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形容「第一」的「問鼎」一詞,在古代竟是貶義詞,究竟為何?

鈞儒說史 發佈 2024-01-23T20:39:59.349251+00:00

但在中國古代,問鼎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一般被用來指責有狼子野心之人,或是斥責非分之想,那麼這個詞究竟是從何而來,問鼎指的又是什麼鼎呢?


如今我們在報導體育賽事或者各大獎項頒獎禮的時候,往往會用到「問鼎」這個詞,其在這個語境中顯然是一個褒義詞。

但在中國古代,問鼎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一般被用來指責有狼子野心之人,或是斥責非分之想,那麼這個詞究竟是從何而來,問鼎指的又是什麼鼎呢?



在周代楚國雖然是最早被分封的幾個諸侯國之一,但是由於楚國國君和周天子關係並不緊密,再加上其國境遠離中原地區,因此很長時間以來楚國都被中原各國視作蠻夷之地。

期間楚人曾經嘗試過獲得中原各國的認可,但最終的結果都不甚理想,這種情況令楚國人和中原各國之間出現了矛盾,楚國也產生了染指中原地區的想法。

楚武王畫像

當時楚國先是收復了百淮、群蠻等部族,穩定了南方的局面,這讓他們有了和中原交戰的基礎,楚武王在位時,楚國出兵攻打隨國,隨國國君說自己無罪,認為楚國沒有理由向自己開戰。

楚武王聽到後大方地承認了自己蠻夷的身份,因此不受規則傳統的約束,還表示如今中原各地諸侯互相攻伐也十分普遍,自己只是效仿而已,更揚言要周天子提升自己的地位,透露出了覬覦中原的野心。

楚武王劇照

不過當時齊桓公治下的齊國國力鼎盛,楚國顯然不是齊國的對手,因此他們又一次將精力放在了內部治理上。

此後幾年楚國平定了湖南北部的夷越之亂,穩定了國家後方局勢的同時將楚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向南大幅拓展,這令楚國的國力顯著提升。

齊桓公劇照

在這些戰爭中,楚國人和當地夷越等部落之間也發生了民族融合,他們和周邊其他部落的關係也得以緩和,這讓楚國有了和齊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與此同時隨著齊桓公年齡漸長,齊國頹勢已顯,在齊桓公去世之後他的幾個兒子將齊國政局攪得天翻地覆,齊國也失去了稱霸的條件。

重耳畫像

趁著這個機會,楚國開始向東方進軍,並在婁林之戰中擊敗了齊國組織的聯軍,以前齊國的盟國大都歸附了楚國。

此時宋襄公想要繼承齊桓公的霸業,並和楚國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但宋襄公在戰鬥中為了保持所謂仁義。

晉文公劇照

結果屢次錯失擊敗楚軍的良機而一敗塗地,宋襄公的失敗令楚國的勢力進一步發展,成為了當時國力最強的諸侯國,就連齊國都不得不向楚國表示臣服。

但就在這個時候,晉文公重耳在得到秦國人幫助後回到了晉國,並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將晉國發展成為了一個強盛的國家。

春秋時期地圖

晉國勢力的擴大威脅到了楚國的霸主地位,於是楚國主動攻擊晉國盟友,意欲與晉國決戰,但最終卻在城濮之戰中被晉軍殺得大敗,這令楚國元氣大傷,其在中原地區的盟友與紛紛歸晉。

而楚莊王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坐上楚國國君之位的,其不但要繼續應對晉國等強敵,楚國國內也有幾股勢力蠢蠢欲動,內憂外患令楚莊王背上了沉重的擔子。



雖然楚莊王即位時楚國國力不比之前鼎盛,但晉國在晉文公去世之後也不比之前,這讓楚莊王看到了稱霸中原的可能。

為此他在楚國國內推出多種經濟改革政策,並任用孫叔敖等賢能之人,這讓楚國的國力迅速恢復,再次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楚莊王劇照

楚莊王在發展國內經濟的同時,還派人出使秦國拉近兩國關係,他看出秦晉兩國之間恩怨已深,便主動將秦國拉攏成為自己的盟友。

這個強援的加入令楚國如虎添翼,部分搖擺不定的諸侯國見狀後也紛紛歸附楚國,這讓晉國的勢力為之削弱。

楚莊王畫像

在萬事俱備之後,楚莊王在邲之戰中大勝晉軍,這讓與楚國有世仇的宋國也不得不向楚國臣服。

之後魯、鄭、陳等國也成為了楚國的跟隨者,楚莊王也終於實現了之前幾代楚王稱霸中原的夢想。

晉楚邲之戰

和前面幾任楚王相比,楚莊王對於為君之道有著更深的體悟,這也是其最終能夠躋身春秋五霸的關鍵之一。

在楚莊王之前,楚國在中原人心中一直都是蠻夷一般的存在,這主要是因為楚國人對於禮樂傳統的不重視。

春秋時期百姓

而楚莊王則對禮樂等經典涉獵頗多,在學習中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他也會主動向身邊的大臣或者學者請教,在和臣子交流的時候,楚莊王能夠做到引經據典。

這令外國的使者都對他刮目相看,要知道當時許多中原諸侯國的貴族都不再學習這些東西了,這無疑提高了楚國的國家形象。

古戰場景觀遺址

在研讀經典的過程中,楚莊王也悟出了許多治國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以民為本,在他的許多政令中,都有儘量不要干擾百姓生產的條款,百姓們也從這些文件中了解到楚莊王的愛民之心,這也是為什麼楚國雖然連年征戰,但百姓始終心甘情願地跟隨楚莊王的原因。

與此同時楚莊王雖然是依靠戰爭完成稱霸的,但是其本人對於戰爭卻是十分排斥的,在擊敗晉軍之後,一名大臣詢問他要不要收集晉軍的屍體築成京觀,來顯示楚國的武功。

春秋時期官員

但楚莊王卻表示戰爭的目的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條,築造京觀勞民傷財,且只會激起晉國和其他諸侯對於楚國的怨恨,因此拒絕了這一提議。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不難看出楚莊王是春秋時期難得的明君,其對於國家管理的理念是十分超前的,而這也是其能夠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雖然楚莊王對於禮樂頗有研究,且十分注重禮數規定,但他的內心還是有掩藏不住的野心,當時楚國討伐完陸渾之戎,楚軍行進到了周天子京畿的邊界,楚莊王並沒有立即離開,而是

在那裡進行了一列的軍事演習,這顯然是在向周天子顯示自己的力量。

楚莊王塑像

周定王對於楚莊王的做法非常不滿,但出於禮數的要求,還是派出大臣王孫滿到楚軍的軍營中慰問楚軍。

楚莊王見到王孫滿之後,便詢問他周天子擁有的九鼎的重量,要知道九鼎是大禹定九州時打造的器物。

禹貢九州圖

在之後逾千年時間裡一直都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楚莊王作為一名諸侯是沒有資格過問關於九鼎的事情的,此時他明顯是在向王孫滿挑釁,也是在試探周王室對於自己的看法。

王孫滿自然也知道楚莊王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此他告誡楚莊王九鼎的重要性在於它們是君主德行的標誌。

而不是它們有多重,王孫滿說桀紂均是因為失德才失去了九鼎,而如今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在品行上並沒有過錯,因此現在還不是外人問鼎的時候。

《史記》書影

楚莊王聽後也自知失禮,便不再詢問九鼎相關的事情,並迅速引兵離開了周王室邊境,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載楚莊王曾經威嚇王孫滿說楚國的「折鉤之喙」便足以鑄造九鼎。

但在《左傳》等史料中並沒有相關記載,筆者認為從楚莊王的性格和對於禮數的重視來看,沉默離開或許更符合他的行事風格。

《左傳》書影

此事之後,問鼎一詞便成為了狼子野心的代名詞,不少學者還表示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和楚莊王問鼎一事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也讓問鼎一詞一直被當做貶義詞使用。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問鼎一詞的含義也在發生著變化,首先是在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日益頻繁,尤其到了漢代之後,君主的德行不再是決定王朝是否走向終結的標誌,軍事實力才是登上皇位的關鍵。

群雄逐鹿圖

在亂世中各路諸侯問鼎中原的場面屢見不鮮,這讓問鼎的「失禮」色彩逐漸褪去,而競爭意味漸濃。

再者楚莊王作為問鼎一詞的來源,他的整體歷史評價以及人物形象是相對正面的,還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等典故的加成,這都讓問鼎一詞的觀感並沒有很差,於是人們便將這個詞運用到了競爭性極強的體育等領域中。

由於問鼎之時需要有強大的實力作為支撐,因此後來穩定衍生出了奪得第一名,或者贏取獎項的含義。

如今的青銅鼎雕塑

這是如今問鼎最常用的意象,也讓問鼎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褒義詞,有些人提出由於問鼎本意不佳,因此不建議大家使用。

但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有些過慮了,詞彙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含義,只要讀者能夠接受這些信息,那麼其曾經意義如何其實並不關鍵,不必太過謹慎。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左傳》,左丘明著,中華書局2015年版;

《史記》,司馬遷著,中華書局1967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