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籍里的美食:人類的高質量生活,你根本想像不到

李砍柴 發佈 2024-01-17T03:31:32.344618+00:00

即便是那些平常不愛發言的網友,看到美食話題也會忍不住紛紛前來分享自己的美食經歷,訴說自己在忙碌生活中依舊堅持的高質量生活。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美食得人心。


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當下社會,說到能撫慰人心的一樣事物,美食一定首當其衝。


美食總能輕易勾起人們的探索欲和分享欲,有關美食的話題,總能引來無數駐足。


沒有什麼比細細品嘗一道美味,更能體現生活之美的了。


好像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是和美食有關的話題,關注度總是十分的高。


即便是那些平常不愛發言的網友,看到美食話題也會忍不住紛紛前來分享自己的美食經歷,訴說自己在忙碌生活中依舊堅持的高質量生活。


紅彤彤,香氣勾人的小龍蝦,幾乎是稱霸宵夜的存在;


咕嘟咕嘟,冒著紅油的火鍋,誰又能拒絕;


烤得焦香熱辣的燒烤串配上一杯冰鎮啤酒,怎一個爽字了得;


還有酸辣粉、螺螄粉、泡椒田雞、肉夾饃……


忙碌一天後,分享美食逐漸成為人們展示美好生活的最佳方式。


人們通過美食訴說著對生活的美好期盼與熱愛,其實用美食來體現對高品質生活的堅持,自古有之。


所謂:「食色性也。」


在古代,美食也是凸顯高端生活的標誌之一。甚至說,在吃這方面,我們還是比老祖宗遜色了太多。

蘇軾的老饕之路

蘇軾也有「美食情節」?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蘇軾有美食情結並且非常深。


在政治上失意的蘇軾,人生的一大半不是在被貶,就是在即將被貶的路上。


一路宦海沉浮,蘇軾在失意的路上將自己的一部分注意力投入到了美食中,在「美食家」這條路上是越走越遠。


都說君子遠庖廚,但吃貨蘇軾為了吃上一口自己心儀的菜,能不辭躬身親為。


於是,換個角度再看蘇軾的貶謫之路,那儼然就是一個美食誕生史。


他剛到黃岡之時,發現當地豬肉很便宜,但是吃的人卻很少。


於是蘇軾便帶頭烹調豬肉,他將豬肉放入鍋中燉煮,沒想到一時忘記了時間,豬肉在鍋中燉了很久。沒想到出鍋後的肉,口感酥爛,極其入味。


後來蘇軾經過多次試驗,改良,一道美味的豬肉便誕生了,蘇軾還為其賦詩曰:「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這引得當地的人們爭相照著詩里的方法烹調豬肉,發現果然美味,這道菜便在黃州家家戶戶中傳了下來,當地人還將這道肉取名為「東坡肉」。


如今,千百年過去了,東坡肉又經過了無數次的改良,至今還在人們的餐桌之上。


不僅東坡肉,在黃州期間,蘇軾發明創新了許多美食。先有黃州三味: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而後東坡腿、東坡肘子、東坡黃雞、東坡牛尾狸、東坡鯽魚、東坡鱖魚、東坡豆腐等,衍生成了一系列簡樸美味的黃州東坡菜系,都是蘇軾留下的美食瑰寶。


當然,蘇軾的老饕之路,在黃州這一站才剛開始。


後來他又被貶至嶺南,在這裡蘇軾又與一種美食結下不解之緣。


荔枝作為嶺南果王,其美味早在唐朝時就名揚天下。因此到了嶺南,遇上荔枝的蘇軾簡直是樂不思蜀了。


蘇軾有多愛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是寫實而非誇張。作為著名的詞人,詩人,蘇軾自然一邊品嘗美味,一邊不忘創作。


當然為了吃荔枝,蘇軾沒少遭罪,但為了美食蘇軾連「河豚」都能拼死一吃,何況區區荔枝。


在蘇軾被貶謫的期間,幾乎所有人都在等著看他狼狽、潦倒、失意的樣子。


但蘇軾總是令他們失望,他不曾虧待自己的生活,哪怕是身處荒涼的地方,他總能給生活開闢出一處樂園。


於是,在帝都翹首以盼的人們,接到的都是,蘇軾在那裡又創新了一道吃的消息。在失望過後,抵不住誘惑,而後又紛紛效仿。


皇帝或許是不滿蘇軾的貶謫之路總是被美食環繞,於是索性將他貶到了天涯海角的地方——海南。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海南蘇軾遇到了他的又一心頭愛:生蚝。


蘇軾到海南後自己研究出了好些生蚝的煮法:


方法一,用酒煮,與漿入水,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之有也。


方法二,燒烤,取其大者,炙熟。這是不是現在烤生蚝的前身。


蘇軾在海南吃生蚝吃得極開心,給兒子寫信大讚生蚝好吃,還特意叮囑兒子千萬別把生蚝好吃這件事告訴別人,免得其他官員都爭著來海南和他搶生蚝吃。


美食可以說是蘇軾充滿磨難的人生中一道難得的暖陽,也是他在貶謫之後對生活依舊熱情的表情,是時時刻刻,不論身處何處都不忘的高品質生活。


「吃口好吃的,安慰下自己受傷的心靈」不是現代的發明創造,古人早就領悟到了美食的魅力了。


「人間煙火氣,最是撫人心。」距離我們914年的蘇軾通過詩詞與經歷告訴現在的人們,不論身處何種境遇,都得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美食大V袁枚的吃貨生涯


不過,說起古代美食家,可以說每個朝代都是一抓一大把,而其中最具代表當屬袁枚了。


袁枚,字才子,世稱隨園先生。


37歲時,袁枚辭官歸隱,開啟了自己的美食人生,成為了清代第一美食大V,他的《隨園食單》更是堪稱最強吃貨指南。


袁枚的吃貨生涯,當現在的人們透過古籍去了解時也會大吃一驚。


那是你難以想像的高質量生活和美食的狂歡。


如果說蘇軾是個「已有的一定要吃,沒有的創造條件也要吃」的老饕,那麼袁枚就是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極致美食家。


《隨園食單》雖只有薄薄一卷,卻是集美食之大成,它是袁枚通過四十餘年時間的積累而成。


袁枚有一樂趣,就是喜歡帶著自家廚師去「蹭飯」,遇到好吃的就讓廚師現學。


要是遇上不讓學的,他則「執以弟子之禮」求著學,總之得把它學到。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為口吃的,臉都不要了。


所以他的《隨園食單》裡共記錄了中國大江南北共計326道菜式,味兼南北,無所不包,就是這麼來的。


而《隨園食單》自問世起就被美食愛好者奉為寶典,每每翻開,總會想流口水。


裡面菜餚涵蓋之廣也側面印證著袁枚的愛吃程度。


袁枚愛吃筍,在書中記錄了一道「問政筍絲」的做法:淡筍乾,只好泡爛切絲,用雞肉湯煨用。


就是將泡好的筍乾配上雞湯燉煮,筍的鮮加上雞肉的鮮,想想都覺得應當十分可口。


作為美食家,袁枚對食材的搭配也是極為講究的。


他說:「凡一物烹成,必須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


所以,關於吃燕窩,袁枚是這樣說的:「(燕窩)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膩雜之。」因此得用嫩雞湯、好火腿湯、新蘑菇三樣湯滾之,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


袁枚談吃蟹:「蟹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食之太淡。」


吃魚袁枚則這樣烹調:「將魚白水煮十滾,去大骨肉切小方塊,取明骨切小方塊;雞湯去沫,先煨明骨八分熟,下酒、秋油,再下魚肉,恨二分爛起鍋,加蔥、椒、韭,重用薑汁一大杯。」


總之在乾飯這件事上,袁枚經驗老到。


文人談美食,不僅談味,更談食趣。所以,如果有人現在有人去復刻《隨園食單》,與其說是復刻美食,不如說是在復刻袁枚的趣味人生。


除了菜餚,袁枚還記錄了許多點心。有上口而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的花邊月餅。


有滑膩異常,用松仁、核桃、豬油、糖做餡,或用嫩肉去筋捶爛,加蔥末、秋油做餡的水粉湯圓。


蒸糯飯搗爛,用芝麻屑加糖為餡,打成一餅,再切方塊的雪花糕。


自然有了好菜,好點心,自然少不了好酒,好茶。就像如今我們吃頓大餐,飲料少不了,吃點心總愛配奶茶一樣。


作為頂級美食家的袁枚,也不會讓美食孤單。


在《隨園食單.杏酥》一篇記錄一款杏仁茶:「捶杏仁作漿,去渣,拌米粉,加糖熬之。」這種做法也沿襲至今,成為不少吃貨的心頭愛。


不僅如此,袁枚乾飯還講究菜品的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享受菜和特色小吃分功能有層次地呈現。


如此之精細,所以每每翻看《隨園食單》,自認為吃貨的我們在袁枚面前都自嘆不如。


袁枚的生活其實很平凡,只是美食讓他平凡的生活變得不平淡。他的高質量生活就是體現在這樣的一食一飲之中,沒有轟轟烈烈卻很有滋味。


一個愛美食的人,怎麼會不愛生活呢?


隨著《隨園食單》的廣而傳之,隨著現代交流平台的發展。袁枚透過自己留下的一字一句,跟現在忙碌的人們說:其實高質量生活並不困難,唯心之樂罷了。


而今也越來越多的人去追隨古人那簡單質樸的樂趣,還生活以本真,並通過平台傳播把這份快樂帶給更多的人。我想這應該就是古代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最好方式了。

現代博主的復刻之路

隨著短視頻平台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探尋和復刻傳揚古代美食的行列中,其中我最佩服的便是以下這位美食博主:南翔不愛吃飯。


作為一個美食博主,南翔不愛吃飯最為粉絲所樂道的就是復刻的一系列精美複雜的古代古籍中的美食。


如果說蘇軾的詩詞和袁枚的《隨園食單》是向我們描述了古代美食的輪廓,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想像。


那麼南翔等人就是更加直觀地讓那些存在於想像當中的美食,重現在大家眼前。


說起古代,最高質量的生活條件在哪裡?當然是在宮廷里,南翔就鍾愛復刻宮廷美食。


自2020年10月起,南翔不愛吃飯就在復刻古代美食這條艱辛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從「牡丹魚片」「蟹橙釀」,到復刻往豆芽菜里塞肉的「鑲銀芽」,往大米里塞肉的「金鑲玉」。


南翔查遍古籍,誓要將那些難能一見的古代菜餚,獻給觀眾。


這是時間給予我們的饋贈,是古籍給予我們的福利,更是現代科技給予我們的便利。


宮廷名菜進入尋常百姓家,皇家的高質量生活,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也能體會一二。


《北宋廚神》中記載了「無相神湯」。這道菜需要在豬肚裡燉雞湯,在雞肚裡燉魚湯,在魚肚裡燉鴿子湯,三層套三層,難度極大。


南翔不愛吃飯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後,只能另闢他法,他借鑑了叫花雞的做法,把最外層用紅土包住,再低溫慢烤,雖然最終內層的魚湯有些散掉,但還是極大程度地還原了這道「包羅萬象」的萬象湯。


而網友們在看到如此複雜的工序後,也只能感慨:古人為了吃,真拼啊!


還有就是,自己能親眼得見這道菜,也是真的幸運。


於是為了見到更多古籍里的美食,網友們常常催更。


南翔不愛吃飯也是不負眾望,翻遍古籍,將他們一一重現。


在《食珍錄》中有道釀鯪魚,需要把一條魚的魚鱗、魚皮、魚刺、魚骨、魚肉拆開,單獨烹飪,再重新組裝回去。最後把炸好的魚鱗碾碎,撒在魚皮上。


看到這,只想說好傢夥,古人真會玩。


《膳食實錄》中記載的冰心瓜子,則要把瓜子剝殼,再把瓜子仁放到薄荷油中浸泡6個小時,用麵粉再一顆顆製作瓜子皮。為復原這道菜,南翔足足花了一個下午才捏出了100顆瓜子。


每顆瓜子必須和真瓜子一模一樣,難辨真假,這功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耗得起。


《紅樓夢》《食珍記》《醒園錄》……一本本的古籍被他打開,進行復刻。


「鳳凰蛋」「子龍脫袍」「懷抱鯉魚」「玉質龍筋」一道道的菜從書中被搬出來。


與南翔不同的是網絡上還有許多博主熱衷於復刻田園美食,有糕點、小菜、零食、酒水。


你會發現將他們匯集在一起,古人的飲食,就已經完完全全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很有趣,也很有意義。


當我想起蘇軾時,我可以煮上一鍋生蚝,看著蘇軾的詩詞,很奇妙。


當我看著紅樓夢中,劉姥姥吃茄鯗時,自己也夾起一口復刻的紅樓名菜茄鯗,會不會也像劉姥姥一般驚嘆於它的味道。


復刻是傳承,更是體驗,是讓越來越多的人見識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美,同時它營造出來的那種古今時空交錯的感覺,更是令人激動。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藏在這一本本的古籍中。


古人的生活之美只要我們翻開古籍,便能探尋一二,只是我沒少有機會。


所以我們很幸運生活在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讓我們能有機會觸摸到古人的真實生活,感知到古代美食的溫度。


同時古籍也很幸運自己遇到了這樣一個時代。


這些傳統的,沉寂多時的文化也因為有像南翔、李子柒等這樣一幫追求傳承的人而得到重生。


我們在探尋古人高質量品質生活,享受古人留下的遺澤之時,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思想也需要靠現代的文明去獲得生命力。


因此,當古代文化遇上現代文明,它們碰撞出來的火花,異常耀眼。

歷史傳承至今,我們現在入口的許多美食,都是經歷過不知多少代的接力。


當美食入口,化在嘴裡的是美味,更是時光。


它們從誕生到逐漸完善,是先人們不斷努力的結果。


傳承和創新造就了今天更多的趣味與多樣選擇。


我們總會想千年前、百年前的人們,過得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吃什麼。


然而我們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會發現古人的生活離我們不遠。


當我們打開古籍,古人的高質量生活就藏在其中。


《紅樓夢》中的饕餮盛宴;《韓熙載夜宴圖》中的觥籌交錯;是古人留給我們探尋他們腳步的鑰匙。


古籍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在科技發達與文化傳承的今天,我們幸運的擁有各式各樣的平台。,讓我們有機會去感知古人的生活美學。


高質量的生活離我們遠嗎?


其實不遠,他在我們觸手可及的書籍里,在日常的文化傳承之中。


我們有幸能打破時空的壁壘,走近他們,也讓他們重見天日,共同鑄就全新的美好生活體驗。


這或許就是古代高質量生活與現代社會最有趣,也最有意義的碰撞了。

-END-

作者:安之

編輯:楨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古人追星也瘋狂,有寫詩表白的,有吃紙灰的,有休妻的

我們欠這個美國老頭一聲謝謝,他把疫苗賤賣給中國,少賺600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