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黃河邊的一個鎮子,曾被兩縣共同管轄,並且差點被設置成為縣

大運河時空 發佈 2024-02-26T07:16:13.341817+00:00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的磧口鎮,位列山西省十大古鎮之一,並且還是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所以能夠有著這樣的殊榮,是因為它在清代乾隆年間興起之後的200多年裡,一直是山西西部的交通、商貿、軍事重鎮。

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的磧口鎮,位列山西省十大古鎮之一,並且還是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所以能夠有著這樣的殊榮,是因為它在清代乾隆年間興起之後的200多年裡,一直是山西西部的交通、商貿、軍事重鎮。

據民國《臨縣誌》商業紀略記載:

磧口,為縣南門戶,東北接縣川,東南達離石,西南通陝甘,西北連河套,水陸交通頗稱繁盛。

而疆域中「西南孔道」則記載:

磧口鎮為水陸通衢,沿河渡口往來必取道於此境,河防必以磧口為要點。

以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磧口鎮歷史,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鎮在一段時間裡是歸屬臨縣和離石縣(清朝時稱永寧州)共同管轄,甚至還差一點成為一個縣級政區。

那麼磧口鎮是什麼時間、為什麼會由兩個縣共同管轄呢?

這事在當地官方文獻上並無記載,據《臨縣誌》記載:「四至純是臨地,未諗何時,鎮市之中有離石轄地……」,大意是原本純是臨縣之地,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在磧口鎮市里卻有了離石的轄地。

以上是官方口徑,但是在民間,卻有一段為何在磧口有了離縣轄地的故事。

相傳,在清朝某年,臨縣一知縣因公外出,路經縣東北界三四十里的幾個村莊,傳令讓村民來「拉牽」,不料那幾個村莊的人民,卻不給他拉,並且說:「我們是州(即永寧州)民,為什麼給縣官拉牽?」,這個知縣感覺受到很大的侮辱,時刻懷恨在心,想著報復。後來,他的紅筆師爺給他出了個辦法,就是把那幾個村莊調到臨縣來。於是費了很多周折,才辦成這事。不過同時,縣境西南角的大同磧口的一部分,卻劃歸永寧州管轄,相當於是一種交換,這就是在臨縣的磧口鎮也有離石之地的緣故。

當然這僅僅是傳說而已,不過想來應該是經濟、交通方面的原因,才如此設置。

磧口在咸豐初曾移汾州府通判駐紮,府通判品級為正六品,這個級別要高於正七品的知縣。在民國時期兩縣還分別在這裡設置了「縣佐」。 磧口在民國時期屬臨縣第三區和離石縣第四區,各設區公所於此。而在那之前的行政設置,據《臨縣誌》記載:「咸豐初,移汾州府通判駐焉……光緒三十三年,移通判於東勝廳,復設臨縣巡檢;民國裁巡檢,設縣佐,民國七年十一月,撤縣佐,改設區長,離石也設區於此。」

民國《縣佐官制》規定:

凡一縣的轄境過廣,且縣公署權力難以周及者,縣知事陳明情況,由省長陳述理由,咨陳內務部,呈經大總統核定,設立縣佐。縣佐由省長委任,承知縣之命,掌理巡檄、彈壓及其他勘實、捕蝗、催科、堤防水利,以及縣知事委託的其他各項事務,縣佐駐紮之地為該縣要津的地方,不得與縣知事同城。

由此可見縣佐的權力和縣知事已經基本沒有差別,所以縣佐所轄區域又被稱為「分縣」。在民國後期,很多「分縣」還轉變成了正式的縣級政區。

清朝有正六品的通判駐紮,民國為「分縣」,那時的磧口鎮政治基礎其實已足夠設立一個新的縣份了。不但如此,民間的有識之士也在展望磧口鎮未來時,提出了設立「磧口縣」的設想。

比如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就有一篇《山西磧口鎮調查》的文章,就談到:

雖然附近磧口的人從不分臨、離畛域,雖然這南北七八十里,向東三四十里的社會風俗道德和思想完全相同,然因分治關係,終是無望。不過我還是有一點希望,如果將來能夠把南北七八十里、向東三四十里的這塊區域,設立成磧口縣,則一切事業自易辦理了。

在磧口南北七八十里、向東三四十里的區域裡,社會風俗都是一致的,如果磧口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就這樣分治下去沒有希望了,不過如果把這塊區域劃分出來成立一個「磧口縣」,那麼一切事業都容易辦成了。

不過由於日軍侵華等形勢影響,設立「磧口縣」只能成為夢想。不過磧口也曾做過一段「磧口市」,但這個「市」並不像今天一樣是帶有一定行政級別的區劃,比如直轄市、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等等,而是民國參考清末自治運動的舊制,把一些縣治所在地的城廂,以及村莊屯集人口在5萬以上的鎮,稱為「市」。可以說當時的「磧口市」算得上是一個「鎮級市」。

1942年9月,日軍占領了臨縣三交鎮,臨縣分為臨縣與臨南縣,離石分為離石縣與離東縣,而離石縣劃為4區1市,其中1市就是「磧口市」,由此也意味著磧口結束了離、臨兩縣共管的局面,1946年1月,臨縣、臨南縣合併為臨縣;離石、離東縣合併為離石,離石縣將磧口市劃歸臨縣,最終成為今天的磧口鎮。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