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到底怎麼亡的?二里頭的考古發現,讓考古學家都蒙了

竹語文史 發佈 2024-01-25T11:55:06.779797+00:00

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歷史脈絡,黃帝世家出身的堯將權利禪讓給了五帝之末的舜,舜到了晚年,再避位給治水有功的禹。

三皇五帝,堯舜禹湯,中華五千年。

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歷史脈絡,黃帝世家出身的將權利禪讓給了五帝之末的,舜到了晚年,再避位給治水有功的

從大禹開始,便有了世襲制度,華夏第一帝國「夏」便由此而生。

然而,歷史充滿了迷霧,真相也往往與傳說背道相馳。說到「真實歷史」,詩人李白所寫的「堯幽囚,舜野死」似乎更為符合情理——娶了娥皇女英的舜囚禁了自己的老丈人,然後,篡位造反的禹流放了年老勢微的舜。

至於夏朝之末呢?它是如何存在的?又是何時滅亡的?

最為可信的現存遺址,是在距今60年前被徐旭升教授發現的二里頭遺址,結果到了「夏墟」,連考古學家都蒙圈了。

無憑無證

首先,關於夏朝為何稱之為「夏」,歷史上已經眾說紛紜,版本不一,專家們也是各抒己見,說法甚至超過了十個之多。

有的觀點認為,「夏」是圖騰的象形文字,從部落名號延續到帝國名號,符合傳承。也有觀點認為,大禹的另一稱呼叫作「夏伯」,是以先祖名號立國,這一觀點同時也反證了世襲制的確立。

總而言之,不管後世如何爭訟,專家們如何解釋,有關這一時代的確切記載,只有一本孤證,那就是漢朝名著——司馬遷的《史記》

單從時間跨度來看,太史公是公元前100年間的人物,而夏的年代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且不說漢代沒有保存完備的圖書館,也沒有查閱便利的網絡平台,就是一個高端學歷的現代人,想要口述百年前的家譜,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歷史之父」僅憑自己的遊學經歷,博覽群書,便修著了兩千年前的歷史,他的參考項頂多是春秋時代的《左氏》,《戰國策》等前朝讀物,以及民間的故老相傳,說到「貫穿經傳,馳騁古今」已頗為勉強,說到「真實歷史」,恐怕更是心餘力絀。

只能說,這個王朝的記載實在太虛無縹緲,太捕風捉影了。

相比之下,夏後面的商朝是有明確的文獻記載的。從周時期的金文,到河南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從擴古今,全都「真憑實據」的證實了早商文化以及商代都邑的存在。商文字就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系統文字符號,再往前追溯,卻是一片虛無。

考證至今,周滅商的牧野之戰既有春秋的文獻記載,也有考古發掘的遺址佐證,遺產文獻俱在,「人證物證」皆全。

青銅器「利簋」上明確記載了「閃電戰」的這一天「武王是如何伐紂」的,而「姜子牙斬殺狐狸精」的神話故事更是代代相傳。

至於商滅夏的鳴條之戰,只有一些記述混亂的文獻存在,而未有實質性的考古發現,儘管1959年,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升先生在豫西發現了二里頭的「夏墟」遺址,卻仍舊讓如今的考古專家全都想破了腦袋。

自相矛盾

《殷本紀》被證實了,《夏本紀》可不可信呢?

據記載:公元前16世紀,正是夏桀執掌天下。這名驕奢淫逸的末代昏君置百姓的苦難於不顧,四處搜刮錢財,橫徵暴斂,興兵作亂,舉國皆廢。大臣幾次勸諫,他便勃然大怒,處死了功臣,還自比天上的太陽,簡直為所欲為。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黃河下游的商湯部落與夏國軍隊展開了一場拼死決戰,決戰所在便是帝都附近的鳴條(今山西夏縣一帶)。

開戰時,商朝的開國君主還發表了一大篇「正義演說」,目的是為了「替天行道,救民於水火」,然後組織「聯合國敢死隊」布陣衝鋒,一戰滅國,很快就攻陷並占領了夏都。

而我國考古專家們所發現的「二里頭遺址」,最早就被認定為滅夏商王成湯的都城西亳

因為這裡有最早的「城市主幹道」,最早的「皇城」,以及最早的「工業區」等等,其歷史年代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興盛時期正是夏末商初,石器和青銅器皆可與文獻相對。

但是,隨著後來河南商墟的進一步發掘,情況出現了反轉。

建國初期,相距不遠的處的「二里崗文化」的發現,從新定義了「早商」的年代界限。經過考古和建層分析,這裡才是成湯至仲丁遷都之前的故城所在。從年代區分而言,這裡早於殷墟,而晚於二里頭。

那麼以此推論,「二里頭實為夏墟」就變得成立了。這一說法也成為了後來的主流學說,一直延續到了新世紀。

但是,這些年,因為科技的進步,專家可以通過高精度的碳檢測精確界定年代,而這裡的絕對時間被準確無誤的測算了出來——處於公元前1760年至公元前1510年。

也就是說,這裡雖無法完全確定是不是夏墟,卻可以肯定超過了「早商」,甚至兼跨夏商兩個朝代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時間跨度不遠,為什麼這裡至今都沒有發現任何可以「自證身分」的系統文字?

這個遺址建地宏偉,整合了跨地域的各個單元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禮樂時代,禮器兵器一樣不少,作坊宮殿設置齊全,明明是一個廣域的王權,卻至今都無法印證到底是哪個群體所建?

第二個問題,如果夏商兩國曾經開戰,勢必水火不容。「二里頭」作為遷都前的偏城,人口卻在一直壯大,其宮殿規模有增不減,傳播範圍甚至超過了商都。

很難想像,一國之內的外城建設竟然會超過了主城,後期發展竟然會比早期更為落後,如果分屬兩國,這裡又毫無戰火痕跡,一點「王朝興替」的跡象也沒有。如果這裡是夏都,那麼說好的一戰滅國呢?

最後的結論是,這裡確鑿無疑是比商更早出現的文化,卻因沒有字據無法命名為「夏」,這裡也百分之百出現過更為繁榮的城市,卻因為《史記》,莫名其妙成了孤懸海外的「桃園聖地」。

撲朔迷離

還有另外一些猜測,比如這裡的文化其實涵蓋了整個商朝的前期,至於為何產生了變遷,卻不得而知。

還比如這裡也確實爆發過戰爭,只不過屬於「夏」的邊陲,可能避開了戰火,也可能上來便歸降了成湯的勢力。

不論怎樣,二里頭依舊以「夏都博物館」命名,夏桀作為昏君仍然是板上釘釘。

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禪讓制」瞞過了五千年前的老百姓,「華夏第一帝國」也蒙住了現今最優秀的歷史學家。

至於歷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當年先祖的歸屬到底身在何方,是真實發生過的?還是只是神話傳說?可能只有等到「未來」,才能一清「過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