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趕情修路

三峽日報 發佈 2024-01-30T05:16:54.513447+00:00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鄧士德 谷一鳴 通訊員 鄭麗婭3月24日,記者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採訪,聽說小河村十三組村民自發「趕人情」,在陡峭的山脈上修了一條機耕道,解決了當初鎮領導都沒能解決的難題,不由前往一探究竟。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鄧士德 谷一鳴 通訊員 鄭麗婭

3月24日,記者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採訪,聽說小河村十三組村民自發「趕人情」,在陡峭的山脈上修了一條機耕道,解決了當初鎮領導都沒能解決的難題,不由前往一探究竟。

在小河村黨支部副書記賀桂林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驅車前行,誰知剛來到一座大山邊,車便被倒塌的樹木攔下了,看著要使勁仰著脖子才能看到的山頂,內心不由感嘆山里人生活的不易。歷經半個多小時,轉過7道彎,終於攀上山頂,海拔顯示已達1080米,一條全部是依山劈出的石頭路面呈現在眼前。走不多遠,又遇塌方,只得手腳並用翻了過去。再往前走,更險更陡的塌方體又擋住了去路,看著坡下的深淵,我們不敢再往前行。正在這時,村民譚本漢追上了我們。而他,正是修路的領頭人。

這條路被稱為大竹園路。2019年就曾動工,後來又斷斷續續修了400來米,剩餘的路段於去年9月開工。

「路能修到現在,多虧大夥心往一處想,大幫小湊獻愛心。」賀桂林邊說邊遞給記者一張紙,「看,都記得明明白白。」

這是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人情單」:最低的一兩百元,多的五百到一千元,捐1000元的就有8戶。更讓人吃驚的是,還有送臘肉1塊、大米10公斤、洋芋1袋的……先後有50多個村民,捐助現金23200元。

村民能擰成一股繩修路離不開譚本漢挨家挨戶做工作。去年初,他先是在村小組微信群里吆喝,又一個個打電話溝通,終於讓事情有了眉目。

「有條件的捐三五百塊,手頭緊的就送來米肉洋芋,不做攤派,全靠自願。」譚本漢說,最讓他感動的是,不僅山上常住的9戶一致同意修路,已經搬下山安置的村民們也紛紛伸出援手,捐資捐物、投工投勞。有位叫譚敦春的老人已70多歲了,老伴去世後投奔到枝江姑娘家,得知修路的消息後,從養老金里捐出200元,姑娘也捐了300元。村民唐培滿居住最偏遠,腿還有殘疾,他從養豬攢下的錢里捐出1000塊。村民周海燕從家裡開來了挖機,義務鑿石開路。大家架起木棧道,一鍬一筐,肩挑背扛,在峭壁上開出一條「毛坯路」。

態度轉變最大的要數余申紅,五年前不同意修路的他,這次提來了自家的臘肉洋芋支持工作。

余申紅住在山下的十一組,不僅不受益,修路還要占他的山。2018年,鎮領導、村幹部找他協商時,他好歹不鬆口,要求給補償,或者改道走。去年初,譚本漢一連往余申紅家跑了三趟,終於做通他的工作。

「老譚跟我年紀相仿,鄉里鄉親,他為村民的事忙前跑後,再不幫襯都說不過去啦。」余申紅說,「看到大夥天天爬陡坡走險路,於心不忍,我做的都不值得一提!」

「有山上山下村民的齊心協力,加上鎮政府、幫扶單位的支援款項,已籌集近10萬元,餘下的1公里路還差幾萬塊。」譚本漢邊算帳,邊規劃著以後的好日子:山上幾百畝荒廢的古茶園要重新打理,再帶著村民一起種植天麻,「路修通了,山上的田可以承包出去,村民在家門口就有錢賺,日子不是更滋潤噠?」

三峽微評

共同締造如何深入基層

小河村十三組村民「趕情修路」的故事,讓我們感觸良多,也為基層共同締造提供了鮮活思路——事咋辦,先過群眾關。為什麼基層有些工作難以推動?為什麼有時領導覺得是辦好事而群眾卻不領情?往往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尊重群眾,沒有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理解群眾需求,所辦的事群眾並不喜歡。因此,只有始終堅持辦群眾高興的事,才能事半功倍。

難咋破,群眾辦法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度或大或小,而基層有些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題哪怕縣長省長出面也不一定好使,但鄉里鄉親出面往往就是幾句話的事。所以,凡事依靠群眾才最管用、行得通。

質咋保,群眾來監督。工程質量要好,監督必不可少。以往這些領導層最擔心的事,在共同締造里往往能迎刃而解。因為這項工程就是群眾自己的,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誰也打不了馬虎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