然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省制改革都是一種政治的考量,想要通過此種手段削弱地方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但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與前者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其中有許多地理學家專業人士參與其中,如胡煥庸、傅角今、張其鈞等,社會人士的參與度更加高漲,形成了不小的社會輿論,並在中央上通過相關的決議案,也在局部進行了一些調整,例如西康省,抗戰後的東北三省也被分拆為數省等。

另外,其中大都提議在蘇魯豫皖四省以徐州為中心建立一省,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內容與區域大同小異,值得關注。其中主張在徐州建省的原因無非以下幾點:第一,徐州處於交通樞紐,具備一個省會的要求;第二,治理淮河需要統一的管轄;第三,四省交界之地匪患嚴重,原各省因省界限制鞭長莫及,需要聯合治理;第四,語言、生活風俗相似並為一省不存在太大障礙。例如胡煥庸、張其昀、洪級、傅角今等人皆為知名地理學家劃省方案頗為詳細,每個省的人文、自然狀況也逐一標出,在徐州建省理由和意義列舉出來,相當之詳細,都是地理學家的專業學術著作,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以上可見,徐州的地位儼然超過以往,尤其是處於戰亂年代,作為軍事重鎮更是被重視,可惜面臨戰亂,這些建省方案未被實行。但是期間關於省制改革留下的大量的討論與方案對今後的省制規劃與改革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對於這些方案的研究尤其是關於徐州建省方案的研究對於今後徐州地區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特殊的歷史產物偽「淮海省」

1944年,在抗戰的最後階段中汪偽政權成立了「淮海省」,以郝鵬舉為省長。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真正成立的將徐州當做省會而成立的省。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存在的時間也僅僅一年有餘,雖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對其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抗戰後期,汪偽政權單獨在徐州建立「淮海省」,有著其深刻而又特殊的歷史原因。作為一個傀儡政權,侵華日軍的支持是其中的最關鍵因素,原因就是徐州獨特的地位。隸屬於汪偽政權的偽淮海省管轄地集中於蘇北地區,以徐州為省會,下轄共有六個行政督察區,共計有二十三個市縣。分布如下:

第一區:駐銅山,轄徐州市、銅山縣、蕭縣、亳縣;第二區:駐碭山縣,轄碭山縣、沛縣、豐縣;第三區:駐宿縣,轄宿縣、靈璧縣、泗縣;第四區:駐宿遷縣,轄宿迀縣、邳縣、睢寧縣;第五區:駐淮陰縣,轄淮安縣、淮陰縣、漣水縣、泗陽縣;第六區:駐東海縣,轄東海縣、灌雲縣、贛榆縣、沭陽縣、阜寧縣,後增加海州市(194年12月由東海縣忻置)。其後在1944年的10月將阜寧縣改為隸屬蘇北行政區域。

由此可以看出,淮海省面積不大,不過二十幾個縣的範圍。這是因為汪偽政權統治所占面積就十分狹小,其中劃分的省區面積就不會太大。而且淮海省名義上管轄二十多個縣市,但因為八路軍以洪澤湖為中心正積極開展游擊活動,因此「淮海省」實際控制區只能延伸到鐵路沿線和一些敵偽據點。

據統計,淮海省共206348平方公里,共有115741戶,5710393人,耕地面積占全域的61%,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2%。其中的數據可能有所出入,但是仍然可以反映出淮海省的面貌,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省。而且因為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徐州還是重要的貿易樞紐,連結華北與華中的重要站點,貿易線路就有天津、青島各一條,上海兩條,「青島占總額六成,天津上海兩線各占兩成。」

四、關於以徐州為中心設省還是直轄市分析

雖然說歷史上的「淮海省」並未得到落地,但是這個方案還是有著一定的科學依據的。網上關於徐州單獨劃省的建議,恐怕是除了深圳直轄之外最多的一個行政區劃建設了。有人說可以成立淮海省,但是城鎮規劃君何方洪認為不宜成立淮海省,因為成立省,會對周邊省切割太多,也不利於徐州快速發展。我認為成立轄區範圍小一點的徐州直轄市才是國家最佳的英明抉擇。

再說成立省和直轄市意義不同和作用不同,直轄市和省都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我國憲法規定有省縣鄉三級行政劃分,但實際上省和縣之間還有一個地級市、盟、州這個級別的行政區域。通常情況下,我國的省都會設立「省—地級市(自治州)—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行政管理層級,但是直轄市則只有「直轄市—縣區—鄉鎮和街道」三級。兩相對比就能看出來,直轄市比省的行政層級少了一級,行政效率明顯提高了不少。這也是當初重慶從四川省分出來時不設三峽省而設重慶直轄市的原因。

因此,如果未來國家真的要增設省級行政區,那麼以徐州為中心城市新設立的一定是徐州直轄市,而不應該是淮海省。畢竟國家要成立徐州直轄市,就是希望本地區更能快速發展,以徐州作為中心城市,培育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極,從而帶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區域跨越式發展。

有人說很多城市比徐州更適合成立直轄市,但是成立直轄市要看綜合條件。比如對周邊的影響力輻射力拉動力?周邊城市和人口多不多?自身的交通地理位置重不重要?宜居性如何?自身經濟本已強大的省會級副省級特區級以上城市已經帶動本省本市正常發展了,不宜再成立直轄市;無論是行政級別高的城市還是小部分普通地級強市,如果周邊城市和人口太少,對周邊輻射力拉動力有限,或者本已靠近融入了臨近的省會級以上大城市也不行;經濟太弱小,對周邊影響力不大,無論是行政級別高的還是普通地級市,更不行。因此,綜合來看,徐州設立直轄市是必要的也是現實可操作的。

五、以徐州為中心設直轄市的優勢

現階段全國具備升格直轄市的城市可能就只有深圳市,而除了深圳市以外,無論是大連市、青島市、寧波市、廈門市都距離其他中心城市過近,尤其是距離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現有直轄市距離過近,沒有直轄市的空間腹地。因此,城鎮規劃君何方洪認為,除了深圳市具備成為中央直轄市條件外,唯一還有直轄條件的城市就是徐州市了。因為徐州市位於魯南、蘇北、皖北和豫東四省交界處,是這幾個省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也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更是中國漢文化形成的地區。所以徐州直轄特別有意義,必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一是區位優勢。徐州是淮海經濟區、淮海城市群、徐州都市圈中心大城市,更是中國東部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的中心大城市。徐州市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徐州市距離山東省會濟南市、河南省會鄭州市、安徽省會合肥市、江蘇省會南京市這四個省會城市,距離幾乎都是350公里左右,基本屬於四省會的地理中心。如果徐州能夠設立中央直轄市,則可以輻射四省的經濟薄弱地區。因為徐州市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也是江蘇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目前淮海經濟區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還正在規劃跨省界的徐州都市圈,境內京杭大運河、隴海線、京滬線,素有五省通衢之稱。徐州市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高鐵、普通鐵路、高速公路、國際機場、地鐵、內河航運,無論去本地哪個地方,無論去哪個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基本上都是說走就走,隨到隨走。

徐州又是東部沿海地區的腰眼位置,海岸線從青島上海之間往西,四省會之間的蘇魯豫皖地區,去掉被臨近的省會或者經濟區輻射拉動影響外的城市比如長江沿岸的南通泰州揚州鹽城南部滁州開封等等,還有8000萬左右人口,面積10萬平方公里左右,近20個地級市。而徐州不單是其中心最大城市,又是最靠近大海的大城市。這個地區經濟不是太發達,急需一個更強大的城市來拉動輻射,而作為GDP前27名的徐州,可以說是最佳選擇了。徐州的交通地理位置在那放著,還有其他優勢,所以徐州的發展,毫無疑問能強力拉動輻射周邊地區、淮海城市群、淮海經濟區、乃至整個中原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大發展。

二是經濟優勢。徐州市的經濟總量GDP長期處在全國30名以內,2021年更是突破GDP8114億元,2022年徐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57.84億元。這個成績作為一個資源型枯竭型城市來說,相當的不容易了,計劃2025年GDP將超過1萬億。如果徐州市能夠直轄,將獲得更多的資源與政策,而且可以吸收周邊幾個區域,如碭山縣,蕭縣,棗莊市南部,淮北市,包括微山湖也可以合併起來,形成一個以徐州為中心,半徑150公里的大區域。

三是政治和歷史文化優勢。徐州自古以來就是非常重要的地區,原始社會末期,帝堯時彭祖建大彭氏國,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徐州歷史上為華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國鎖鑰、南國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也是淮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徐州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帝王之鄉,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因其擁有大量文化遺產、名勝古蹟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被稱作「東方雅典」。

四是人口優勢。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徐州市常住總人口達908.38 萬。徐州市不僅人口多,其人口密度極大,周邊的城市人口度同樣很大菏澤市、蚌埠市、淮南市、商丘市、臨沂市、濟寧市、宿遷市、連雲港市等都是人口大市,多方面考慮,這裡迫切需要一個直轄市,徐州當仁不讓,理所當然。

五是龍頭優勢。徐州位於中國東部,自古就是「東據大海、西扼中原、南國門戶、北國鎖鑰、漢皇故里、漢文化發源地、兵家必爭之地」。很多人都忽視了,其實徐州是中原地區一部分,也是其東大門。中原地區,乃至整個西部,隴海線就像一條巨龍,徐州是當之無愧的龍頭,連雲港是龍嘴,面向大海!徐州發展了,比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帶動整個中原和西部地區騰飛。

六是其他優勢。徐州目前城區擴建速度,地鐵等硬體設施規劃規模來看,國家層面一定會有大政策加持。徐州這幾年的成功轉型,傳統優勢行業鋼鐵煤炭水泥等都在關停,不然GDP早已經過萬億。現在GDP8000多億基本算是轉型成功了。國家層面新的陸港區保稅區正在快速大規模建設,以後發展會更加強勁。

七是未來規劃優勢。根據徐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規劃到2035年,徐州市將高水平建成「—帶—路」新亞歐大陸橋東端重要中心節點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工程機械之都、漢文化名城」,走出一條具有徐州特色的社會主義基本現代化建設之路,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展望2050年,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體現「強富美高」實踐要求的現代化強市,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城市,具有廣泛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高端製造業基地。

六、關於設立徐州直轄市的設想方案

(一)按照徐州都市圈範圍劃定徐州直轄市方案

關於徐州設立中央直轄市的設想,通常認為應該按照徐州都市圈範圍來劃定直轄市轄區,主要包括江蘇省的徐州市、宿遷市和連雲港市三個地級市,安徽省的淮北市和宿州市兩個地級市,山東省的臨沂市、棗莊市、菏澤市和濟寧市四個地級市,以及河南省的商丘市一個地級市,合計包括四個省的10個地級市。

假如按照這個規模來設立徐州直轄市,那麼這個直轄市的規模其實不小了。因為江蘇省的徐州市、宿遷市、連雲港市2021年GDP分別為8117.44億元、3719.01億元、3727.92億元,三個地級市總計15564.37億元;安徽省的淮北市和宿州市兩個地級市2021年GDP分別為1223億元、2167.7億元,二個地級市合計3390.7億元;山東省臨沂市5465.5億元、棗莊市1951.57億元、菏澤市3976.67億元、濟寧市5069.96億元,四個地級市合計的GDP16463.7億元;河南省商丘市2021年GDP3083.3億元。

以上這十個地級市加在一起的GDP總量約為38502.07億元,這個體量在全國範圍內次於北京市的40269.6億元,而失去上述城市的江蘇省GDP只有100799.83億元,山東省則只有66632.2億元,河南省為55804.19元,安徽省比十城融合的徐州直轄市只多一千多億元,為39875.9元。也就是說這樣規模的徐州直轄市相當於一個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的省份了,相當於是重慶直轄市的經驗推廣。

(二)範圍較小的徐州直轄市設想方案

徐州若成立直轄市,在儘可能體現提升徐州特點的同時,面積不宜太大,才會更能使徐州快速發展,並帶動周邊地級市快速發展。以下為具體的徐州直轄市行政區範圍設想:

徐州直轄市設想範圍包括徐州全市,淮北全市,濟寧市微山縣,棗市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台兒莊區,連雲港市轄區、東海縣、灌雲縣,宿遷市轄區、沭陽縣,宿州市轄區、蕭縣、碭山縣、靈璧縣老濉河十鄉鎮,永城市。這其中,駱馬湖、微山湖、成子湖,必須全部或者大部分劃歸徐州。以上可全部設區,或析出或合併,建議設26個區為宜。徐州若成立直轄市,關鍵是兼併連雲港大部分轄區和海區、微山湖和成子湖駱馬湖全部或者大部、蕭縣、碭山縣和宿遷市轄區。各區名如下:雲龍區、泉山區、鼓樓區、銅山區、賈汪區、彭城區、漢皇區、沛城區、邳州區、新沂區、睢寧區、微山湖區、棗莊區、晶都區、贛榆區、連雲港區、灌雲區、沭陽區、宿遷區、宿州區、石都區、淮北區、濉溪區、永城區、龍城區、碭山區,共26個區。

其中,彭城區系自原銅山區劉集鎮南部析出,漢皇區、沛城區為原豐縣和沛縣,微山湖區為微山縣和薛城區合併,棗莊區為原市中區、嶧城區和台兒莊區合併,晶都區為原東海縣,連雲港區為原海州區和連雲區合併,宿遷區為原宿豫區和宿城區合併,宿州區為原埇橋區,石都區為原靈璧縣北部十鄉鎮,淮北區為原相山區烈山區杜集區合併,龍城區為原蕭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