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車棚變美術館,上大這群師生參與社區更新有新招

青年報 發佈 2024-01-29T06:30:26.312334+00:00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文、圖、視頻 仿自敦煌莫高窟的飛天,美術家和小朋友共同創作的岩彩畫……這樣的藝術展並沒開在美術館裡,而是在東昌新村的小區自行車停車棚里上演了。曾經髒亂差的自行車棚,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社區美術館」。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文、圖、視頻

仿自敦煌莫高窟的飛天,美術家和小朋友共同創作的岩彩畫……這樣的藝術展並沒開在美術館裡,而是在東昌新村的小區自行車停車棚里上演了。曾經髒亂差的自行車棚,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社區美術館」。來自上海大學一批師生的參與,成為了讓這個老舊小區煥發藝術新活力的契機。

敦煌藝術走進了小區停車棚

走進東昌新村的這個「星夢」停車棚,一眼就能看到「上新」的臨展「岩彩繪畫在星夢停車棚」的大幅海報。這次臨展的主打作品都來自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岩彩繪畫工作室的藝術家苗彤及其學生之手。

牆面上方是停車棚的老式窗框,牆上是苗彤臨摹的莫高窟第461窟窟頂南披《伎樂飛天(北周)》作品,色彩典雅的岩彩「飛天」如夢如幻。畫作的下方,幾部居民的助動車、自行車錯落停放。居民來停車取車時,一抬頭,就能感受到古老的敦煌文明之美。對面的展牆上,有6幅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研究生指導下,以「九色鹿」等敦煌壁畫中的動物為主題創作的小朋友岩彩作品,雖然手法稚拙,卻很貼合岩彩的自然氛圍。

「這個『九色鹿』,我孫女看的動畫片裡就有,用這個材質畫出來很特別,有點以前老動畫片裡的感覺。」剛剛停好車的小區居民徐先生說。他已經是「星夢停車棚」里的「常客」了,「每次停車取車的時候都會走一圈,是種享受。之前我還帶親戚朋友來參觀過,畢竟能在小區里看到美術展,還是很難得的。」他告訴記者。

這已經是「星夢停車棚」里開出的第三個美術展了。往車棚深處走,分別可以看到另外兩個展覽——「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與「龍門石窟東昌社區展」固定展。

2020年,「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在藝術策展人、「社區樞紐站」發起人王南溟的牽線搭橋下,這一特展的「社區版」走進了位於浦東陸家嘴的東昌新村,展出時間更為延長,也成為上海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社區」展覽模式的一種探索。2021年,上大博物館又將龍門石窟展帶入了社區,「二次辦展」,上大參與社區微更新自此成為了一種常態。

藝術改造讓老社區有了新活力

如今讓東昌新村居民們習以為常的「星夢停車棚」,過去卻不是這樣。儘管被陸家嘴的摩天大樓所簇擁,但東昌新村卻實實在在是一個老舊社區,有著40多年歷史。

「這個停車棚有450平方米,原來一部分給保潔員用來臨時居住,一部分作為倉庫,基本上是閒置,不能停車的。後來小區的電動車越來越多,居民有了停車需求,我們就做了整改。最初的要求也就是能停車,車棚能幹淨點,不要像以前一樣髒亂差。沒想到在上大博物館等單位的參與後,能產生現在這樣的效果,對我們來說真的是驚喜。」東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曹駿告訴記者。

在上大進駐前,居民區也徵詢了居民意見,大家都很好奇,將藝術元素植入到社區,在社區停車棚開美術館,會是什麼效果?「結果很驚艷。」曹駿表示,不僅僅是藝術和文化帶來的震撼,對於居民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對社區更有歸屬感了。

「比方說亂停車的問題,一下子就消失了。以前居民不太願意規規矩矩把車子停在固定位置的,都要通過管理才勉強配合。現在根本不用說,他們自己都會停得整整齊齊,因為居民感覺這個地方不一樣了,會自覺維護好。」很多居民還會驕傲地帶自己的親朋好友來參觀,也對社區更有了責任感。「這種有效的共建、更新也會促使居民自治的積極性,將會是我們社區管理的一個創新模式。」曹駿表示。

來自高校的新鮮力量讓社區更新更具創意。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曹俊表示,通過跨學科教學和藝術社區展覽的共同參與,讓藝術與社區微更新結合,動員居民參與藝術創作,不僅為社區賦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也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後續我們在陸家嘴市新小區打造的『電梯美術館計劃』也將落成,這也是全國首座『藝術電梯』,希望能與社區共同打造藝術社區場域,服務新時代的社會美育。」

在社會實踐中上了一堂「社會大課」

而在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大二學生周之葉和大三學生鄭浣芷看來,參與這樣的社區更新,是讓自己能獲益匪淺的社會實踐機會。這次「岩彩繪畫在星夢停車棚」的新展,她們所在的上大社會學院「藝術微改造」社會實踐團隊,協助開展了「岩彩畫進社區」課堂,幫助藝術家徵集作品,還全程參與了後續布展等過程。

從2021年10月至今,這支社會實踐團隊就走進陸家嘴街道,協助籌辦了星夢停車棚的「龍門石窟」藝術展。這些年,經過對東昌大樓、東昌新村、市新小區等十三個社區的實地探訪,以及對「橫渡社會學藝術節」與「中華藝術宮論壇」等學術論壇的參與,同學們深入觀察、了解、應用了藝術介入老舊社區微改造的方法與實踐。

除了東昌新村,團隊成員還走訪了東昌大樓的「樓道美術館」。1987年,13層的東昌大樓是當時陸家嘴的制高點,被作為東昌消防隊的瞭望塔。2021年8月,這裡被布置為「瞭望塔上下」的陸家嘴記憶展系列的首展,由原東昌消防隊趙解平老師提供的口述史、拍攝的老照片和瞭望塔建築模型組成。讓鄭浣芷記憶深刻的是,在東昌大樓住了20多年的老居民葉芝英,看到樓道經過藝術改造後面目一新,便主動請纓擔當起「在地館長」。「可見,藝術微改造將功能性的樓道轉化為文化欣賞與歷史傳承的空間,極大激發了居民的自治熱情。」

今年以來,這一「藝術微改造實踐」也取得了許多新突破。3月份,市新居民區「藝術電梯」項目正式啟動,團隊成員全程參與項目過程,溝通、走訪、調研,搭建信息「橋樑」。「社區治理是我們社會學院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項目,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讓我們將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了實踐之中,也感受到了最真實的社會。」鄭浣芷說。

很多感受是在課堂上或是書本上感受不到的。「比如我們在實踐中會發現,看似陽春白雪的藝術其實也是可以讓煙火氣中的居民內心受到觸動,能從中得到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這種體會是要真正接觸到這些居民,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是比書本知識更豐富更迷人的地方。」

這支實踐團隊目前已經收集了全市16個有藝術更新項目的社區信息,今後還將繼續擴大調研量,希望能發現更多共性問題,最終探索出一個可供推廣的老舊社區改造與社區動員自治新路徑。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文、圖、視頻

編輯:張紅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