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被趕走的孫中山如何重回廣州?真相:此人在福建幹得太好

常棣tandy 發佈 2024-01-23T09:36:31.765392+00:00

1922年8月,在孫中山離開堅守55天的永豐艦再次回到上海寓所當起「寓公」之時,也給回師援粵的北伐軍找了一個好去處——福建。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22年8月,在孫中山離開堅守55天的永豐艦再次回到上海寓所當起「寓公」之時,也給回師援粵的北伐軍找了一個好去處——福建。

那麼為什麼孫中山指示當時的北伐軍退居閩南?孫中山被陳炯明趕離廣東,為何僅僅半年時間,又重返廣州?


1、北伐軍為何退居福建?


許崇智回師援粵被擋在韶關不得前進之時,孫中山指示北伐軍退入贛南,然後再向福建大舉進軍。


孫中山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當時孫中山與段祺瑞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合作關係,而福建的督軍李厚基,本是皖系的重要成員之一,與浙江的盧永祥關係也頗為密切。但他手下的臧致平原是駐滬混成旅旅長,北京政府曾把他調來援助龍濟光,任廈門鎮守使。

龍濟光失敗後,又調任汀州鎮守使兼福建第二師師長;第二十四混成旅旅長王永泉,原屬於段祺瑞麾下著名的小打手徐樹錚(民國時期人們戲稱「小徐」,以區別於大總統徐世昌)所轄的西北參戰軍,也因援龍濟光調來福建,他們兩人都不是李厚基的直接部下,一向對李的態度頗為傲慢,而李也將他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久就想將他們剷除掉。

直奉戰爭之後,作為皖系成員的李厚基,卻極力向直系的吳佩孚獻媚,以求保存位置。而吳佩孚因一來要剷除他暫時鞭長莫及,二來也想收容他作為分化皖系和對付廣東北伐軍的一個爪牙,因此,在吳佩孚的唆使下,李厚基首先逼走了藏致平,然後又請北京政府調開王永泉。

除此之外,李厚基對徐樹錚也頗不客氣,對徐欲擁戴「孫(中山)段(祺瑞)」二老共謀統一的意見,更是嗤之以鼻。

因此,李厚基被皖系的人痛罵為忘恩負義之徒。

王永泉本來與福建各地的反李(厚基)武裝力量和臧致平的舊部都有聯絡,同時在孫皖聯盟的形勢下也與許崇智保持著聯繫。

而從直皖戰爭中敗下陣來的徐樹錚更是秉承段祺瑞的意旨,意欲奪取福建地盤,請孫中山調駐瑞金的許崇智協助駐延平的王永泉部驅逐閩督李厚基。

而作為許崇智,他早年在福建的重大影響至今不衰,現在兵敗贛南,正在茫無出路,經過孫中山派人一番穿針引線之後,便計劃率所部(許崇智、李福林、黃大偉部合計尚有一萬餘人)與王永泉共同進取福州,雙方協議:

1、彼此合力驅李(厚基),實行孫(中山)段(祺瑞)攜手,閩浙聯防,開創東南新局面;

2、閩局定後,福建問題交王永泉全權主持。北伐軍則藉此休養整頓,再圖打回廣東。


2、跳出三面圍攻


由於此時陳炯明與直系的吳佩孚都急於要消滅孫中山的殘餘軍事力量,早就和李厚基商定三路圍攻的計劃,吳佩孚派出第十二師周蔭人部進攻江西的會昌,陳炯明派出尹驥為「援閩」總指揮進駐江西的尋烏,李厚基派出第二混成旅王獻臣(原是李的衛隊團長)由閩南的上杭、武平,相約在筠門嶺會師。

這樣的一種軍事布置,無疑在閩、贛、粵三邊布下一道銅牆鐵壁,退守在贛南的許崇智的軍隊乍看插翅也難飛進福建的腹地。

但許崇智採用避敵主力之計,打著開赴浙江與浙督盧永祥會合的旗號,於1922年9月7日離開瑞金,進入福建邊區,沿途經寧化、建寧、泰寧、邵武、建陽,始折而南下建甌。

其時正進入深秋季節,天氣日漸轉涼,官兵上下皆穿單衣,粵籍士兵幾不能耐。在長途跋涉的過程,軍中不時傳出「與其行死,不如打死」之語,足見北伐軍在回師失敗後,是頗為困頓的。

這一切,更激起許崇智急切地攻下福州的雄心,只有那樣,北伐軍的軍心才能振奮,才能得到更好的休息整頓,孫中山先生精心扶植起來的軍事力量,才不會毀於一旦。

王永泉見許崇智的部隊進入了預定的範圍後,即向福建總督李厚基發出勸他下野的電報,這無疑是一紙宣戰令。李厚基於9月26日接到此電報後大怒,於9月27日急派駐省第十混成旅唐國謨部開往古田設防。

但9月28日王永泉又否認曾給李厚基打過電報,指為他人誣陷,並聲稱已出兵收復建陽,北伐軍已向泰寧及贛東一帶退卻。

李厚基卻不相信王永泉,除了命令唐國謨部防守水口以保衛福州外,還命令王獻臣聯合周蔭人、尹驥等部由筠門嶺沿瑞金、石城、廣昌一線包抄北伐軍後路,並以保薦王永泉為福建鎮守使作為一種籠絡的手段。


但是,王永泉對李厚基的老謀深算已一眼洞穿,不加理會。當許崇智率領的北伐軍進抵建陽時,皖系的段祺瑞早已派出徐樹錚攜巨款秘密由浙江偷越仙霞嶺到達延平王永泉的軍中,親自指揮王永泉旅,使原來對聯許(崇智)事宜還頗覺猶豫的王永泉下定了決心合作,並與許崇智商定對福州的作戰計劃。


3、北伐軍攻占福州


1922年10月2日,徐樹錚在延平通電成立所謂的「建國軍政制置府」,自稱「總領建國軍政府制事宜」,並宣誓「以至誠至敬尊奉合肥段上將軍祺瑞、中山孫先生文為領導國家根本人」。

據說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組織,是徐樹錚根據自己所著的《建國詮真》一書而設立的。

許崇智當然不管他這麼多,也與李福林、黃大偉聯名發出了一個討李(厚基)電報。

10月3日,許崇智、王永泉兩部決定聯合進攻福州,由王永泉旅擔任對延平正面攻擊(直皖分裂、李厚基傾向直系後,派有一師駐延平),許崇智軍以一部分協助王永泉旅側擊延平之敵,大部分進攻古田。

經過一輪激戰,許崇智部於10月6日迅速占領古田,聲威大振。李厚基本來聞說許崇智軍突然到達建甌之後,已經「幾如晴天霹靂,手足無措」,現時古田被許軍攻陷,更形惶恐。

許崇智趁著士氣大振,派出孫本戎率三營兵力於10月10日清晨由古田大湖乘勢進擊白沙,以切斷敵人位於閩江的從水口至福州間的交通線,並以李福林、黃大偉兩部從間道由古田經大湖直窺福州。

在許軍強大的攻勢下,李厚基的軍隊節節敗退,僅攻占白沙一役,就死亡團營長有三人,士兵千餘人。

但王永泉旅在延平方面的戰事卻進展不大順利,屢攻不克,傷亡甚重,後得許崇智派出湖南人何梓林旅前往增援,始將延平守敵殲滅。

10月9日,李厚基急忙派出他的表弟警務處長史廷揚率領留守省城的部隊開赴水口增援,但已不敵許崇智軍強大攻勢。

10月12日,許崇智、王永泉兩部占領水口,李軍的唐國謨旅向福安、閩清方向敗走。同時,許崇智部的李福林、黃大偉趁福州空虛,急速由甘源里進至洪山橋,李厚基猝不及防,只得自己帶領衛隊前往迎敵,但當他退守於南台倉前山時,海軍突然發炮勒令他繳械。

原來,以前他反對海軍領袖薩鎮冰為福建省長,所以海軍趁許崇智軍攻入福州之際,「痛打落水狗」,將他軟禁於馬尾海容軍艦上,還逼迫他交出幾年來在福建搜刮的造孽錢來贖命。

10月13日,從白沙敗下陣來的史廷揚曾向已經進抵福州的李福林、黃大偉兩部發起反攻,李、黃兩部倉皇退走。但是孫本戎部由白沙跟蹤趕到,切斷了史廷揚的退路,史廷揚部只得繳械投降。福州宣告徹底克復。

據報導,10月16日,許崇智進入福州時,受到軍民的熱烈歡迎。


總結是役的成功,在許崇智部親自參戰的羅翼群認為,它除了得自福建沿途民眾助力不少,如諜報、運輸、糧秣供給等等外,許崇智北伐軍的紀律嚴明,也是一大因素。


4、回師伐粵的準備


福州既下,孫、皖、奉三角同盟在直系的全盛時期打開了一個缺口,許崇智的北伐軍得以找到一個立足之點,休息整頓。

孫中山聞捷大喜,其他各派軍閥更是對許崇智軍另眼相看,如張作霖的奉系馬上遣人來向孫中山獻策,主張孫中山放棄廣東計劃,令許崇智等部,會同駐桂滇軍,分兵進攻湘贛,進窺武漢,奉方則直搗北京。

但孫中山堅決拒絕說:

「孔明欲圖中原,先定南中,吾黨欲出長江,非先滅陳不可;蓋必得廣東,乃能有力圖長江,否則腹背受敵矣。」

於是,他於1922年10月18日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兼第二軍軍長,黃大偉為第一軍軍長,李福林為第三軍軍長,蔣介石為總司令部參謀長。

東路討賊軍成立後,所屬三軍擴充為十二旅,許崇智第二軍所轄的有第五、六、七、八旅,旅長為許濟、孫本戎、黃國華、張民達。後又將李厚基殘部改編為第十三旅,旅長為張毅,也歸第二軍管轄。

在福州未下時,孫中山曾派李章達、蔣光鼐、李揚敬、司徒非、韋就等五人由滬經浙前來許軍效力,此時亦已抵達福州。

此外還有葉劍英等,前來投效許軍,葉劍英起初受委為總部上尉參謀,後出任張民達旅少校參謀長。陳策、張惠長、陳慶雲、林偉成等海空軍人員也紛紛來福州視察,林偉成還將華僑捐獻的數架飛機運來,作為東路討賊軍建立空軍的基礎。

一時間,不少精英雲集福州,使這裡儼然成為革命軍政的中心,各方面均對東路討賊軍寄予深切的厚望。

徐樹錚抵達福州後,便毫不客氣地根據他那個不倫不類的「建國軍政制置府」的組織機構,設官分職,以「總領」的名義並代表段祺瑞委任王永泉為福建「總撫」,管理軍民兩政;任命許崇智為副司令、省長和總指揮。

但孫中山認為「吾黨中人斷不能受黨外人之委也」,一貫忠於孫中山的許崇智堅決拒絕徐樹錚的任命,還從1922年10月28日起,就將北伐軍改稱為東路討賊軍。

10月29日,許崇智請孫中山特派前來福州商辦軍務的代表林森、汪精衛、蔣介石等,犒宴三軍,許崇智、李福林、黃大偉以及營長以上官佐全部到席。


自從與許崇智合作過一陣子之後,徐樹錚對許大為欣賞。

他因自己那個「建國軍政制置府」到處遭人譏議,更遭閩人的反對,深覺沒趣,便找許崇智商量。

11月30日,由徐樹錚領銜的建國軍與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聯合召開了會議,選舉閩籍國民黨人林森(廣州國會議長)為福建省長,並取消王永泉那個與清廷的「總督」、「巡撫」相類似的「總撫」的名義,改稱福建總司令。


5、討伐陳炯明戰線的組成


許崇智軍在福建獲得的巨大軍事勝利,再次點燃了孫中山重回廣東建立政權的希望之火。

因此,他在1922年10月18日委任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的同時,考慮到他們整補需時,未能立即回師廣東,且由閩回粵,須循陸路,頗費時日,便又派出鄒魯等人以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香港,負責策劃與駐廣西的滇、桂軍及駐西江的粵軍聯絡,組織了滇、桂、粵聯合的兩路討賊軍,東下討伐陳炯明。

其主要領銜人物為楊希閔、朱培德、劉震寰、沈鴻英等人。屬於滇系的朱培德倒沒什麼,他人少槍少,1922年6月從贛南隨許崇智回師救粵失敗後,退入贛邊,後來又假道湘省轉入廣西桂林等地尋找一個喘息的地盤,是較忠於孫中山的一支小部隊;但楊希閔與劉震寰兩個,卻不是等閒之輩。

屬於滇系的楊希閔在護國戰爭時已經入川,後由雲南司令顧品珍將他與范石生、蔣光亮等五個混成旅調回雲南,改編為雲南北伐軍,以張開儒為總司令,楊希閔為前敵總指揮。

後來唐繼堯忽然回滇奪取顧品珍總司令職,顧品珍被擊斃,張開儒等便擬加入孫中山在桂林設立的北伐大本營,隨軍北伐。

但部隊離川後進發至貴州某地,北伐軍的大本營已因陳炯明謀叛,改往韶關,該軍又擬經柳州、梧州入粵,剛抵潯州附近,沒想就發生了陳炯明「6·16」炮轟總統府事件,陳炯明已派出軍隊到梧州一帶設防,堵住滇軍不讓其東下。

當時許崇智正率北伐軍反攻韶關,陳炯明深慮他們加入北伐軍陣營,與許崇智遙相呼應,因此通過1921年援桂戰役中反正過來、由孫中山任命為師長的桂系劉震寰,前往滇軍兵營遊說范石生、蔣光亮等,讓他們切勿東下。

范、蔣二人隨劉震寰抵達廣州,接受了陳炯明包括聲色俱厲的誘惑,便通知已經掌握著滇軍實權的楊希閔按兵不動(此時總司令張開儒已經失勢),眼看許崇智在韶關兵敗而無動於衷。

不過,他們還是聲稱自己的軍隊是忠於孫中山的。當鄒魯派人去運動他們時,他們正駐在桂邊的蒙江;駐在桂平、平南各縣的則有桂軍林俊廷所部的劉炳宇、劉達慶二旅;駐在平樂、賀縣的,有沈鴻英兩旅。


這些部隊在桂邊與陳炯明諸部對峙而立,平時軍費無著,處境非常困難,主要靠保護來往客商販運鴉片等稅收來過日子,在廣西實在無法維持下去,只有入粵和回滇兩條路可走。因此,當鄒魯派人去疏通他們時,答應為其解決經費提供出路,因此,他們欣然倒向孫中山一邊。

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劉震寰,他自從得到孫中山的提拔,在粵軍中效力(陳炯明叛變後自然歸屬陳家軍),野心不斷膨脹,垂涎廣西總司令一職已久。但陳炯明不察其意,或是說有意抑制他的野心,居然將廣西方面的全權交給林虎(林早年也是同盟會中人,又是陸榮廷的親信),還讓駐梧州一帶的粵軍第四師與劉震寰所帶的第一師,全部劃歸林虎管轄。

劉震寰在一氣之下,秘密潛到香港,與鄒魯恰商反陳,決計加入討伐陳炯明的陣線。

還有一個朝秦暮楚、政治立場變幻莫測的沈鴻英,當時實力也頗大,因他早與林虎勢同水火,故孫中山也通過岑春煊的關係,將他拉攏過來。

一條廣闊而混雜的反陳軍事陣線,就這樣在孫中山的匆匆策劃之下形成了。


6、西路軍為何迅速攻占廣州?


1922年12月26日,被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秘密委任為中央直轄滇軍總司令的楊希閔、中央直轄桂軍第一路總司令的沈鴻英、中央直轄桂軍第二路總司令的劉震寰,以及擁護孫中山的粵軍等各派軍事代表,在廣西大湟縣白馬廟舉行了一個重大的會議,就是近代歷史上著名的「白馬會盟」。

上述各部組成西路討賊軍,高舉討陳義旗,出梧州沿西江東下,分兩路進軍:

滇軍專攻西江左岸,指向封川、江口;桂軍專攻西江右岸,指向虎頭沙、祿步等。

12月28日,孫中山又電促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迅速回粵討陳,指出:

「得失之機,間不容髮,務望各同志當機立斷,不可半刻遲疑。」

討陳戰役烽火剛起,原陳家軍中的中級軍官陳濟棠、鄧演達、莫雄等早與廣東境內的討賊軍秘密聯繫,約定戰爭發動後詐敗退卻,退至相當地段後,即倒戈起而策應。


由於裡應外合的形勢,使討賊軍發動後未遇到抵抗便迅速進占梧州;後來陳家軍中的第一、第三師及第四師一部分又紛起倒戈,聯軍瞬間增至四萬多人,浩浩蕩蕩直指廣州。

這個出其不意的打擊,讓一向來專意對付在福建的許崇智軍而對西線疏於防範的陳炯明立時慌了手腳,連忙電請湖南的趙恆惕、雲南的唐繼堯出兵相助。

無奈見陳炯明的大勢已去,他的盟友們大都坐山觀虎鬥,按兵不動。

1923年1月9日,討賊聯軍勢如破竹地攻占了陳炯明設置的第二道防線肇慶,1月10日,攻占了第三道防線三水,緊接著全面反攻廣州。

就在這時,陳家軍第一師師長梁鴻楷、第三師師長陳章甫突然通電,宣布倒戈,擁戴魏邦平出面主持粵局。

1月15日,洪兆麟也在潮汕宣布脫離陳炯明,擁護孫中山回粵。至此,號稱強大的陳家軍,迅速土崩瓦解,潰不成軍,陳炯明被迫於1月15日通電下野,率殘部逃回老巢惠州,固守潮梅。1月16日,聯軍浩浩蕩蕩開入廣州,廣州宣告克復。

這次西路軍討陳戰役意想不到地速戰速決,連盼望這種結局好久的孫中山,也覺得有點兒意外,說是「成功如此之速」。


7、孫中山重返廣州


但因為直接參加討陳炯明的不是他的嫡系部隊,他所信任的許崇智部東路討賊軍此時尚未開回廣東,因此,極不願意在局勢還未穩定下來的時候回到廣東。

但1月20日,他首先委任了胡漢民為廣東省長,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魏邦平為廣州衛戍司令;還任命胡漢民、許崇智、李烈鈞、魏邦平、鄒魯為全權委員,代行總統職權。

從1月中旬到下旬,以楊希閔、劉震寰、沈鴻英為首的各路滇桂軍將領紛紛擁入廣州,使廣州自從陸榮廷、唐繼堯之後,再次成為他們的天下。

這些大大小小的軍閥們,與其說是為了擁護孫中山的主張,不如說是為了廣東這塊地盤。他們進城之後,除了在廣州開賭籌餉、橫行市井,使廣州人民畏之如虎外,主客軍的矛盾也日益加深,處處隱伏著一觸即發的危機。

遠的不說,近的如1月26日楊希閔、沈鴻英躲在幕後策劃的「江防會議」(按即討論各軍的防務問題),擺設下「鴻門宴」,欲殺掉胡漢民等,嚇得胡漢民、鄒魯連忙逃到香港,魏邦平也被他們拘禁起來。

稍遠點在3月20日,北京政府發表了沈鴻英全權督理廣東軍務善後事宜,4月16日,沈在吳佩孚的指示下,悍然反叛,率部大舉進攻廣州。

孫中山在1923年與越飛共同發表的宣言,以及派出廖仲愷往日本繼續與蘇聯代表談判兩黨兩國合作事宜,尋求到那條著名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道路,把他以前的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的三民主義。

除此之外,他胸中還充盈著希望,這就是由許崇智率領的東路討賊軍。

1923年2月15日,在還未公開叛變的沈鴻英等人的一再促請下,孫中山與譚延闓等由上海啟程,2月21日到達廣州,在滇軍讓出來的農林試驗場建立了大元帥府,改稱大元帥。

大元帥府建立之後,它所下轄的,除了駐紮福建的許崇智東路討賊軍外,尚有駐紮在廣州及東江、西江一帶的西路討賊軍(包括滇、桂、粵軍和中央直轄桂軍),約達七萬多人的兵力。

孫中山為了對他們進行統一的調遣與布防,重新明確了各軍駐紮的防地:

以滇軍總司令楊希閔部駐紮北江;以桂軍第一路總司令沈鴻英部移駐肇慶及西江北岸,以桂軍第二路總司令劉震寰部駐紮東莞、石龍一帶;以東路討賊軍第四師呂春榮部移駐羅定;其餘中央直轄各軍分駐東江、廣州各處。

孫中山在自己的基本軍事力量——許崇智所率東路討賊軍還沒回師廣東之前,主要利用楊希閔、劉震寰來牽制野心越來越大、並漸露叛意的沈鴻英;又採用妥協的手段來使他們不致為仍負隅東江、潮梅一帶的陳炯明所利用。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