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對越反擊戰前,粟裕和葉帥不支持出兵,但陳雲的意見很關鍵

史源歷史專欄 發佈 2024-02-26T12:02:33.228805+00:00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766期。1979年對越反擊戰,有力懲戒了侵略者,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爭取到良好的外部環境。如今談起這場戰爭,一些朋友往往會從兩國的國力進行對比,來論證戰爭勝利的必然性,認為我軍取勝難度不大。但當時的領導人和軍事家們,需要衡量的戰爭因素可遠不止基本軍力。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766期。1979年對越反擊戰,有力懲戒了侵略者,為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爭取到良好的外部環境。如今談起這場戰爭,一些朋友往往會從兩國的國力進行對比,來論證戰爭勝利的必然性,認為我軍取勝難度不大。但當時的領導人和軍事家們,需要衡量的戰爭因素可遠不止基本軍力。

在反擊戰前,軍隊高層有兩位重量級人物對出兵持有不同意見:粟裕和葉劍英。身為開國第一大將,粟裕的大兵團指揮能力是同級別將領中最突出的,解放戰爭中戰績尤其顯赫,但他沒有指揮對越作戰。不光如此,戰前粟裕從軍事角度出發,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軍已經多年不打大仗,越南國家雖小卻一直身處戰爭中,兵員素質不弱;我們在越軍面前未必能速勝,傷亡甚至可能會很大。不贊成對越用兵,請中央慎重決策。

而葉帥雖然年過八十,但1979年時地位仍很高,當年還健在的開國元帥中,葉帥在軍政兩界是最活躍的。戰爭年代葉帥擔任最多的軍隊職務就是「參謀長」,雅號「葉參座」,他的戰略分析能力是很強的。1979年,葉劍英和粟裕持有相似的觀點。尤其蘇聯已經與越南結盟,如果解放軍對越南動武,理論上蘇聯不會坐視不理。那些年越南方面頻頻騷擾我國,背後的慫恿者就是蘇聯。戰端一開,我軍如何應對敵人在南北兩個方向上的包夾呢?

鄧公曾擔任第二野戰軍政委,長期與劉伯承元帥一起指揮大軍,自然是懂軍事的。兩位元勛人物的表態,令鄧公陷入了沉思。葉、粟二人雖沒有強烈反對出兵,但對於戰爭前景的顧慮是有道理的,這也是鄧公擔心的地方。正在他反覆權衡之際,另一位重要領導人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使得鄧公最終下定出兵決心。此人就是陳雲副主席。

陳雲指出:蘇聯常年屯重兵於歐洲方向,若我軍在南方速戰速決,蘇聯軍隊來不及開過來。僅大規模動員就需要1個月左右,那時候我們的戰略目的已經達成了,何懼之有呢?這句話提醒了鄧公,結合實際需要,我國完全可以打一場懲戒性的戰爭,時間跨度不需要很長,達成目的即可。我們並不是要占領越南首都,而是要懲戒敵人,爭取和平的發展環境。況且我們也有客觀優勢:越軍大批主力當時在柬埔寨,本國防禦相對空虛。

陳雲副主席的這番分析是非常合理的,也非常及時。他最擅長抓經濟工作,但也曾在解放戰爭期間擔任過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有自己獨特的軍事見解。聽取了陳雲同志的意見後,鄧公最終決定,發起對越南侵略者的懲戒性戰爭。打「速度戰」,就不會陷入僵持局面,也就不怕蘇聯可能的軍事干預。事實也果真如陳雲所料,解放軍呈雷霆之勢迅速推進,重擊敵人的同時,摧毀了越南北部的大量基礎設施,順利實現我軍的預定目標。至於越南的靠山蘇聯,自始至終都在「打嘴炮」,沒有出動一兵一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