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最後的日子裡,女兒聽到了她未了的心願

全國婦聯女性之聲 發佈 2024-01-29T20:23:32.473812+00:00

癌症晚期母親想回家,女兒決定…… 當病情無法逆轉,老人不想再繼續住院治療;真回了家,又怕照料不好……梁雯的媽媽79歲,癌症晚期。住院治療兩個多月後,母親一句句「想回家」讓梁雯陷入了兩難。一次偶然機會,梁雯了解到居家安寧團隊。近日,記者跟隨居家安寧團隊的五人小隊上門探望。

癌症晚期母親想回家,女兒決定……

當病情無法逆轉,老人不想再繼續住院治療;真回了家,又怕照料不好……

梁雯的媽媽79歲,癌症晚期。住院治療兩個多月後,母親一句句「想回家」讓梁雯陷入了兩難。一次偶然機會,梁雯了解到居家安寧團隊。近日,記者跟隨居家安寧團隊的五人小隊上門探望。

安寧療護,來到家裡

「癌症擴散、轉移了,能怎麼辦?化療、靶向治療都做不了……」梁雯回憶說,接觸安寧前,當時的自己就像是一個「戰士」,「每天都同時掛五六個科的號,但我也知道這場戰爭贏不了。

但是如果回家,媽媽的病痛,又該怎麼辦?

梁雯(左)與母親(右)

一次,她在網上搜索到安寧緩和醫療,並找到北京協和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寧曉紅。

安寧療護,是由醫護、社工師、志願者等跨學科團隊完成的醫療照護模式——不錯過任何生的機會,但不做無效或過度治療,讓疾病終末期患者有尊嚴、少痛苦地完成餘生心願;幫助患者家屬道愛、道謝、道歉、道別。

我國從2017年開始試點「安寧療護」。在北京,這種醫療照護模式近期又邁出一步,從醫院病房到了社區,來到家裡。

目前,能開展居家安寧療護的社區並不多,梁雯所在的社區恰好有。寧曉紅將梁媽媽的姓名、年齡、病程、住址等信息發給龍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並得到了肯定的回覆:「沒問題」。

心裡的石頭,落地

此前,龍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曾在北京協和醫院和北京市普仁醫院的帶動下,一周一次上門照護一例疾病終末期的患者,直至患者居家離世。這次照護梁媽媽,居家安寧團隊:

第一次上門,制定了居家療護方案;

第二次上門,通過和梁媽媽聊天了解她的心願;

第三次由五人組成的小隊上門,梁媽媽的狀況「急轉直下」,已說不出話來,他們判斷梁媽媽的生命將以小時計算。

北京市普仁醫院老年科主任邢玉靜說,到了這個階段,上門的重點就是告訴家屬,要怎麼做,老人才能安詳離去。

她告訴梁雯,越到最後,患者的身體越不痛苦。患者血壓下降、不吃東西了,負荷也就小了。「女兒當時說,『我知道我媽媽不痛苦,心裡一下石頭落地了。』

邢玉靜(左)與醫護

梁雯回憶,在最難的時候有安寧團隊在身邊,覺得安心不少。

她還記得母親回家後,第一個早晨的情景:「早上叫她起床,我說『媽媽』。她一看到我,一個特別燦爛的大笑容,叫著『大雯雯』。那一刻,我就覺得把她接回來不管結果怎樣,我都認了。

最後的旅途,也是最後的告別

最後的日子裡,梁媽媽體力不佳,但依舊希望能下地走走,「不是總盯著天花板,而是也能看看窗外的花和路上的人」,龍潭社區衛生中心全科醫生鄭慧嫻這樣回憶。

儘管深知母親的病情,但直至最後,梁雯也沒有和她談過身後事,「我們倆誰也沒有捅破這個窗戶紙。我怕她傷心,她怕我傷心。

她了解到母親未了的心願,還是安寧團隊第二次上門和母親聊天時,自己在外面聽到的「一耳朵」。

社工師在照護梁媽媽

在沒有外力促動的情況下跟家人告別,是一件很難的事。居家安寧團隊讓老人找到一個「出口」,說出自己未了的心願,也給了家屬一個道別的機會。

「我們反覆去說這件事,其實也是讓梁雯在觀念上做好準備。她才會在恰當的時候,哪怕在心裡跟媽媽道個別。」北京市海淀醫院安寧療護科社工主管楊潔說。

2023年3月28日21時10分,老人安詳離世。

2022年,《北京市加快推進安寧療護服務發展實施方案》印發,鼓勵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建立對口支援、轉診合作機制。

楊潔表示,雖然目前關注安寧療護的人很少,但伴隨著老齡化的進程,巨大的需求正呼之欲出。他們正在嘗試形成一整套工作方法,甚至是工作標準,為各項政策提供依據。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編輯/陶寅生

審簽/侯曉然

監製/周志飛

2023年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