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總理」的情與誠——記重慶市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謝蘭

民政微語 發佈 2024-01-21T23:32:22.149492+00:00

邢家橋就像街邊的黃桷樹——莖幹古態盎然、葉片嫩綠光亮,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現代生活的煙火氣。邢家橋建於晚清,位於人和場集市的場口,1957年成為重慶市江北縣人和區公所所在地,自來就是交通便利、熱鬧繁華之地。

  邢家橋就像街邊的黃桷樹——莖幹古態盎然、葉片嫩綠光亮,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現代生活的煙火氣。邢家橋建於晚清,位於人和場集市的場口,1957年成為重慶市江北縣人和區公所所在地,自來就是交通便利、熱鬧繁華之地。如今,4000多戶1萬多名居民生活在這裡,日日熙來攘往。謝蘭著黑色大衣,在老舊小區改造施工的藍綠色圍擋外,正在和施工負責人交談。每天在社區里轉一轉是她的必修課,她熟悉邢家橋1.3平方公里的每條巷子、每家店鋪、每戶居民。

對美好生活嚮往

是一場雙向奔赴

  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了詩篇」,神州大地改革開放成為熱詞。同年8月,重慶被列為長江沿線開放城市,主城區發展「北移東下」提上日程,人和被劃入北部新城規劃區。為支持210國道建設,488戶村民的土地被徵收,戶口實現「農轉非」,從原來的荒僻鄉村來到了繁華熱鬧的邢家橋。

  1992年,也是這些新市民最難忘的一年。他們在羨慕的目光中搬進了「農轉非」安置房,這是當時最洋氣的小區——多層磚混結構商住樓,有獨立的廚房、廁所,還有天然氣、自來水。他們還可以去紅菱摩配廠、山城榨油廠工作,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了月月開工資、偶爾發福利的工人。

  他們的轉變,是時代的縮影。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農民進入城市,成為新市民。2003年前後,人和逐漸形成8個社區,其中7個為混合型社區,以「農轉非」居民為主,3萬多人。與此同時,改革陣痛逐漸顯現,農民的市民化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在邢家橋,變化似乎來得更快,這些新市民剛完成崗前培訓,一些工廠就停工了,他們只能靠打零工、做點小生意為生。

  頭腦靈活、性格豪爽的謝蘭則成了弄潮兒,幾年間,從鞋廠女工成長為手握3輛卡車、腰別大哥大的運輸老闆。2000年,她在邢家橋社區搞第五次人口普查,本是為朋友幫忙,沒想到這一留就是時光荏苒23載。

  為什麼留在社區工作,有時任邢家橋社區書記鄧美清情深義重的挽留,更多應該是謝蘭的不舍。這些「農轉非」居民,有她從小到大的鄰居、同學、朋友,她了解他們生活的細節——那些苦澀中的堅韌、歡欣中的期盼,這讓她在情感上與他們血肉相連。謝蘭性格中還有悲憫和俠義,多少來自父親謝家華潛移默化的影響。他是一名公而忘私的鄉鎮幹部,1983年為了把電線牽進自己所在的大隊,架設6根電線桿需要120多元,鄉親們拿不出,每個月只有30元工資的謝家華把錢墊上了。儘管全家為此吃了幾個月鹹菜,但白熾燈發出橙黃色光亮的那一刻,謝蘭至今難忘,美好生活就應該是明亮的、溫暖的。燈下鄉親們的歡呼聲以及圍坐桌前捨不得睡覺的身影,更讓她感受到,眾人共享的美好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如今,時代風雲突變之下,他們的差距似乎越來越大,她也許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什麼是美好生活?安居樂業、人際和諧。但再次走入居民家時,謝蘭發現,大家關門閉戶,氣氛沉悶,「要通過活動凝聚人心」。每晚她都去學垻垻舞,動作拿本子記下來,配樂磁帶也買回來,再教給大家。不久,社區活起來了,田坎擺龍門陣、樹下吃百家飯的熱鬧煙火氣又回來了。如今在邢家橋教居民跳舞的馮老師,當年也教過謝蘭,社區里十幾位居民踩著高跟鞋,噠噠噠踏在木地板上,頸間紅絲巾招展起來。

  2005年,黎國平差點輕生。她是謝蘭多年的朋友,因為沒有收入,又遭遇家庭危機,閨蜜女兒結婚的份子錢都拿不出來。謝蘭深刻意識到,自立最重要就是有一份工作。早在2004年,邢家橋社區開始了職業技能培訓。這件事後,謝蘭和同事們更加用心收集用工信息,每年推薦就業上百人次,黎國平也有了一份在市場當志願者的工作。

  其實,最讓居民鬧心的是房子。由於規劃布局、房屋標準、用材用料難與以後的小區相比,一段時間後,安置房開始漏水,2008年汶川地震後,漏水更加嚴重。居民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一些家庭甚至還因此出現矛盾。安居,是他們的期盼。

  2012年11月,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以一句真誠、質樸的話語為新時代答捲起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些「農轉非」居民離開土地、進入城市是奔著美好生活去的;黨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舉措,向遭遇困難的他們伸出了溫暖的手。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黨心民心的雙向奔赴。正是謝蘭這樣的社區幹部,讓「百姓盼的」與「黨和政府幹的」契合起來。繼和諧、樂業之後,一次前所未有的「安居」綜合整治即將到來。

將人民至上

貫穿於整治始終

  邢家橋「農轉非」安置房從1992年入住到2017年綜合整治立項,20多年間,房子從「喜」變成了「痛」。漏水是常事,黢黑陰潮的牆壁里還有裸露的電線……即便如此,居民們放棄了2005年、2009年、2013年三次舊房整治的機會,2017年立項之初居民支持率僅23%。

  對於整治,謝蘭並不陌生,她曾進行過人和菜市場、夜市的整治,所以深知此次安置房整治是塊「硬骨頭」。房子,在中國人心裡不僅僅是居所,更與安全感幸福感相關。對於居民來說,這不僅是房屋整治,更是信心的重塑,對自己、對社會、對未來;對於邢家橋社區而言,這是對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前所未有的考驗。

  2017年安置房綜合整治立項後,謝蘭和同事們組織召開黨員會、居民會、院垻會,收集了上千條民意,尤其是意見最集中的廚衛漏水,488套住房中465套存在不同程度漏水。但綜合整治僅涉及房屋外立面和外環境,這也是此前數次整治無法取得居民支持的重要原因。

  謝蘭理解居民的難處和不滿,並總結成五個字:拆,居民想著靠拆遷獲得一筆補償;補,邢家橋社區開發早、補償低,和後來的差距大,不平衡;氣,以前對他們的困難了解不夠、關心不夠;疑,懷疑有人通過整治搞政績工程;利,整治工程估算投資8000萬元,如果按照579戶平均算下來,每戶可領到13.8萬元。

  「拆」和「補」涉及政策,解決好這兩個問題,整治工作才有可能開展得下去。謝蘭一面向群眾說明政策,安置房不符合危房拆遷條件;一面向人和街道、兩江新區管委會說明安置房現狀以及居民當時拆遷補償情況,積極爭取。2018年11月,廚衛因年久失修漏水嚴重,被納入整治範圍。

  但居民堅持要拆。2018年12月11日改造正式開始,一些居民聚集起來阻止施工。開院垻會,台下要麼一鬨而散,要麼指責謾罵。謝蘭覺得,僅組織居民開會不行,協商需要方向和引領。2012年,她在工作中提煉出「真情走訪、真心幫助」,還在人和街道進行了推廣。這次,謝蘭決定把院垻會縮小到家庭內部,她將社區工作人員分成3組,帶著《給居民的一封信》、《整治十條》,對488戶居民進行全覆蓋走訪。

  在走訪中,他們深入了解每個家庭的情況與訴求,除了一遍遍解釋「拆」和「補」的問題,更要讓居民感受到社區幹部的心,消除群眾心中積累的怨氣。至於「疑」,是謝蘭最不理解的,看著她從小長大的長輩說她想吞錢,也是那一次,她公開了自己的工資2566.53元。關於「利」,居民們對於45天1000元過渡費用提出異議,謝蘭答應根據實際工期向兩江新區管委會爭取。老人解釋不通就找子女溝通,子女溝通不了就找親朋好友幫忙。最終,確定4戶作為樣板房率先整治,讓居民看到質量標準和效果。

  困難重重的整治之所以能順利開展,前期工作的深厚積澱功不可沒。這得益於謝蘭和同事們的紮實作風,更在於他們將堅持人民至上貫穿於整治工作始終,把黨的領導作為根本保證,把群眾的廣泛參與作為重要推動力量。他們先後組織召開黨員會、居民會、院垻會70餘場,接待群眾5000多人次。

癌症碰到她也要靠邊站

  實際行動勝過一切語言。2019年春節前,4套樣板房完工,居民看著修繕一新的房屋,也開始憧憬自己的新居,整治工作終於迎來了轉折。

  樣板房開放當天,謝蘭一邊帶著居民參觀,一邊拿著本子記錄下居民對於線路、浴霸等五六十個改造要求。當晚,她就和施工方協商,20個要求得到解決。

  為了徹底解決困擾群眾20多年的房屋問題、讓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兩江新區、人和街道對整治工作給予了極大支持。兩江新區召開專題會議10多次,同意將客廳、臥室內牆粉刷、電線更換一併納入整治,過渡費用也漲至2000元。人和街道成立領導小組,11名班子成員和156名機關社區幹部,負責聯繫樓棟和居民,建立了「包申請書籤訂、包矛盾糾紛協調、包違章建築拆除、包突發事件處置」責任落實機制。在制定一戶一策整治計劃中、在勸慰反對施工的居民過程中……隨著幹部走進居民家,察實情、問需求,曾經的溝壑漸漸被填平,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2019年4月18日,謝蘭一看微信群里的信息就急了:一期整治的90家中有14家打掉了承重牆,其中一棟7層樓,下面6層住戶都把承重牆打了!但在工地前,居民們組成一道人牆,堅決不讓她進去。「你跑來幹啥子?命都可以不要?!趕快回去!」

  其實早在2018年9月,謝蘭總感覺心臟狂跳,一檢查,心臟沒問題,肺癌,而且長在血管旁邊。她和醫生說,忙過這陣就來做手術:向兩江新區管委會爭取將廚衛納入綜合整治、拆除門面違章建築、帶著工作人員入戶走訪、協調監督4套樣板房施工……直到5個月後,一期整治工程的架子搭好了,她才在醫生朋友的催促下走進手術室,還輕鬆地調侃「想看看手術台什麼樣子」。

  正是這種無所畏懼的性格以及對居民無法割捨的感情,讓謝蘭有著比「硬骨頭」還硬核的心:作為社區書記,不就是要在關鍵時刻有定力有恆心、帶著群眾奔向美好生活麼!以往的經驗更讓謝蘭確信:她的選擇是對的。2008年為了給進城的失地農民辦理養老保險,她和同事們一家家一趟趟講政策明利害,居民沒錢他們自己掏錢墊上,正因如此,居民們拿到了養老金,現在不用吃低保。雖然面對老鄰居、老朋友的懷疑誤解,她會傷心落淚,但從未改變初衷。

  癌症也好、困難也罷,碰到謝蘭都要靠邊站。手術後10天,她就從病床上衝到施工一線,「找老周,他是黨員,必須帶頭恢復!」邢家橋社區有160多名黨員,居住在安置房中的有42名,在這場整治攻堅中,黨員是她要抓住的關鍵少數。凌晨兩點,14處打掉的承重牆全部補上了。回到家,謝蘭感到鑽心的疼痛,傷口崩開了,血水洇濕了衣服。從現場到辦公室5分鐘的路程,整整走了2小時,有居民關心病情的、也有反映問題的。雖然疼,但謝蘭又覺得安慰,「你心裡裝著群眾,群眾心裡就裝著你」。

  2020年1月16日,邢家橋院垻擺放了60多張桌子,圍坐著900多名喬遷新居的居民,擺放在長條桌上的3000個餃子,承載著居民的美好願望。回憶與現實交錯,他們笑了又哭、哭了又笑,28年前走進邢家橋的安居夢終於實現了——安置樓綜合整治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成了民心工程。

社區自治也需要靈魂人物

  2023年2月15日,邢家橋和雅小居議事會正在召開,改造施工隊伍即將進場,20多名居民圍坐在一起,討論是否剔除外牆磚以及增設電梯,如果增設電梯物業費將從每月每平方米0.35元漲至0.8元。會議組織者張文元是一名老共產黨員,負責記錄的黃承陽則是一名年輕的志願者,作為教培老師,他還為孩子們開設了公益課程。

  早年間,邢家橋社區就有婆婆家庭糾紛調解隊等志願組織。但居民廣泛參與志願活動還是從安置房綜合整治開始的:黃婆婆給居民做思想工作,還在家門前設置了停車欄,施工車輛進出全靠她把關;65歲的陳重徽坐公交車回到邢家橋、幫助梳理每家每戶的關係圖譜……2022年,邢家橋老舊小區二期改造啟動時,居民爭先恐後報名志願者,社區精挑細選出70多人,開展入戶摸排、現場協調、意見徵集、施工監督等工作。簡福明搞建築出身,三言兩語就能打消居民的疑慮;何雲碧人緣好,不到一周就完成了包幹樓棟50多戶居民和商戶的收費工作……僅一個月,居民支持率就從90%攀升至98%。目前,在邢家橋,1600餘人加入了社區志願服務隊伍。

  邢家橋社區是一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除了9個物業小區外,16棟「農轉非」安置房、48棟單體樓雖然有物業服務,但整治後維護、電梯安裝、電線下地改造等需要由居民自己決定的問題如何解決?謝蘭的回答是:居民自治,自己服務自己。她帶領大家打造了小院議事廳、校園放映廳、社區榜樣、生態花園和便民服務點等多個居民自治場景。

  2022年春天,綠色悄悄爬上了曾經「光禿禿」的梯坎樓角,生態花園讓這個老舊小區煥發了生機活力。堡坎牆壁上橙色管道連接著十多個花箱,花箱內種有水生植物,雨水通過管道進入花箱,形成了一個可存蓄、淨化雨水的自流塘系統。還有鵝卵石按摩區、休閒座椅以及數十個大小不一的花池,種植鼠尾草、迷迭香、薄荷、香松、梔子花、睡蓮等數十種花草植物。30多位居民參與了生態花園的設計、修建,10多位居民組成了養護團隊。

  邢家橋社區還推出「四色四事」工作方法。通過「線上+線下」廣泛徵集,準確定位居民需求,按照「藍微事」網格協調解決、「黃小事」社區參與解決、「橙大事」議事協商解決、「紅難事」上報街道解決,將社區工作、居民自治活動向前延伸、向深拓展。

  雖然自治程度很高,謝蘭依舊是無處不在的靈魂人物。八旬的謝高榮每天要給她發問候的信息,居民違停車輛被淋了塗料也要笑著和她抱怨幾句,菜市場等待搬遷的攤主看到她紛紛圍上來、訴說自己的想法……我的社區我做主,是居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為居民營造這樣的社區,帶領群眾實現安居樂業的願望,也是謝蘭追求的美好生活。

  邢家橋的街,謝蘭走了幾十年,時光對於她意味著什麼?是改變:23年關關難過關關過,磨礪了她的赤誠之心,賦予了她解時代之問的智慧與力量。亦有不變:黃桷樹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人和」是她的嚮往與追求。

來源:《中國民政》雜誌

作者:李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