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華為麒麟和驍龍SOC性能對比 | 差距逐步縮小,麒麟9000實現反超

小伊評科技 發佈 2024-01-17T11:38:38.952216+00:00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在2019年,華為手機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8.5%,這38.5%的份額絕大多都搭載華為海思處理器。海思K3V2 VS 高通APQ 8064。


文 | 小伊評科技


華為海思麒麟是手機移動晶片歷史上唯一能夠對高通驍龍產生影響的晶片序列。

聯發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只存在於中低端甚至超低端市場,而三星Exynos系列SOC的影響面相對較小且用戶口碑很差,曾經還出現過被歐洲用戶聯名要求更換成高通驍龍SOC的事件。

只有華為,對於高通的影響才是最為致命的。

舉個最直接的例子,在2019年,華為手機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8.5%,這38.5%的份額絕大多都搭載華為海思處理器。

作為對比,VIVO,OPPO,小米等高通的主要客戶群體的份額加起來也就只有42%.

到了2022年,在華為麒麟處理器已經基本不存在的情況下,主要搭載高通驍龍處理器的手機品牌的總份額則達到了67.2%。(雖然他們並不都是搭載高通處理器,但是在安卓中高端市場,高通沒有對手)

一個是42%,一個是67.2%,這個數據就已經可以解釋很多問題。

熟悉華為的小夥伴應該都知道,華為海思麒麟處理器的發展並不是順風順水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華為海思都和高通同時代SOC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那麼本文我們就來做一個詳細的橫評,讓大家看看華為海思的追趕史——成功永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由於資料索取等問題,部分晶片的評分體系會有變動,後期則統一以Geekbench和GFX為主。(由於篇幅限制,僅會選擇有代表性的晶片)


「2012年誕生之年」

海思K3V2 VS 高通APQ 8064

對於海思K3V2,部分小夥伴可能會非常陌生,但是對華為比較關注的小夥伴對於這枚晶片都會很熟悉。

因為這款晶片是華為手機晶片的里程碑式產品之一(其前身K3V1是2007年發布的),是華為發布的首款商用手機晶片,只是當時還沒有用「麒麟」來命名。

無獨有偶,當時高通發布的晶片也並不是以我們熟知的「驍龍+數字」命名規則而是以驍龍單帶S+數字的命名規則(也就只存在了一代)

在2012年,高通陣營最強的晶片是高通S4 Pro,代號是APQ 8064,小米2標準版搭載的就是這枚晶片。

當時的海思K3V2和高通APQ 8064的差距很大。

首先就是工藝,K3V2由於發布時間較早且沒有話語權,僅採用40nm製程,而高通APQ 8064則採用則是當時最新的28nm製程。

在CPU性能上,高通APQ 8064總體比海思K3V2高25%左右,而在GPU性能方面,高通APQ 8064幾乎是K3V2的兩倍,差距不可謂不大。

而且由於工藝落後明顯,當時K3V2的能效比表現非常差勁。

如下圖所示,這是當年超能網製作的搭載K3V2和高通APQ 8064手機的機身溫度測試,搭載海思處理器的華為U9508的表面溫度均大幅高於搭載驍龍芯的小米2。

總之,在華為海思處理器剛起步的時候和高通的差距非常明顯,性能和體驗雙輸幾乎沒有直接對抗的能力。


「2014年」

麒麟920 VS 高通驍龍810

此處我們跳過了麒麟910和驍龍800/808等晶片,因為這些晶片大多都屬於過渡晶片。

而麒麟920以及高通驍龍810在兩家晶片企業的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了,有些人會認為麒麟930才是正兒八經和驍龍810對位的晶片(終端產品出貨都在2015年),這也沒錯,但是由於當時高通及華為海思的晶片發布策略非常詭譎,並無任何規律可言。

譬如高通在2014年5月發布驍龍810之後的一年裡都沒有再更新旗艦產品線,直到2015年11月才迫於壓力發布了驍龍820,時間間隔了將近一年半。

所以,這裡直接選擇發布日期接近的兩款晶片進行對比。(麒麟920發布於2014年6月6日,驍龍810發布於2014年4月7日

兩款晶片的性能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如下圖所示,驍龍810相比麒麟920在各個方面都擁有將近一倍的性能優勢,差距巨大。

在一年後發布的麒麟930也僅僅只是在CPU層面有所提升,在GPU層面基本沒有變化,和驍龍810的差距依舊巨大。

從這大家應該就可以感受出當年華為海思麒麟在面對高通驍龍時是多麼的力不從心。


「2015年」

麒麟950 VS 高通驍龍820

麒麟950在華為海思麒麟處理器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採用當時最新16nm工藝的麒麟950標誌著華為海思正式進入全球手機晶片市場的第一梯隊

尤其是在當年高通由於驍龍810陷入口碑危機的時候,麒麟950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

而驍龍820則是高通時隔一年半發布的第二代驍龍8系列處理器。

從跑分數據上來說,驍龍820在單核性能方面仍舊具備明顯的優勢,領先幅度在27%左右。但是由於驍龍820僅採用了4核的CPU架構設計,在CPU多核性能方面明顯不如採用八核設計的麒麟950。

但是從GPU性能上,驍龍820依舊具備了碾壓式的優勢,綜合優勢幅度達到了250%,作為同時代的SOC,這個性能差距是非常誇張的。

但是由於當時缺乏現象級的遊戲,對GPU的需求不高,這個差距也並未被放大。


「2016年」

麒麟960 VS 高通驍龍835

麒麟960是華為海思歷史上第一款在峰值性能上完全逼近於同時代(下一代)高通旗艦SOC的晶片,同時也基本奠定了後幾年的發布節奏——比高通同時代旗艦SOC早發布2-3個月。

麒麟960為了彌補在GPU方面的短板,選擇瘋狂拉高GPU的頻率達到了1037Mhz,這在移動晶片領域是極其罕見的,而隨著而來的就是爆炸的功耗——8W左右峰值功耗

作為對比,作為高通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一代神U——驍龍835的表現非常穩健,雖然在性能端並未展現出優勢,但是在能效比方面吊打麒麟960。(GPU峰值功耗僅為麒麟960的45%卻跑出了更高的幀率,簡直就是神跡)

總之,在麒麟960這一代,華為海思在性能端勉強的追上了驍龍8系列旗艦芯,但是由於功耗爆炸,綜合表現一般差距仍然巨大。


「2018年(轉折年)」

麒麟980 VS 高通驍龍855

我們跳過了麒麟970和驍龍845這兩代SOC,因為他們的屬性都偏向於過渡晶片

到了麒麟980這一代,華為海思終於如願在在各方面都擁有了和高通分庭抗禮的能力,麒麟970的GPU性能雖然一如既往的不如驍龍855,但是在能效比方面進步明顯。

至於CPU的整體性能兩款晶片表現得非常接近,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

並且,在麒麟980上華為海思還創造性的加入了NPU計算單元開創了歷史先河,讓華為海思麒麟從模仿者變成了新技術的探索者。


「2019年」

麒麟990 VS 高通驍龍865

麒麟990由於首發內置5G基帶的緣故,在性能方面相比於麒麟980的提升幅度並不大,不過其在GPU性能方面提能降耗,表現出色。

而驍龍865則是中規中矩,常規進步,在CPU單核性能方面擁有巨大優勢。


「2020年(超越)」

麒麟9000 VS 高通驍龍888

由於驍龍888轉投三星懷抱,導致驍龍888的功耗表現非常拉跨,而麒麟9000藉此機會彎道超車,這也是麒麟旗艦SOC首次完全持平甚至超越高通同時代SOC。

尤其是在GPU層面,在極致的堆料和頻率設定的情況下,麒麟9000順利超越驍龍888,達成成就,並且在功耗上也要低於驍龍888。

總之,在麒麟9000這一代上,華為海思麒麟幾乎完全持平於驍龍最新的8系晶片,表現出色。


從上面羅列的數據大家可以很直觀的看出,麒麟晶片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類似爽文的「草根逆襲記」。

從原本默默無名被吊打,到最後持平甚至反超,華為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投入了無數的人力和財力,你不得不佩服華為的戰略定力。


END 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