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西方媒體惡意抹黑,《環球時報》記者獨家探訪西藏寄宿制學校

環球網 發佈 2024-01-29T03:00:54.841167+00:00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西藏特派記者 樊巍 曹思琦 單劼】近期,3名以個人身份為聯合國服務的「少數族群議題特別報告員」以個人名義發表報告聲稱,中國通過寄宿學校在「文化、宗教和語言上同化藏族人民,影響了約100萬名藏族兒童」。一些西方媒體藉此惡意抹黑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寄宿制學校。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西藏特派記者 樊巍 曹思琦 單劼】近期,3名以個人身份為聯合國服務的「少數族群議題特別報告員」以個人名義發表報告聲稱,中國通過寄宿學校在「文化、宗教和語言上同化藏族人民,影響了約100萬名藏族兒童」。一些西方媒體藉此惡意抹黑中國西藏自治區的寄宿制學校。《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在西藏拉薩走訪時發現,被有些西方人「妖魔化」的西藏寄宿制學校,對於來自西藏偏遠地區的孩子們而言,卻是真正的尋夢之地。許多孩子在這裡認識到世界的多彩,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分布決定這是最好的方案

每周五下午,初三學生嘎松措加回到家後,都會與父母分享這一周在學校的見聞。16歲的嘎松措加老家位於西藏昌都市江達縣。在她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在拉薩開了一家小賣部,望女成鳳的他們將嘎松措加送到了拉薩市第一中學。去年,升到初三的嘎松措加和許多同學一樣,選擇了寄宿生活。嘎松措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的老家很難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條件,因此父母把她送到拉薩的學校以期獲得更好的教育。初三學生面臨中考的壓力,在學校住宿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業中去,還能在集體生活中學會獨立生活,「每周五爸爸媽媽會來接我回家,他們對我在學校的寄宿生活非常放心。」嘎松措加稱。

嘎松措加的求學經歷是許許多多來自西藏偏遠地區孩子的縮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扎洛近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在西藏興辦寄宿制學校與當地特殊的人口分布和地理條件有關。因為西藏地區人口居住分散,很難實現就近辦學。此外,西藏多山的地理環境,導致很多學生上學交通不便。實踐證明,通過寄宿制學校把學生集中起來是發展西藏教育效果最好的辦學方式。

「西藏自治區面積超過1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英國、29個瑞士,而2021年數據顯示,西藏常住人口大約有364萬人,相當於英國的5.4%、瑞士的41.7%。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為3.04人/平方公里。實際上,除了拉薩等較大城市外,其他地區人口密度更低,比如西部的阿里地區為0.33人/平方公里,北部的那曲市為1.36人/平方公里。在這種條件下就近辦學勢必造成學校規模小,辦學不正規。」扎洛介紹稱,1978年改革開放前,西藏實行就近辦學方針,每個村莊都有小學,全區總計有6819所小學,平均每所學校有學生38.5人,每個年級不到10個人。學校規模小,就很難給每個年級、每門課程都配備專業的老師。「因為西藏沒有那麼多老師,所以每個老師都要講授多個科目,這就必然造成教學不專業,教學質量不理想。當時考核發現,西藏農牧區小學畢業生實際只能達到3年級水平。統計資料也顯示,1978年西藏的初中入學率為6.5%,高中入學率為5.3%,農村學生考上中學的人極少,說明城鄉教育發展出現了失衡問題。只有通過寄宿制學校把學生集中起來,辦有規模的學校,才能整合教育資源,給學生提供專業的教育。」

此外,西藏地區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東部的橫斷山區,絕大多數地方山高谷深,行路十分困難。儘管近年來中央政府加大了西藏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交通不便以及行路危險仍然存在。「西藏許多農牧民家庭剛擺脫貧困,還沒有能力購買汽車,孩子們每天徒步上學需要花很長時間,還要跋山涉水,道路艱辛而充滿危險,因此讓偏遠地區的農牧民孩子住到學校里,避免每天往返走山路,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學生上學路上的安全風險。」扎洛稱。

西藏地區的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在西藏特殊的條件下發展教育,幾十年來國家進行了各種探索,比如老師騎著馬在草原上巡迴教學、上門教學,開辦帳篷學校、農閒學校、夜校等。早在上世紀50年代,西藏已針對邊境地區和職業培訓實行過寄宿制。當時發現這種方式效果很好,但受限於政府財力不足,沒有能力為更多學生提供住宿和餐飲保障。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針對當時西藏教育發展滯後的現狀,提出農牧區教育應以寄宿制為主,由中央政府給予財政支持。此後,西藏寄宿制學校才快速發展起來。「幾十年的實踐證明,在西藏發展寄宿制學校,符合西藏的實際條件,符合現代教育規律,也是最有利於當地學生和家庭的辦學模式。」這位教育工作者稱。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實際上,西藏的寄宿制學校多採用半寄宿制,即學生周一到周五在校,周末兩天回家與親人團聚。還有一些牧區學生家離學校很遠,因此相關學校多採用「大周末」制,即連續上學10天或20天,然後放假4天或8天。「寄宿制主要針對家離學校較遠的農牧民子女。學生住在學校,課餘時間有老師輔導學習,學習效果較好,因此一些城鎮戶籍的學生也要求寄宿。在學生和家長自願的基礎上,學校也允許他們寄宿。如果一些農牧區孩子的家庭遷移到城市生活,他們也可以離開學校與父母住在一起。把孩子送往寄宿制學校上學的父母也可以隨時選擇走讀的方式。「事實上,西藏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寄宿制學生的『進』『出』變動,每天都在發生。」扎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雙語教學拓寬了學生的成才之路

在拉薩市第一中學,嘎松措加接受的是雙語教育。她不僅要學習國家通用的語文教材,還要學習藏語教材,用藏語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以及一些藏語文學名篇等。在這個過程中,嘎松措加對語言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的爸爸媽媽只會講藏語,在進貨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用普通話溝通,這讓他們感到有些為難,這時我就變成了他們的翻譯小能手。」嘎松措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雙語教育使她意識到了自己的語言天賦,她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一名藏語老師,或者是研究藏語言文化的學者,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

讓藏族學生更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是西藏地區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環球時報》記者在拉薩市第一中學等多所當地寄宿學校了解到,拉薩的寄宿制學校與西藏其他學校一樣,都實行雙語教學,同步學習藏文和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普通話),絕大多數學校還開展了三語教學,為學生開設了以英語為主的外語課。扎洛介紹稱,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有助於跨族際的信息交流和團結凝聚,而藏語是西藏農牧區廣泛使用的社會交際語言,因此雙語教育符合西藏的語言使用現狀。

《環球時報》記者在這些寄宿制學校也了解到,初中和高中學生每周通常有7個課時的藏文課,與數學等其他主科課時相同。學生們會用藏語和普通話同步學習語文和歷史等課程。在中考和高考這兩次對中國學生來說最為重要的考試中,藏文考試的比重也很大。以中考為例,藏文與普通話各占60分。許多學校甚至還會為有興趣的漢族學生開設藏語課,教授一些藏族日常用語,以便他們更好地與藏族同胞交流。「實際上,現在西藏的藏文教育從學前教育到博士階段,體系完整成熟。可以確定地說,現在西藏掌握藏語文的人數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扎洛稱。

在拉薩市第一小學教育城分校執行副校長洛桑雲丹看來,開展雙語教學無疑拓寬了學生們的成才之路。他表示,比如一些孩子在掌握藏語技能之後,未來可以從事藏醫藥的研究,西藏有專門的藏醫藥大學,都是採用藏語學習藏醫藥知識。此外,西藏文學、西藏歷史等學科領域都需要使用藏語學習。

在學業之外,這些寄宿制學校還會為學生們設有宿管或是專職的生活老師,幫助照料學生。在業餘時間,學校還會開展包括西藏傳統歌舞、樂器、藏戲、繪畫在內的文體活動,以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學習藏族傳統文化,許多極具藝術天賦的學生也因此走上了弘揚藏族傳統藝術的特長之路。

為幫助西藏的孩子更好地接受系統的教育,西藏地區還出台了扶持性政策。《環球時報》記者在拉薩當地的寄宿學校看到,西藏地區已全面落實15年義務教育免費「三包」政策,一些農牧民、貧困以及有著特殊困難家庭的孩子在教育階段享受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政策。這種為寄宿制教育提供的扶持性政策顯著減輕了許多家庭的教育負擔,對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意願產生正向激勵,這也是西藏中小學入學率持續提高的重要原因。扎洛稱,現在西藏的中小學入學率幾乎達到100%,是歷史上接受教育人口比例最高的時期。

為西藏發展培育人才

「我的學生很早就樹立了遠大的目標,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把考入內地省份的重點高中和重點大學設為奮鬥目標。很多走出去的藏族孩子在學成之後還是選擇回到西藏建設自己的家鄉,」拉薩市第一中學的數學老師加央克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對親人的不舍和家鄉的熱愛是這些藏族孩子學成之後回到家鄉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在經過大學高等教育的洗禮後,他們確實能為西藏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扎洛看來,寄宿制學校為西藏的發展培育了大量人才。西藏正在快速發展,需要各方面人才。近年來,西藏每年有近兩萬名高校畢業生,他們有力支撐了西藏的現代化發展。如果沒有寄宿制學校,培養這麼多高素質人才是不可想像的。

寄宿制學校還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西藏偏遠地區農牧民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權利。《環球時報》記者在拉薩的寄宿學校內深刻地感受到,在實行寄宿制後,來自西藏阿里、那曲、昌都等偏遠地區的學生,也可以與大城市的學生一樣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接受同等條件的學校教育,城鄉教育差別因此逐步縮小。四川民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拉加當周就是寄宿制學校的親歷者和受益者。他出生於藏區,高中畢業後考到北京,後獲得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在內地深造和工作十多年。拉加當周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教育組團式援藏」政策極大地彌補了西藏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更好地調配了全國各類教育教學資源支援西藏各地,為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雪域高原的各族兒女同祖國內地其他地區一道,都能充分享受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化教育。

「總的來講,寄宿制學校只是一種辦學形式,其內容因地而異、因校而異。部分西方政客給西藏寄宿制學校強加一種『原罪』,並以此牽強附會,抹黑西藏的寄宿制教育,這種手法十分可恥,」扎洛說,還有人把西藏推出的15年免費教育解讀為對青少年人身控制的延長,更是有違人們對教育本質的認知,增加受教育年限意味著知識積累增加、勞動能力提高和自我認知的提升,這也是聯合國提出的重要發展指標。實際上,在世界其他地區,寄宿制教育多種多樣、富有人性、充滿活力,為許許多多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成長的優良環境,成為他們開啟光輝人生的「金鑰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