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智艱難返粵,力戰助孫中山守住廣州,為何出走?倆原因太現實

常棣tandy 發佈 2024-01-21T15:23:39.019849+00:00

1923年1月,當劉震寰、楊希閔為首的西路討賊軍進占廣州的時候,駐紮福建的東路討賊軍,於1923年2月1日起,奉命起程,由福清、泉州逐步向南移動,接近粵境。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23年1月,當劉震寰、楊希閔為首的西路討賊軍進占廣州的時候,駐紮福建的東路討賊軍,於1923年2月1日起,奉命起程,由福清、泉州逐步向南移動,接近粵境。


1、東路討賊軍返粵的準備


在這之前,東路討賊軍總司令許崇智早就奉孫中山之命積極籌備回粵事宜,只因1922年12月中下旬,才與王永泉、臧致平部三軍會師,攻克泉州,留下軍事問題尚多,回粵時機尚未成熟,因而不敢輕舉妄動,只是積極地做著準備。


到1923年1月初,許崇智接到香港軍事專員發來的電報,得知西路討賊軍進展順利,並請他率部迅速回粵夾擊敵人。接著,孫中山又派出孫科來閩,親自與許崇智具體商談回粵事宜。

對陳炯明的戰爭發動、連連得手之後,更有不少粵省軍政要人來信來電,催促許崇智早早回粵「主持大局」。

這一切,簡直使許崇智坐不住了,他所在的東路討賊軍總司令部內,「連日開會,甚為忙碌」,他以充沛的精力,處理著浩繁的軍務,並與福建各界洽商,召開聯席會議,討論籌集軍隊開拔的軍械糧餉、解決後方防務等甚形棘手的問題,以期做到有備無患。

不過,大部隊人馬一時難以如數出發,許崇智便先命令第一軍之第一、二、三、四旅先期開拔,以掃除前路的行軍障礙;第二軍亦安排於日內全部出發,第三軍則移駐泉州一帶,總司令部也將於1月末移至泉州。

經過多方周詳準備,至開拔前夕,各方面基本上取得了如意的結果,計討賊軍全部共有十二旅,第一旅由王懋功統率,第二旅由陳德平統率;第三旅由龔師曾統率,第五旅由許濟統率,包括閩省跟隨出發的討賊自治軍在內,約有五萬餘人兵力。另外還商議定,許軍開拔後,其原駐地點由王永泉、臧致平兩軍及自治軍分往填防,以解許崇智軍的後顧之憂。


2、返粵的攔路虎


經過一番周詳的準備之後,東路討賊軍的大隊人馬往廣東開拔了。

可是,回粵說說容易,實行起來是何等的艱難困苦!

我們先來看一看東路討賊軍回師的必經之地:

汕頭、潮州、饒平、大埔一帶,為陳炯明的舊部尹驥、李雲復、翁式亮、賴世璜四師所駐紮,洪兆麟為潮汕綏靖處長;龍川、河源、和平、五華、陸豐一帶,由林虎、陳炯光、鍾景棠等駐防;博昌、惠州、海豐、陸豐一帶,由楊坤如、熊略、陳修爵等駐防。

這些原來的陳家軍,大部分在陳炯明於廣州兵敗如山倒之後,相繼或向孫中山輸誠,或是表示獨立,脫離陳炯明。

在此情形下,許崇智認為假道不成問題,因此開頭選擇了這樣一條回師路線:

由福州、泉州經漳州返粵,預定經大埔、潮汕、豐順、普寧、紫金出河源、龍門,再取道從化,約需二十餘日便可抵達廣州。


不料當先遣部隊許濟旅於三月上旬抵達廣東和平、大埔、梅縣等地的時候,卻遭到了林虎、黃業興部的突然阻擊,兩軍發生激戰,致討賊軍不能繼續往粵東前進。

孫中山將整個廣東軍事形勢權衡一番,深感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能否順利回粵,是關係到整個粵局的重大問題,甚至是關係到重新建立起來的革命政權的生死存亡問題,而且他還深望許崇智能負起肅清粵局的全責,因此,必須將潮汕的軍隊調離,以便東路討賊軍順利回粵。

於是,孫中山決意將李烈鈞收編的洪兆麟、賴世璜、尹驥等部調駐閩南汀州等地。

作為洪兆麟、尹驥等人,歸附孫中山只是權宜之計,眼下見孫中山命令他們撤離潮汕這塊肥沃的防地,出讓給嫡系許崇智部,這顯然是對他們的不信任。諸種因素加在一起,使他們抗拒撤離原防的決心就更大了,高層軍官們頻頻串連,密謀拒許(崇智)。

尹驥等部更是摩拳擦掌地要與許崇智軍一決雌雄。後經多方調停,特別是孫中山即將來潮汕巡視的決定,讓李烈鈞改變了態度。

4月上旬,許崇智再約李烈鈞往三河壩會晤。蹉跎日久的換防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許崇智的代表許崇灝與浙江督軍盧永祥的代表盧少嘉,於3月31日晚,聯袂到汕,向各機關接洽接防問題。李烈鈞於4月7日率部匆匆退出潮安,許軍陸續進抵潮汕各屬,至4月8日實現完全接防,許崇智本人也於4月14日抵達潮州城,以李家祠為總部行轅。


4、陷入叛軍包圍的許崇智


就在許崇智入潮數天,也就是4月16日,沈鴻英受吳佩孚指使,公然叛變,舉兵進攻廣州。

4月20日,不甘心失敗的陳炯明乘著沈軍叛亂之機,企圖捲土重來,召集各重要爪牙開秘密會議,決意定期動員。


4月23日,東江地區原陳炯明的舊部楊坤如宣布獨立,逼李烈鈞反攻潮汕,李烈鈞不能制止,極其狼狽地逃往廈門。5月8日,楊坤如、翁式亮等,推葉舉為總指揮,分兵三路進攻廣州。

原許崇智東路討賊軍第一軍軍長黃大偉,因孫中山曾聽從當時任東路討逆軍參謀長的蔣介石的意見將其撤職,此次也在香港公然倒向陳炯明一邊,糾合舊部通電與葉舉協同行動。

洪兆麟於5月10日也由香港繞道惠州,秘密潛往上杭,遊說尹驥、李雲復等響應起事。

數路叛軍,以林虎部來得最兇狠。

許崇智緊急命令汕頭餘下的部隊,悉數開往潮安防守,因為他深知,潮安一失,汕頭亦不能守,情勢異常危急!

許崇智感到軍情危急,責任重大,便將汕頭後方防務交李福林代理,自己於5月24日清晨,乘專車前往潮安前線督戰。

鏖戰至下午四時左右,守軍漸覺不支,陸續退卻,怨語四起。許崇智見情況更加危急,於當晚悉數將輜重盡行帶上,乘車趕返汕頭。原潮安的守兵,屬第一軍王懋功、丘鴻鈞旅,本是黃大偉的部下。黃大偉叛變後,他們深受其提出的「廣東人不打廣東人」口號的煽動,在一時難敵林虎、李雲復進攻的形勢下,有些向黃岡、揭陽方向潰退,有些竟然樹起旗幟迎林虎入城。

許崇智一下子陷入四面楚歌之中,但仍頑強地獨撐危局,力挽狂瀾。

他原來打算在汕頭收集各部,往黃岡方面退入福建,但聽說林虎早已派出一支部隊從饒平方向堵截,只得率護士一團及第三軍二、三營,約數千人,向揭陽方向撤退,情形極為狼狽。5月25日晚間起,汕頭宣告失陷,被林虎、李雲復部所占領。


5、與西路討逆軍的會師


許崇智率領殘部進入揭陽後,原來打算繞至林虎後方給他一個突然襲擊,乘虛再取潮汕。

沒想林虎先發制人,在興寧、梅縣一帶將許部狠狠攔截,許崇智又不得不退出揭陽,率領王懋功、許濟、張民達、邱鴻鈞等部約四千餘眾,分頭由湯坑、豐順、畲坑退往梅縣方向。


可是,林虎率領黃業興、王定華等得勝之師,由餾隍、高陂方向追擊許軍,還命黃任寰、黃鳳綸兩部,由興寧附近兜截。於是許軍極其狼狽地被分成了兩截,前面為叛軍劉志陸所部,後面為許軍,再後面又是黃任寰、黃鳳綸所部,後面又是許軍,再後面又是黃業興與黃定華所部。

許軍終因首尾不能銜接,再次大敗。之後,許崇智又率殘部在興寧、梅縣、五華、豐順、棉湖、普寧一帶輾轉鏖戰,不少人在兵敗後陸續被林虎、黃大偉所收編。

6月4日,許崇智率部由老隆出發,接連克復河源、黃麻坡後,即進駐柏塘,於6月7日致書此刻正在圍攻惠州之敵的劉震寰,報告許軍正在向惠州方向靠攏。此時,於4、5月間已經被楊希閔、劉震寰率領的討賊聯軍打敗的沈鴻英,再次與北廷勾結,進犯北江。

原駐博羅地區楊希閔所率領的滇軍部隊奉調北江,於是許崇智部奉命填防博羅。6月10日,許崇智部終於進抵博羅。

6月10日晚,當孫中山獲悉許崇智已經抵達博羅後,感到欣慰,馬上於當晚從設於石龍的大本營行營出發,乘船於11日清晨抵達博羅。

其時,許崇智正與蔣介石前往飛鵝嶺一帶前線視察,回來時即上船晉見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命令許崇智主持博羅大本營行營工作,東江軍事,也著許崇智維持。至此,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又擔負起守博羅、攻惠州的艱巨任務。


6、博羅保衛戰


此時東江的戰爭形勢,自6月以後,陳炯明所盤踞的惠州城,已經被孫中山所率領的討賊聯軍包圍有一個多月,還未能攻克,戰事曠日持久,令孫中山先生焦躁不安。這除了由於惠城憑著天險,確實難以攻克外,也因討賊聯軍攻擊不力所致。

此時圍攻惠州的討賊聯軍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除許崇智部因兵力薄弱未能唱主角外,尚有由劉震寰、劉玉山、陳天太所率領的桂軍,及由李福林所率領的福軍。

至7月26日,孫中山再次赴石龍督師,重新組織進攻惠州,以劉震寰部正面攻擊惠城;以蔣光亮部進占平山,向海陸豐推進,會同留在閩邊的許崇智軍孫本戎等部進攻潮汕;以許崇智部向河源、老隆推進,進攻五華、興寧、梅縣,協同各軍進攻潮汕;以胡謙部占領龍門,掩護討賊聯軍的左側背。

戰鬥開始,各路討賊軍四面出擊,向前推進,對惠州一帶的叛軍步步緊逼,楊坤如被圍在惠州城內日久,猶如一頭動彈不得的困獸。

但在6月下旬公開露面與孫中山對抗的陳炯明的精心策劃下,叛軍再次組織起來,分數路向討賊聯軍展開大規模的反撲,於是,兩軍在東江一帶展開拉鋸戰式的對壘,惠州久攻不下,鏖戰曠日持久,雙方損失慘重。

8月25日,陳炯明得到直系軍閥的接濟,再次組織部眾在東江全線反撲,葉舉部大舉進攻由許崇智軍固守的博羅。


自8月25日聞報博羅告急之後,孫中山就親函許崇智,囑他堅守博羅,一面緊急調動軍隊前往救援。

可是,其時可以調動的只有滇軍蔣光亮部,他們既為客軍,對博羅的防守得失毫不在意,儘管孫中山「屢電廣州,促援軍飛急來授,羽檄如雪片」,但「廣州滇軍,待餉乃發,不問博羅諸守將被困圍之急」,蔣光亮本人還悠閒地坐在沙面一洋行的樓上,有滋有味地吸著大煙。

到8月28日,另外奉孫中山之命前來增援東江的有福軍與吳鐵城部,已經開往增城。但蔣光亮部仍然賴在廣州索取軍餉。許崇智親自率部堅守博羅達十餘日之久,在援兵不到,糧彈將盡的艱險情勢下,仍然以驚人的意志力,穩住部眾,擊退數路攻城叛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也許是上天有意,讓許崇智不該在博羅兵敗滅絕。從8月下旬開始,氣候反常,出現了各種災害的徵兆。

果不其然,到9月1日,遠在日本的東京發生了一場空前的毀滅性大地震,而作為這場災異的先兆之一,8月27、28日之後,數日裡博羅、惠州一帶大雨如注,潦水猛然上漲,石龍「水高七尺」,博羅城下更是大水滔天,有效地隔斷了進攻的叛敵,使許崇智得以率部堅持下來。

為了迅速解除博羅之圍,其時除了張民達部奉許崇智之命進攻平山,以分博羅之敵外,孫中山也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命令蔣光亮部救援不到位後,於9月3日飛檄粵軍第一旅駐台山的卓仁機部,星夜馳援博羅。

此外,李福林的福軍、劉震寰的桂軍、楊廷培的滇軍也相繼奔赴博羅前線救援,數路一同進攻,鏖戰多天,終於在9月10日解除博羅之圍。

孫中山聞此捷報,欣喜異常,親自乘大南洋輪抵達博羅,慰問守城部隊,並與許崇智及有關將領商議進一步乘勝追擊陳炯明軍隊、進攻河源、拿下惠州的計劃,再次發動軍事反擊。


7、廣州守衛戰


9月26日,孫中山任命許崇智為中央軍總指揮,楊希閔任右翼,朱培德任左翼,分三路進攻河源。以卓仁機會同陳德平旅追擊向泰尾、響水方面澈退的熊略、陳修爵部;以張民達旅負責向響水前進;莫雄旅則向河源附近的觀音閣推進。至10月2日,許軍由張國楨部克復河源。


被孫中山拖得精疲力盡的陳炯明,由於得到直系軍閥吳佩孚支持的大批餉械,再次策劃規模更大的反攻,直取廣州。

此時,數路叛軍直向近郊的石牌、龍眼洞、瘦狗嶺等地撲來,濃烈的戰火氣息,從白雲山一帶向觀音山瀰漫過來,廣州岌岌可危,陷入一片恐慌混亂之中。

城中各要人,包括楊希閔、劉震寰、廖仲愷、朱培德等人在內的家眷,以及大商富賈,紛紛走避香港,車站、碼頭一帶擁擠異常。

在此關鍵時刻,滇軍將領力主退守北江,但許崇智與李烈鈞極力主張死守廣州,積極從事廣州的軍事布防,以石牌為第一防線,許軍莫雄旅出任前鋒,滇軍為後援。

漸漸冷靜下來的孫中山,最後決計採取許崇智與李烈鈞之議,鎮定如常,指揮若定,一方面指揮聚集於廣州的聯軍奮起迎敵,一方面調遣駐北江的滇軍回援廣州,調遣潭延闓部湘軍布防北江。

經過孫中山的一番運籌帷幄,反攻的部署終於有了良好的秩序,從容增援布防。

11月14日,孫中山再次召開軍事會議,任命楊希閔為東江討賊聯軍總司令,李烈鈞為總指揮,特別期望楊希閔能擔當起此次拱衛廣州的重責。

孫中山的這個任命,立即引起了許崇智與劉震寰嚴重的不滿,極力表示反對,但楊希閔照樣於11月15日通電就聯軍總司令職。

11月18日,已經進至石牌、龍眼洞等地的叛軍洪兆麟、楊坤如等部,急於建功,不顧林虎部於11月初進攻泰尾、柏唐時失利,退回河源固守,此時再度被許軍阻擊於增城一帶的事實,率先向廣州市區發起進攻。

在許崇智、劉震寰等部的奮力抵抗下,終於力不能支,向市區梅花村一帶潰退。11月19日,豫軍樊鍾秀部從韶關火速趕到廣州,譚延闓軍也及時進入布防地位,加上忠於孫中山的永豐艦也從海面發炮相助,大壯聲色,使討賊聯軍得到了生力軍的支援,士氣頓時大振。

特別是楊希閔,被孫中山先生提升後,得意非凡,在兵臨城下之際,用各種方法激勵滇軍將士,包括「如能驅敵於石龍增城外,即賞洋十萬」,將士氣大大地激發起來,力盡守土之責,作戰勇敢,很快就與聯軍配合將洪兆麟、楊坤如部擊退,終於使危如累卵的廣州,化險為夷。

陳炯明重占廣州的美夢,也終於化為泡影。


8、許崇智的出走


但正當討賊聯軍乘勝向石龍一帶追擊叛敵之際,許崇智卻於11月22日離開部隊,往港轉赴上海。

對於許崇智的此時突然出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而回顧他兵敗潮汕之後的種種心境和遭遇,以及與滇軍將領楊希閔處於水火不能相容之勢,似乎可以推測出他「出走」的原因。

首先,孫中山對他存在誤解,因而對他的信任也有所下降。

原因還是離不開1922年6月的回師靖難失敗,以及1923年5月的丟失潮汕。

多年來,孫中山一直將許崇智所率領的部隊視為自己的嫡系,而事實上在所有的軍隊中,也只有許崇智軍最忠於孫中山,不斷地為之而赴湯蹈火。但每次在孫中山最迫切地需要軍事支援時,許崇智總無法提供適時的援助。

雖然許崇智的失敗是由於上面已經提到過的種種客觀原因,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後,「各方面對許崇智失望之餘,多不諒解。」

當孫中山在東江之役,雖然明知大本營軍隊中,只有許崇智「忠貞不渝」,但囿於許崇智目前再難扭轉乾坤的事實,不得不依靠滇、桂軍充當討伐陳炯明的主角時,軍政府各方面更是對許崇智軍諸多掣肘,最突出的一項是有意拖欠許軍的軍餉,而幾乎全讓反客為主的滇軍搜颳了去。

自9月上旬許軍從博羅解圍之後,許崇智因所部欠餉數次請領均無滿意的結果,較之滇軍所得的待遇有天壤之別,因而對當時擔任兵站總監的羅翼群非常不滿。

後來孫中山先生怕將事情鬧大,請劉震寰出面調停,並於9月30日命令許崇智查辦兵站人員辦事情形以作安撫。於是許崇智獨自回省,向省署交涉,但一時之間亦不得要領。不過,後來他沒有查辦兵站委員會,倒是任命了其堂兄許崇灝為兵站委員會委員長,於他領取軍餉有所方便。


另外,有關讓許崇智出任廣東省長一職,於9、10月間也在廣州政界涌動過一陣暗潮。

孫中山雖然也有意思讓他出任粵省省長,可胡漢民表面雖然極力巴結他,暗地裡卻與廖仲愷有強烈的倒許之意(他們之間的這種冷戰關係,也可以追潮到對許崇智生活作風的不滿,以及接連兩次的軍事失敗)。

楊希閔、劉震寰等滇、桂軍將領更是紛紛從前線返回廣州,到處散播說:無功者可任最高級長官,有功者又該當如何?很有大鬧一番風潮的勢頭。

因此孫中山只好將省長問題暫時擱置下來。

11月14日,孫中山為了統一指揮作戰而任命楊希閔為滇、粵、桂聯軍前敵總指揮時,許崇智曾力勸孫中山取消此令,認為將來會後患無窮:

「反客為主,將來粵事不可收拾。」

可是孫中山不但不以為意,反而斥責他說:

「汝屢次敗北皆由不聽滇軍指揮所致,且汝由漳州返旆時,若緊守潮、汕,又安能令陳軍據有地盤,活動至此?是其咎盡在汝一身…」

許崇智聽罷,臉紅耳赤,覺得無地自容。

現在,楊希閔正在孫中山面前走紅,孫中山已經向楊許下諾言,如楊能打敗陳炯明,馬上兌現大洋五十萬給滇軍,並給他當廣東省長。

當廣州軍事稍定之後,楊希閔又利用滇、粵、桂聯軍前敵總指揮的名義,命令許崇智將所屬各師、旅、團、營、連長的姓名及兵額造冊,向他呈報,以便統一調遣。

此舉無異於火上澆油,許崇智終於忍無可忍,忿忿然地說:

「孫先生只知有滇軍,不識我輩矣!…我並非滇軍部下,楊希閔是什麼東西?敢來命令我!」

於是在11月22日,憤然離開廣州。

可以說,沒有誰比孫中山更清楚許崇智是為什麼出走的了。

所以,在許崇智出走的前一日(1923年11月21日),孫中山一定已經意識到了什麼,為了安撫許崇智,馬上任命他為粵軍總司令。但許崇智並沒有通電就職。當孫中山獲悉他離開廣州的消息後,又馬上派出古應芬、宋子文追往香港、上海勸駕,代為挽留。


不過,孫中山儘管在信中如是說,事實上對許崇智的出走仍然是很不滿的,他曾對人說:

「粵軍總司令命令一下,汝為即赴滬。外間謂因我責備他,實則滇、桂軍皆能戰,汝為所部獨不能戰,幾至牽動全局,責他幾句算得什麼?不過他自知無法收拾,對於總司令一職不敢擔任,故卸責離粵…」

由此可見,孫中山對許崇智幾次軍事失敗的不滿情緒,已溢於言表。

許崇智本來已經一肚子委屈。輾轉聽到孫中山的這番極不體諒人的話語後,更頓覺心灰意冷,而將回粵的事情擱置下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