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同聲傳譯是否會被機器取代?

自然與社會 發佈 2024-01-19T08:08:58.705088+00:00

編者按: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是世界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採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

編者按: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是世界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採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

人工智慧(AI)發展勢頭越來越迅猛,同傳或者說翻譯是否會被機器取代?同傳會不會失業?

NO,之所以說機器還沒法完全取代人,至少在短期(三五年內)內如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類語言是在生活中產生,並且是不斷發展演進的。幾百年前沒有電腦這個詞吧?也沒有小黃車這一說吧?甚至30年前也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這一說。就是因為生活不斷前進,語言也在更新換代,而且不同的國家發生著不同的語言演變,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不一樣的轉換方式。所以機器人翻譯的話,語料庫的輸入就是一個指數式的龐雜的工程,需要精通各類語言的人持續工作還不能掛一漏萬,工作難度遠超於詞典編撰。而且機器人翻譯不能達到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人類的幽默感。

一般而言,機器同聲傳譯需要通過語音識別技術識別講話內容,再通過應用了AI等技術的翻譯軟體將其轉換成其他語言。現有的機器同傳多是等發言者話畢才開始翻譯,這樣就難以保證同傳的順暢。因為同兩位直接用母語交流的人相比,機器同傳需要耗費兩倍的時間。此種模式難以應用於商業談判,需要發展新技術來克服其弊端。

技術的關鍵在於掌握預處理技術,對語句進行合理分割。科學家希望2025年能夠利用人工智慧實現實時同聲傳譯。現階段語音識別技術已較為完備,未來的目標是提高翻譯精度和速度。

正文:

這是一群很神秘的人,在電視或大型國際會議中,發言人在會上演講,而不同語言的與會者,只要通過一個小耳機,就能同步聽到自己熟悉的語言。這幕後,全憑耳機另一端一群訓練有素的同聲傳譯人員,外界盛傳一位同聲翻譯的報酬高達每天800美元(2004年,下同),而真正能勝任這個職業的國內總共才50多人,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國際會議多的大城市。

昨天,記者採訪了參加過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譯員訓練部「魔鬼」訓練的李健和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秘書處處長楊平等行業內相關人員,揭開了同傳「金飯碗」的神秘面紗。

頂級翻譯一天掙800美元據業內人士透露,頂級翻譯一天就能賺800美元,一般水平的翻譯一天也能掙到4000元人民幣。

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秘書處處長楊平解釋,同聲傳譯是翻譯中的最高級別,翻譯人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箱子」里,一邊通過耳機收到發言人連續不斷的講話,幾乎同步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傳送到耳機另一端。「對翻譯人員的語言表達、反應速度、文化知識、體力等都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所以,能勝任這項工作的不外乎是參加過系統英語培訓的「寶塔尖人」。

翻譯人員的薪酬和他的翻譯級別有很大的關係,從事同聲翻譯工作的李健說,按照從業經驗劃分為一至三個等級。根據一家翻譯公司的報價,有10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一級翻譯,報價是一組同聲傳譯通常在每天13500元人民幣,一般每組3人合作,每人每天可得4000多元,並且要負擔翻譯人員的食宿。二級翻譯是每天每組12000元人民幣,三級翻譯是每天每組10500元人民幣。由此算來,若平均每星期只做兩次同聲傳譯,1年下來也能掙50多萬元。

此外,根據同聲翻譯服務合同中的規定,如果超過8小時以上的飛行或是跨越多個時區的飛行,將根據具體情況對同聲翻譯進行額外補償;如果同聲翻譯乘坐經濟艙,並且飛行時間超過8個小時,那麼同聲翻譯一天的休息日將按照一個工作日67%的費用予以補償。

同聲傳譯員全國只有50多位「從1979年成立北京外國語學院聯合國譯員訓練部開始,每年通過公開考試,從全國選拔5位進行兩年的專業培訓,至今一共培養了12屆,所以被聯合國認證的專業人員總共才60人,而這60人中又有一部分去了聯合國和國家外交部、財政部等」,參加過由聯合國譯員訓練部指定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培訓的李健掰著手指數了數。

記者了解到,由於同聲傳譯對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國內目前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廣州外語外貿大學等為數不多的高等院校開設同聲傳譯人員的專業培訓班。而有資格加入「同傳」專業培訓的門檻是要通過高級翻譯資格考試,通過這個交互式考試僅僅才是第一步,之後還要加試「同傳」,通過後才算入門。而實際上,能通過初級翻譯資格考試就已經相當於英語專業八級水平了。從目前進行過的兩年4次考試情況來看,通過率不超過10%,而通過高級翻譯資格的更是鳳毛麟角。

「這樣一來,全國的專業同聲傳譯員也就50多位,再除去在上海、廣州等需求量大的城市以及聯合國里工作的,北京的專業同聲傳譯員也就十幾位。」「而國內做同聲翻譯這行的,要麼是不屬於任何單位的自由職業者;要麼是實力雄厚的外事部門在職人員;再就是大學外語系的翻譯老師。」李健向記者透露。

需求危機並未顯現「專業同聲傳譯員如此之少,是否出現人員告急危機?」記者發出疑問。

李健分析,目前為止,全國乃至北京、上海等到底需要多少專業同傳譯員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統計。

「但在北京,同一天不可能有10個大型國際會議需要同聲傳譯。即使是一天有10個大型國際會議,也只需要10組專業同傳譯員,按照每組3人來計算,最大量也才需要30人。」

「更多的會議還是展會、公司內部的跨國交流會議等,而這些會議用一般的口語翻譯就完全能應付了。」所以,專業同聲傳譯的市場需求量還是比較小的。

「會議結束腦袋發脹」

與獲得聯合國認可的李健不同,錢小峰手裡沒有任何重要的資格證書。大學畢業後,學習韓語的錢小峰去韓國生活了兩年,並且憑藉自己出眾的語言能力,在韓國獲得了客戶的認可。回國後,他又參加了專門的同聲傳譯培訓。而在目前的京城同聲傳譯市場上,像錢小峰這樣的「非頂尖人才」占了大多數。「汗水把襯衫都打透了」

錢小峰說他第一次正式做同聲傳譯的時候,「汗水把後背的襯衫都打透了」。「一方面是因為緊張,另外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體力消耗非常大」。特別是一些即興發言較多的會議,同聲傳譯員沒有準備好的發言底稿,全憑現場翻譯,要仔細聽全場所有發言人的話,揣摩他們的態度和話背後的意思。有一次幾個學者在現場爭論了起來,錢小峰和搭檔雖然輪番上陣,但是最後會議結束時,他們都感覺腦袋發脹,在空空的會場坐了一個多小時才有精神離開。

「每天都在學習」

做了兩年多同聲傳譯,錢小峰說他最大的收穫是在工作中學到了其他各種學科的知識。從普通的商務會談到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每次會議前,錢小峰都要把許多專門名詞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他笑著告訴記者,由於經常參加法律方面的會議以及商務會談,現在他對中韓兩國的經濟法都非常了解,「有時一些律師還要打電話給我,請教一些法律條文的意思。」

「需要外國人的思維」

錢小峰說,韓語與漢語不同,否定句中的否定詞不是在句首、句中出現,一般是在句尾出現。如果一句話沒說完,你可能根本無法判斷這是肯定句還是否定句。這就給同聲傳譯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為如果等發言人說完一句話再翻譯就來不及了,所以,就需要用韓國人的思維來看事情,了解韓國人說話時的語氣、詞彙所隱含的意思和態度,這樣一旦發言人在句子的最後來個180度的大轉彎,他也可以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同聲傳譯界的「金童玉女」

目前在同聲傳譯界最負勝名的,莫過於張建敏和朱彤。

張建敏1970年出生於杭州。在中學時,他就顯示出過人的語言天賦,獲得過全國青年電視英語競賽二等獎。

1990年,20歲的張建敏通過復旦大學研究生考試後,又參加了聯合國譯訓班招生考試,他一試中的,開始了同聲傳譯的學習。從譯訓班畢業後,張建敏來到了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在1995年秋,張建敏就擔任了江澤民、柯林頓紐約峰會的中方譯員。

與張建敏同時進入聯合國譯訓班學習、然後又同時進入外交部翻譯室英文處的朱彤出生於1968年。

1986年,出身外交官家庭的朱彤考入了外交學院。

4年後,她與張建敏一同來到了設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聯合國譯訓班。朱彤從1997年香港回歸慶典開始嶄露頭角,此後,由於在朱鎔基總理記者招待會上的出色表現,她一下子成為蜚聲海內外的著名人物。由於同聲傳譯工作的特殊性,能夠在這個行業取得如此成績,朱彤付出的汗水要比男譯員多出幾倍。

如今,張建敏、朱彤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偶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外交學院,無數學生正在刻苦攻讀,希望能夠像他們一樣成為同聲傳譯界的佼佼者。

「他們首先是語言藝術家」

說起同聲傳譯員,人們想到的,都是每天數千元乃至上萬元的報酬,經常與國內外政要近距離接觸。這樣一個誘人的職業,對從業者也有著異常嚴格的要求。精聽磁帶300盤1993年,李健離開設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聯合國譯員訓練部,開始了他的同聲傳譯員生涯。畢業前,他與現今著名同聲傳譯員朱彤、張建敏等為這個培訓部最後一期學員,即第12期。

「聯合國譯員訓練部對生源的要求非常嚴格!」李健告訴記者,當時培訓部選拔有三輪考試,第一輪與一般的研究生考試相差無幾,不僅考專業知識,也要考政治。第二輪則是專門的語言考試。第三輪是聯合國官員進行面試。「進入培訓部後,並不是說大功告成了,對同聲傳譯的學習這才剛剛開始。」

回憶在聯合國譯員訓練部的學習生活,李健印象最深的就是艱苦的聽力練習,他在兩年裡至少聽了300多盤聽力磁帶,這也為他以後從事同聲傳譯員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也有人在學習過程中遭到淘汰,但是李健憑藉自己的努力,最後還是獲得了聯合國譯員資格。

前期準備很重要從業後,李健先後在數百場國際會議上做過同聲翻譯工作。英國首相布萊爾、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澳大利亞前總理霍華德等國際政要訪華時,李健都為他們服務過。但是他說,為這些風雲人物做同聲翻譯難度並不大,困難的是那些專業性很強的會議。

李健覺得,這麼多年來自己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一次亞太地區腫瘤研究大會。「醫學、化工等方面的會議專業性極強,翻譯難度也非常大。其實做同聲傳譯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畢竟一個人不可能精通各方面知識。所以做同聲傳譯提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能精確地進行翻譯,李健在會議前都會精心地準備。有時候會議主辦方會提前將有關材料交給同聲傳譯員,「有時候就要自己去找可能用得上的專業詞彙。」辛勤的汗水不只會換來物質的回報,李健說很多次在會議結束時,參會人員都起立鼓掌,向同聲傳譯員致敬。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覺得自己很幸福、很自豪。

請你現在離場!

說做同聲傳譯員,李健認為這是一個對人要求非常嚴格的職業。「同聲傳譯員首先應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其次應是一個思想縝密、邏輯思維強的人,他的反應能力和知識儲備也要非常出眾,最後對他的要求才是外語能力。因為他翻譯的不只是語言,還有文化,翻譯的是語言背後的密碼。」李健說,做同聲傳譯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發言人說一句,然後翻譯一句。而是在發言人說完一個單元以後,才進行翻譯。對發言人的話也並不是字字都進行精確的翻譯,而是要體會其中的意思,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

比如「pa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是「在幾分錢上很聰明,在幾英鎊上很愚蠢」,但它其實就是漢語的「丟了西瓜撿芝麻」。很多東西需要同聲傳譯員在一兩秒內作出判斷,因此,同聲傳譯員對語言要非常敏感,既擅長理解語言,又擅長用語言進行表達。

客戶對同聲傳譯質量的檢驗就是在現場進行的,同聲傳譯員的能力高低一張口就可以聽出來,如果翻譯水平較差,客戶就會有咳嗽、跺腳等反應。李健告訴記者,曾經就有同聲傳譯員因為翻譯水平太差被客戶當場「驅逐」。

相關資料:

同聲傳譯前景與現狀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是世界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採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隨著中國市場日趨國際化,我國與各國的貿易往來更為密切,促使社會對翻譯工作的需求日趨增加,各種國際會議應接不暇,由於粥多僧少,同聲傳譯正在成為緊俏的職業,被大家稱為含金量最高的「金領」之一。

職業介紹:

同聲傳譯,又稱同步口譯,是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演講的情況下,近乎同步地準確完整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成目標語言的一種口譯方式,是一種受時間嚴格限制難度極高的語際轉換活動,它要求譯員在聽辨源語講話的同時,藉助已有的主題知識迅速完成對源語信息的預測、理解、記憶、轉換和目的語的計劃、組織、表達、監聽與修正,同步說出目的語譯文。同聲傳譯的最大優點在於效率高,可以保證講話才作連貫發言,不影響或中斷講話者的思路,有利於聽眾對發言全文的通篇理解。

同聲傳譯是一個對個人素質要求很高的專業領域,除了中文、外文的功底深厚外,還需具備良好的心腦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辨析解意能力和高度的應變反應能力,相當的社會知識和世界知識,對金融、經濟、文化、製造、市政、環保等各個領域要有一定的認知度;會議前需要做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包括了解會議的背景、詳細閱讀會議文件、講稿和背景材料、列出詞彙表、背熟大量兩種語言的專業術語,和組織者、演講者溝通等;有很好的心理素質,上場時做到不緊張,能流暢地表達出來,包括用詞標準、翻譯迅速、表達易懂、語音語調好等,遇到突然情況能夠及時調整,能夠接受各種挑戰。

國際同聲翻譯協會(簡稱AIIC)是會議口譯這一專門職業唯一的全球性專業協會,成立於1953年,負責審查、認定會議口譯員的專業資格和語言組合,制定其職業規則、工作條件、道德規範和專業培訓標準,推廣會議口譯最佳實踐,並與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開展集體談判以確定會議口譯員的待遇,等等。AIIC的會員身份被廣泛認為是會議口譯員的最高專業認證。

現狀與前景:

目前中國的同傳行業發展還處在行業發展的初期,類似於歐洲的20世紀50年代,主要由三類人員構成:一是自由職業者,二是國家部委的翻譯,三是大企事業單位的翻譯和高校教同傳口譯的老師,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國際交往頻繁的大都市。同時,同聲傳譯的師資力量緊缺,國內僅有幾家外語院校對同傳進行研究生層次的培訓和招生,一些社會培訓學校開設有同傳課程。

同傳行業是自由、自覺、自律的一個職業,行業門檻高,不是你讀了研究生接受了相關培訓或者考了同傳的證書,就可以進入行業了。同聲傳譯的特點是講者連續不斷地發言,而譯者是邊聽邊譯,原文與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時間是三至四秒,最多達到十多秒,耳聽,眼看,手記,嘴說幾乎在同一時間進行,譯者僅利用講者兩句之間稍歇的空隙完成翻譯工作。加上很多演講人平時說話非常快,演講時又只顧及自己的演講內容或帶各地的口音,那些有意放慢速度照顧同傳譯員的演講者畢竟不是太多。因此,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非常高。

過硬的口譯技能,是需要在翻譯經驗豐富的「老」人指導下,經過系統學習、一連串嚴格訓練和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晶,進行前期訓練是越早越好,最好不超過30歲。剛進入這個行業時應多找機會旁聽一些國際會議,看別人如何完成同聲傳譯,借鑑他們的成功經驗,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逐漸發展成熟後與合作夥伴一起完成同聲傳譯任務,甚至成為AIIC會員。加入AIIC不需要考試,實行的是更為嚴格的同行在工作中對你的審查,基礎是要到全日制的會議口譯專業深造兩年,取得高級翻譯學院的碩士文憑,參加工作後,做滿150天的國際會議,並時時遵守口譯學會專業道德規範,另外需找至少兩個以上的、會齡在5年以上的資深會員給你做保證人,保證人必須跟你在一個小組肩並肩工作過的。

優秀的從業背景、誠信與高質量的服務是同傳譯員高收入的三大保障。目前一組同聲傳譯的報酬通常在每天12000元人民幣,一般每組三人合作,每人每天可得4000元,上海則更高。對於優秀譯員更得到單位的青睞,每年工作的天數也會增加,年收入50萬或者更多也不足為奇。

據資料顯示,全球年翻譯產值達數百億美元,亞太地區占30%,中國市場約為200億元人民幣左右。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擴大和深入,國際會議越來越多,對同傳譯員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展望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模式時,普遍認為高級翻譯也將向所屬和涉及的行業靠攏,將呈現專業化趨勢,對從業者素質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參考資料來源:《上海經理人》中國翻譯協會)

資料來源:

1、神秘的同聲傳譯其實是辛苦體力活兒_新浪教育_新浪網

http://edu.sina.com.cn/en/2004-11-29/27718.html?from=wap

2、騰訊翻譯君在博鰲「翻車」了,這屆AI翻譯不行?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459968284838221&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6%9C%BA%E5%99%A8%E5%90%8C%E5%A3%B0%E4%BC%A0%E8%AF%91%20%E7%BF%BB%E8%AF%91%E8%B4%A8%E9%87%8F%E5%A0%AA%E5%BF%A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