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之蛇」難擋「蒙古鐵蹄」——談談南宋國防中的荊襄地區

孤風婉史 發佈 2024-01-27T21:30:41.969073+00:00

荊襄一帶,因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等原因,歷朝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之所以能夠抵抗金、元兩國鐵蹄152年,主要依依靠的就是至關重要的荊襄地區。

荊襄一帶,因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等原因,歷朝歷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之所以能夠抵抗金、元兩國鐵蹄152年,主要依依靠的就是至關重要的荊襄地區。那麼隨著金人和蒙古大軍相繼南下,荊襄地區在南宋國防中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為抵擋金人南下建立的三鎮協防體系

1.「靖康之變」後混亂的荊襄及周邊地區

「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建立南宋政權,主張「一切罷和議」,積極組織抗金作戰。雖然趙構即位時,南宋政權還掌控著河南、關中等中原地區,但是很快就在金人猛烈的攻勢下相繼失守。

隨後,金人在占領中原一帶後,扶植降將劉豫建立偽齊政權,在鎮壓義軍的同時,也進一步壓縮了南宋的生存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原和荊襄一帶除了有大大小小的義軍組織外,盜寇們也趁著戰亂魚肉百姓。

盜寇眼中只有私利,對於新生的南宋政權來說,這些人的威脅僅次於金人。是以,宋高宗在聽取了李綱和范宗尹的建議後,開始推行藩鎮政策,讓土豪、潰卒等地方武裝勢力首領成為朝廷的「鎮撫使」,一方面鎮壓群寇,一方面幫助南宋抗衡金人和偽齊。

然而這些鎮撫使在被詔安後,依舊難改其草莽心性,在魚肉百姓等方面造成的危害不亞於土匪盜寇們。例如敗給金人後落草為寇的桑仲,在宋高宗推行藩鎮政策後,反倒比之前的兵權更多,甚至一度超過了岳飛。

然而擁兵自重的桑仲並無復國之志,在接受詔安後依舊頻頻侵擾南宋州府,甚至和其他鎮撫使發生了多次激戰。雖然鎮撫使中不乏幫助南宋穩定局勢的忠臣,但是也有許多像桑仲這樣的「白眼狼」。

更何況在南宋初期,即便不是鎮撫使的將領,也給南宋造成了巨大損失,其中典型就是劉光世的部將酈瓊、王世忠等人。

左僕射趙鼎請辭相位後,右僕射張浚夥同秦檜基本控制了朝堂話語權,二人在說服宋高宗削弱岳飛兵權的同時,也通過將親信安插至其他各將軍中來控制其軍隊。

「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在被監軍官呂祉架空後憤然罷官。酈瓊、王世忠等人見狀發動「淮西軍變」,殺了呂祉後帶著十餘萬軍民投降了偽齊。

2.岳飛收復荊襄後形成的「常山之蛇」

「淮西軍變」爆發後,南宋的北方防線瞬間出現一個巨大缺口,朝廷在大驚失色的同時,急令西邊駐紮荊襄的岳飛馳援淮西,導致金兀朮乘虛而入荊襄。

岳飛在火速結束戰事後,又趕緊返回荊襄前線擊退金兀朮、收復荊襄失地。岳飛在主政荊襄地區時期,雖然三次北伐均因種種原因無功而返,但是荊襄地區作為他的大本營,不僅成為「南宋鐵壁」,經濟也得以日益繁榮。

這一切,都歸功於岳飛在襄樊地區建立的以襄陽、江陵、鄂州為核心的防禦體系。在長江天塹得天獨厚的交通便利加持下,形成一條「常山之蛇」陣型。

所謂「常山之蛇」,就是《孫子兵法》中的一種防守陣型:「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襄陽在北、江陵在西南、鄂州居東南,襄陽在被攻打時,江陵和鄂州既能從側翼包抄,又能通過水路直接支援襄陽。岳飛之所以在奔赴淮西平亂後,能夠快速返回荊襄前線擊敗金兀朮,主要靠的就是這一套防禦體系。

就算金人付出慘痛代價攻下體系中的第一道防線襄陽,那麼也要面對江陵和鄂州依託長江構建的第二道防線,而這才是整個荊襄防禦體系的核心。因此可以說,襄陽雖然是荊襄重鎮,但是在戰略和防守上的作用其實要略遜於第二道防線

因此,岳飛布的「常山之蛇」看似是一條,實則是你中有我的兩條,並且三座重鎮之間是互相協防策應的。雖然後來岳飛被奪兵權冤死,但他為南宋建立的荊襄防線卻幫助南宋「禦敵於國門之外」。

然而隨著元朝的日益強盛,南宋雖然聯合元朝滅了金國,但是也加快了自己滅國的腳步。而這一切,都從荊襄地區失守開始。

二、荊襄亡則南宋亡

1.「假道滅金」給荊襄地區造成的威脅

在金國和南宋互相進行拉鋸戰的時候,元朝也得以迅速整合部落並將目光投向南方。事實證明,元朝統治者具有極高的戰略眼光,他們並沒有直接和金國硬碰硬,而是通過「遠交近攻」的手段拉攏南宋,意圖在減輕自身消耗的同時快速吞併金國與南宋。

南宋雖然依託荊襄防線和長江天塹跟金國議和,但是「靖康之恥」以及金國常年的軍事威脅,讓南宋一直寢食難安。是以,當元朝使者來到南宋,提出「假道滅金」戰略的時候,即便有不少大臣以晉國當年「假道滅虢」陳述利害,宋理宗依舊答應了元朝,允許其軍隊進入蜀地。

雖然聯盟滅金起到了顯著成效,但金國領土基本都被元朝占領,而南宋的蜀地實際上也被元朝控制。蜀地除了易守難攻外,最重要的是連接著南宋重要的荊襄地區,對其形成了比金國更嚴重的威脅。

當金國這個共同敵人被消滅後,宋元兩國不可避免地進入對峙階段。而此時,宋理宗卻再次中了元朝的計策。元朝在消滅金國後,看到汴京等地在金國常年的迫害下滿目瘡痍,對南宋來說是「龍興之地」,對此時的元朝可以說是並無太多戰略價值。

是以,元朝經過慎重分析後,判斷南宋必然會發起「收復三京」的大作戰,因此變準備用中原一帶當做誘餌,把南宋軍隊拉進包圍圈中。而宋理宗這邊考慮不周,只想著在金國被滅、元朝軍隊停滯不前時迅速收復故土,執意出動大軍北伐。

結果元朝軍隊在遇到南宋軍隊時,直接「棄城而逃」甚至還沒等南宋打來就丟下空城,南宋大軍得以兵不血刃收復汴京、洛陽等中原故土。然而南宋將領被虛假的勝利沖昏頭腦,以為元朝軍隊畏懼自己,不顧被拉長的戰線繼續北上,使物資難以得到保障。

見時機成熟,元朝軍隊迅速集結,在切斷南宋補給線的同時,包圍了洛陽等城池,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粉碎了南宋收復三京的作戰計劃,並使南宋元氣大傷。荊襄一帶的軍隊也參加了這次大作戰,由於死傷慘重,昔日的荊襄防線也愈發薄弱。

2.「常山之蛇」難擋蒙古鐵蹄

荊襄防線之所以能夠抵擋金國近百年,除了依仗強大的軍隊外,也離不開蜀地的策應。金國當年在久攻荊襄未果後,打算從蜀地迂迴至荊南地區,但是荊襄和蜀地互相策應,金人最終也沒有如願。

然而元朝在南宋的默許下,不費一兵一卒就進入蜀地,不僅打破了荊襄與蜀地之間的戰略關係,也對荊襄形成了半包圍態勢。荊襄防線的「常山之蛇」陣型,雖然極為靈活,但是也存在一個嚴重弊端,如果被包夾攻擊,陣型撕裂只是時間問題。

忽必烈繼位後,部將郭侃建議道:「宋據東南,以吳越為家,其要地則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既克襄陽,彼揚、廬諸城,彈丸地耳,置之勿顧,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

是以,忽必烈在經過精心準備後,兵分三路攻打襄陽。側翼兩路負責切斷襄陽的補給線,中路大軍對襄陽這座堅城圍而不攻。

屋漏偏逢連夜雨,襄陽知府趙范的心腹在進入襄陽途中,收編了由金國降兵組成的克敵軍,這些人和襄陽城中的無敵軍之間有血海深仇,進城沒多久就放火叛變,致使襄陽城不攻自破。

襄陽失守後,雖然荊襄地區還有江陵——鄂州這條第二道防線,但襄陽作為荊襄乃至南宋國防象徵,其失守也極大打擊了南宋軍隊的士氣。隨後,元朝軍隊為了突破長江防線,開始緊鑼密鼓地操練水軍,接著強攻鄂州的陽邏堡等戰略要地。

陽邏堡等地失守後,鄂州成為一座孤立無援的空城,元朝軍隊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占領。其後,元朝將領阿里海牙從襄陽出兵攻占獨木難支的江陵。自此,南宋的荊襄防線徹底崩潰,對元朝門戶大開。江陵失守不到一年,都城臨安就被元朝攻克。

三、荊襄地區對南宋國防的影響

總而言之,荊襄地區對於南宋國防可謂是極為關鍵。在占據絕佳地勢的同時,還能和西面的蜀地構建緊密的戰區協防。在岳飛的苦心經營下,荊襄地區得以通過襄陽——鄂州——江陵這三座重鎮,組建出互相策應的「常山之蛇」防禦體系。

這套防禦體系雖然擋住了金國南下的腳步近百年,最終還是被元朝給逐個擊破撕碎。古往今來,「常山之蛇」其實一直都是一種「險招」,需要善於運籌帷幄之良將,對整個防線乃至周邊戰區及時協調,才能成為鐵壁防禦。

岳飛在世時,他能夠通過這套防禦體系擋住金兀朮;然而在他冤死後,南宋再難有人能夠和他一樣用兵如神。

更何況,南宋從宋理宗開始失敗主義就愈發嚴重,戰意逐漸低迷的軍隊,自然打不過強盛的元朝軍隊。襄陽失守,鄂州和江陵也就相繼失守;江陵失守,都城臨安不到一年就被攻下。因此可以說,荊襄地區和南宋都城是唇亡齒寒的關係。而南宋之滅亡,始於荊襄之失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