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陳炯明叛變,北伐軍55天4戰翁源,為何最終沒能救孫中山?

常棣tandy 發佈 2024-01-24T22:47:24.200344+00:00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導致孫中山退到廣州海面的永豐艦上繼續抗擊叛軍,這就是著名的六一六兵變。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陳炯明炮轟總統府,導致孫中山退到廣州海面的永豐艦上繼續抗擊叛軍,這就是著名的六一六兵變。同時孫中山火速命令北伐軍率師回粵戡亂。然而孫中山55天卻沒能等來北伐軍的回師救援,要知道此時的北伐軍正在贛南集結,準備攻打南昌。應該說,五十多天,正常情況下,北伐軍回師廣州,完全夠了!然而孫中山在失望中再次逃離廣州黯然下野。

那麼這五十多天,北伐軍究竟在幹嘛?


1、回粵戡亂還是北伐南昌?


在接到孫中山急電後,北伐軍將領對於是否真正馬上舉師回粵,卻還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6月23日,許崇智等又接到胡漢民於流動大本營自南雄發出的緊急電報。


原來,胡漢民自韶關與廣州的電訊聯繫中斷,並獲悉叛軍源源向韶關增兵的消息之後,料想叛軍將首先對付韶關,以對抗可能回粵的北伐軍,連忙作出大本營往贛州撤退的決定,於6月17日由胡漢民與林雲陔(gāi)率十餘名大本營文官先行,營長張發奎率領二百多士兵殿後,輾轉北退,一路危險。

胡漢民在6月23日的電報說,叛將翁式亮、楊坤如等已經占領韶關;追擊大本營人員的陳炯明叛軍,也已經接近始興,希望他們迅速作出回師靖難的決定。

當時北伐軍前線的真實情況是,他們因屢屢接到孫中山蒙難消息,以許崇智為首的大部分將領,皆暫時停止繼續北伐向南昌挺進,靜待時局的發展;惟有李烈鈞急欲攻下南昌,在6月18、19兩日還率隊猛攻吉安,引起南昌方面極大的震動。

而作為北伐軍總司令、負有最高軍事責任的許崇智,在接到孫中山命他馬上回粵戡亂的手書後,他已經處於一種焦灼痛苦的煎熬中;再接6月23日胡漢民的電報後,馬上於當晚在贛州召集李烈鈞、黃大偉、李福林等北伐軍將領研究回師戡亂方案。

但是由於進攻南昌勝利在望,大多數將領們都極力主張先攻下南昌,作為革命的根據地,然後再行返粵戡亂,則勝利的把握更大。尤其是滇軍首領李烈鈞,他自從二次革命,兵敗江西湖口之後,多少年來,夢寐以求打回江西去,而江西的革命力量方面,也極盼他早日回到江西「主持大局」。

但北伐軍喊了多少年北伐,到這次才真正攻下贛州,並對南昌形成一種大軍壓境的態勢,大獲全勝極有把握。

在此關頭,卻將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輕易放棄,豈不可惜?再等到何年何月,才打回江西去?因此,李烈鈞反對馬上回師戡亂最為激烈。

形勢似乎陷入了僵局。在這個關鍵時刻,假如許崇智很冷靜、很民主的話,假如他讓將領們舉手表決以定行止的話,那麼,孫中山命北伐軍回粵戡亂的計劃肯定會落空,讓他在白鵝潭永豐艦上苦苦的等待,越發變得悠長而又危險。


2、一波三折的回粵戡亂之路


許崇智沒有這樣做。


這時候的他,在理性中飽含激烈,簡直不願與聞北伐軍的將領們對回師戡亂說出一個「不」字。

但他又不能強迫他們,更不能責備他們對孫中山「不忠」。

當他看到李烈鈞等將領們的意見幾乎是一邊倒的時候,激動地站起來說:

「就是各人不願回師,我許崇智亦單獨率部回粵救孫先生!」

併力陳返粵只須「打三個衝鋒功夫,便可打到廣州市」。當然,這種說法對於發動一場複雜的戰爭來說,未免顯得粗率與簡單了些,但此時許崇智的主要用意,在於激勵大家回粵的信心。

但是,在當晚的會議上仍然有兩派主張:

一派主張繼續前進,先克南昌、九江,再行應付叛軍;一派主張立即回師,助孫中山先生平亂。

由於爭執激烈,未能作出最後的決定。及至6月27日,胡漢民輾轉來到贛州,報告叛軍禍粵詳情,軍心為之激憤。

許崇智是夜又復開軍事會議,李福林、朱培德被許崇智堅決回粵的精神所感召,立即同意回師討賊,議決由許崇智所部的第二軍為主力,以滇、福兩軍分任右翼與左翼,共分三路前進。原粵軍第一師(梁鴻楷部)也同時回粵,分由大庾、信豐向粵境南雄前進,其他各軍,則暫駐贛境,由李烈鈞留守贛南,以為後援。

回粵大軍在許崇智的率領下,連夜拔營出發。

但他怎麼也料想不到,第一師梁鴻楷抵達信豐後,竟不遵命,擅自向三南方向(按即位處贛粵邊境的江西龍南、全南、定南三縣)退入廣東的連平,然後潛歸惠州觀望,為以後北伐軍回師埋伏下致命的隱患。


7月2日,北伐軍全部進抵粵境,自南雄、始興直指韶州。由於梁鴻楷的叛離,以致北伐軍的首腦們對於回粵的戰路計劃又發生了分歧。

胡漢民極主尾追梁鴻楷,首先肅清東江,但許崇智對他這個主張不以為然,其主要理由是由東江至省城太遠,孫先生現正蒙難於兵艦之中,應急趨近路救援,如果時間一長,難保海軍不變,時間一分一秒都是萬分寶貴的。

如作進入東江打算,則太過迂迴曲折。如果主攻韶關,從那裡開闢出一條血路,到達廣州的時間就會大大地縮短。還有一層值得考慮的是,北伐軍是一支由幾個地方武裝力量組成的戰鬥集體,互相建立信賴,這在戰爭時期來說,顯得比什麼都要重要。

因為現在已經與滇軍約定合攻韶關,滇軍為右翼,而許崇智與福軍擔當正面,如果在這時候粵軍與他們分道而行,滇軍必滋疑竇;另外還有一層,福軍勢弱,如許崇智部不加入,則韶關一路,福軍等於無用;這樣分散兵力,對於回粵之役是相當有害的。

許崇智為了激勵軍心,同眾將領立下靖難詞,大誓三軍,其詞云:

「三軍一致,誓同生死,擁護孫大總統,平定粵省之亂,如有異心,天誅地滅!」

各部隊為了以示與陳炯明叛軍有別,所有的服裝,都作了更改,大蓋帽的檐上,全部鑲有紅邊。誓師過後,部隊連夜急馳疾進。


3、一戰翁源


陳炯明發動「六一六兵變」炮轟總統府之後,沒料到孫中山竟能奇蹟般地逃出他布下的天羅地網,先失一著,因而必料孫中山會調遣許崇智的北伐軍回粵,使韶關成為一個把守廣州大門的相當關鍵的戰略要地。

因此,他馬上調動翁式亮、楊坤如、陳炯光等陳家軍將領,共率數十營兵力,占據了粵漢鐵路,沿粵漢鐵路一帶布下重兵,同時在韶關周圍的帽子峰、芙蓉山、蓮花山一帶設下堅固的防線,作為堵截北伐軍回粵的第一道屏障,其中尤以韶城北門之外的帽子峰為最險要;還計劃以英德一帶為堵截北伐軍的第二道防線。

與此同時,陳炯明還與吳佩孚密電往還,力促吳佩孚帶兵出贛南,從大庾、三南等地兵分兩路,進襲始興、新豐等處,與陳家軍前後夾擊,將許崇智的北伐軍徹底撲滅。


由於陳家軍有著充足的準備,陳炯明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葉舉還致電前線將領,表示如擊退北伐軍,將進行重金犒賞;翁式亮則更直接,許諾犒賞部隊豬肉三千斤,用以激勵士氣。

北伐軍從7月10日始與陳家軍展開正面交鋒後,雖然右翼的滇軍很快就突破了陳家軍的防線,占領了白虎坳、皇崗嶺、雞公嶺等陣地,並直逼帽子峰;中路的福軍以及許濟、吳忠信、孫本戎等部也英勇出擊,向前推進,但總體來說,由於守敵過於頑強,雙方鏖戰多日,仍然相持不下,陷於膠著狀態。

特別是韶城之勝敗,幾乎全視帽子峰之得失為轉移。滇軍初到之時,兵力尚薄,以十人為一團,組成敢死隊,屢打衝鋒,前後共計血戰十餘次,帽子峰有得有失,雙方易手達八次之多,而以7月15日晚戰況最為激烈。

為了迅速殺出一條血路,許崇智決定變更戰略計劃,避開韶關這個堅固頑強的堡壘,決定以少數北伐軍扼守住入韶的要衝帽子峰,再以右翼少量軍隊牽制住樂昌方面的守敵,以免陳家軍縮短戰線。

右翼仁化方面,也暫取守勢,然後抽出右翼朱培德部所轄的滇軍六營,協同許崇智、李福林部精銳,間道迂迴向翁源方向進襲。翁源為粵北重鎮,那裡地多高山,有雞籠山屏障於前,桂湖山雄峙於後,與韶關成犄角之勢,且是直下英德的重要門戶。

翁源一下,必能切斷韶關守敵的後路,更能切斷源源由省城到援的叛敵,直接撼動陳炯明堵截北伐軍的第二道重要防線。

戰役開始之前,雞籠山與桂湖山早已被陳家軍的李雲復一旅所占領,並有黃業興、丘耀西、蘇世安等部共二十餘營把守,兵力極其雄厚。

從7月17、18等日開始,許崇智分三路集中精銳向翁源發起了猛烈的攻勢,使用散隊衝鋒法,許濟率部專攻雞籠山,李福林部繞道襲擊桂湖,戰鬥異常激烈。

陳家軍雖死力防守,但抵擋不住北伐軍銳不可當的猛烈攻勢,紛紛退卻。


翁源方面的守敵,終於害怕陷入埋伏而趕緊潰退,黃部及何部的北伐軍進占了翁源城,是役雙方戰死人數逾千。至此,北伐軍第一次宣告克復翁源,許濟乘勝率部向英德馬垻方面猛烈追擊。

如果克復英德,則北江以下,已無險可守,長驅直進省城廣州指日可待。

這引起了英德及廣州方面守敵極大的震動。

另外,韶關方面戰線,由於北伐軍兵力薄弱,自7月17日至20日,乍看幾乎無仗不敗,陳家軍「乘勝」追擊,誰知越追,北伐軍兵力越雄厚,陳家軍只好調集英德以上各站兵力,紛紛調往韶關,連日追擊,一直追至始興附近,殊不知正中北伐軍誘敵深入之計。

對此,上海《民國日報》報導「許崇智善用伏兵包抄法」,說他在這次戰役中,「先派兵若干,埋伏某處,然後以一軍與逆軍戰,與敗不與勝,引逆軍至某處,我軍四面包圍,是役逆軍實在傷七千餘人,且逆軍以為得勝,陳逆已拍電命其勿追,然已無及,已誤入重地,中我軍之計也」。

報載中的「某處」,另一報紙報導說是距韶關三十五里、名叫「五馬歸槽」的地方,許崇智軍在那裡打了一個極其漂亮的伏擊戰。

英德既為堵截許崇智軍回粵的第二道防線,因此,陳家軍的大本營也設於此處。翁源一失,大本營內一片混亂。陳家軍的右翼司令徐軍雁,馬上將司令部移駐於火車站內,然後調集各隊,力圖克復翁源。

同時,躲藏於幕後的陳炯明,洞察事情更深。孫中山的死裡逃生,本來已經使他萬分尷尬,現在孫中山還據守白鵝潭的永豐艦上,依仗外國租界的特殊位置,徘徊不肯離粵,實在是因為許崇智的北伐軍已經返粵,給孫以信心,因此,孫中山極希望許崇智能迅速得手,以便捲土重來。故此,陳炯明認為非以全力抵禦北伐軍不可。

當他發現進攻翁源一帶的北伐軍來勢兇猛,實為許崇智軍的主力,已經蔓延至英德一帶時,除了馬上加派四十餘營兵力往韶關外,還急忙調動陳炯光、蘇世安、黃業興、黃任寰、李雲復諸部火速增援韶關,同時命熊略、尹驥、李炳榮各部增援翁源。

特別是李炳榮部,兵力達到萬名以上,直接由惠州繞道而出,截擊許崇智軍後路,逼使許崇智軍不得不作出退避之勢。

另外,陳炯明還一方面命令他所盤踞的石井兵工廠,連夜開工,趕製槍枝彈藥運往韶關。一方面再次勾結吳佩孚,由吳派出沈鴻英部從湘南經上猶、崇義,配合蔡成勛部,聯合進攻留守贛南的李烈鈞部北伐軍,使李烈鈞部不支,只好從贛州撤退,一直退回粵境。


4、二戰翁源


在叛軍勢力強烈的反撲下,7月19日在翁源又展開了一場酷烈的爭奪戰。


其時,翁源的守兵為陳炯明叛軍將領李雲復所部。李於翁源第一次失陷之後,待援兵馳到,再次進行大舉反攻。由於翁源地勢四面環山,孤軍深入,易受包圍,而且北伐軍進占之後,還未來得及進行布防,因而不得不實行退卻,僅據守在附近的獅子嶺上,翁城再次陷於陳家軍之手。

但同一天,許崇智軍黃大偉部攻克始興,加入了翁源陣線。另外,新被孫中山委為湘省討賊軍總司令的湘軍陳嘉佑(為國民黨人)也與許崇智會過面後,率部與朱培德部會合攻占樂昌,牽制了翁源方面的守敵。

7月20日,兩軍反覆爭奪翁源的戰事更趨激烈。許崇智軍占據了獅子峰,既得地利,居高臨下,盡占優勢;除此之外,用《申報》報導者的話來說,「許軍為憤兵,為飢兵」,其氣勢「有進無退」,因而,餉械充足的李雲復軍只得取守勢,竭力防禦,調集重兵,以期固守。雙方一時相持不下。

雙方經過一輪搏殺,7月20日這天,許崇智軍張民達部再次克復翁源。

但隨著戰爭的深入發展,許軍彈藥裝備保障缺陷明顯。

許崇智軍使用的是六八槍,而攻下贛州時所繳獲的大批子彈,均為八九式槍彈,不能對號使用,而急需的六八彈又只能在廣州石井兵工廠製造,因而他們相當困窘。但儘管如此,許軍仍然奮力反擊,前赴後繼,絕無畏縮。

在陳家軍強大的攻勢下,翁源再次易手。

陳家軍奪得翁源之後,戰事也越趨激烈。許崇智軍從馬垻、大塘一線退卻,即以火山為堅強據點,陳家軍的增援部隊也源源開到,雙方展開肉搏,晝夜不息。許崇智軍確因久戰疲勞,前線漸露出不支的動搖之勢。許崇智為了鼓勵士氣,於7月23日親自進駐火山,鼓勵三軍再次向陳家軍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大破守敵。陳家軍銳氣頓挫,紛紛退卻。

7月24日,許崇智軍乘勝反擊,在韶關一帶大敗陳炯明軍,黃大偉部也三復翁源。

陳家軍在許崇智軍強大的攻勢下,全線向大塘、韶關方面總退卻。許崇智軍再次乘勝追擊,於7月27日,左翼軍許濟旅進占蓮花山陣線,向韶關車站和馬垻車站發起猛攻;陸學文旅向馬塘方面施展攻勢;孫中山衛隊部與謝部進占大塘、羌在街一線,向韶關附近敵人的防禦陣地展開猛攻;湘軍陳嘉佑部也火急馳援,戰事也越趨激烈。


在可以預料的時間內,許崇智軍就可以奪取韶關與馬垻車站,陷陳家軍於四面包圍之中,瓦解陳軍,全面占領韶關縣城,然後沿粵漢鐵路長驅直下,直指廣州。

捷報傳來,孫中山先生的精神為之大振;各地時評也紛紛為許崇智叫好,使他的形象在原來的基礎上顯得更加高大,成為人們心目中一個了不起的革命英雄。

如上海《民國日報》7月31日署名香港特約通訊員「燧石」的文章,總結出許崇智這次回粵平叛的特點是,「基本戰略在以少勝多,應用戰略在以奇馭正」。


5、北伐軍回粵失敗


可是,孫中山與善良的人們歡喜不過數天,一個慘痛的消息,如悶雷般炸得人們眼花繚亂。

原來,就在許崇智於韶關獲大捷的當天,陳家軍的洪兆麟、熊略、黃強率部火速增援韶關,使守敵的士氣為之一振;加上駐紮韶關的翁式亮部,也抽調出楊坤如部,火速往馬垻方面馳援;李炳榮所部,也由六里圩赴援,各路大軍雲集韶關境內,大大地加強了陳家軍原有的抵抗陣線。

更為致命的是,7月28日,原從贛南回師後就投敵觀望的梁鴻楷師陳修爵部,突然乘火車抵達馬垻車站,以迅猛姿態進攻許崇智軍陸學文部。

這種冷不防的猛烈攻擊,不但打破了許崇智全線反攻的全盤計劃,還使連續苦戰了一個多星期、無從補給、無從休養、因而疲憊不堪的北伐軍,實在難以招架。陸學文部抵擋不住,首先潰退,遂至牽動全線,各路部隊被逼退回火山一帶。

但許崇智早已料到陳家軍必大舉反攻,為先發制人計,他厚集兵力於一路,意欲先攻陷韶關,以動搖陳家軍的作戰計劃,遂於7月27日夜,率大隊六千餘人,親自指揮,猛向大塘陳家軍防地攻擊。

這大塘距韶關不過十二里,離馬垻也只有二十里,若奪得此地,再分兩路前進,一路直趨韶關,與中路聯合向韶關正面進攻,一路出馬垻,向韶關後路包抄,則韶關定可攻陷無疑。

是夜,許崇智率部發起攻擊之後,大塘守軍應戰數小時,卒至大敗,向馬垻方向退卻。許部乘勝追擊,前鋒已經到達距馬垻十里的地方。


7月28、29兩日,投敵的陳修爵部率隊由新嶺頭夾擊許崇智軍,許崇智軍終於不支,棄大塘而去。中路的陳炯光,左路的楊坤如、蘇世安、黃任寰,繼續向前追擊。

至29日下午,楊坤如部占領了火山,中右兩路的許崇智軍,遂退集於大橋一帶,準備抵抗。楊坤如率隊追到,許崇智軍即分兩路潰退,一退雞籠,一退周田。陳家軍又接著分隊追擊,黃任寰、蘇世安率隊向雞籠追擊,陳炯光率隊駐大橋,居間策應,楊坤如於7月30日,已追至周田,許崇智軍繼續向仁化一帶退卻。

退至雞籠的許崇智軍,也被黃任寰蘇世安壓迫,退守始興。翁源方面的許崇智軍,同時被陳家軍反擊,全面潰退,於7月30日退至始興的江口,敵軍也追至長崗、水南、水口等處。

許崇智駐節江口,收容潰散的部隊,重加整頓,準備組織反擊。8月2日,當許崇智正要發出反攻命令的時候,忽然接到翁源王懋功部的敗訊,陳家軍已經追擊至始興縣清化司,後方受敵,江口難以固守作戰,不得已星夜命令部隊從江口撤退,向南雄方面進發。北伐軍回粵靖難,至此也慘痛地宣告失敗!

孫中山因深覺許崇智所率領的軍隊,實「為革命武力之僅存者,現已由粵退福建,子彈耗盡,亟待接濟」,因而進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

在他的精心安排下,許崇智於8月間率部進攻閩南,開始了另一段轟轟烈烈的生涯。


而遭受到此次變故慘重打擊的孫中山,也心情黯然地離開了自己曾經勇敢而又孤獨地固守過55天之久的永豐艦,到達上海…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