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 三聯生活周刊為9-16歲孩子精心打造,每個孩子人手一本!

閱讀第一 發佈 2024-02-26T15:32:46.855928+00:00

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出版圖書超過45萬種,超越美國一倍多,成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但在這45萬種圖書中,絕大部分都是垃圾書,數量超過85%。

你知道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種類有多少嗎?答案是45萬!

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出版圖書超過45萬種,超越美國一倍多,成為世界第一出版大國,在這45萬種圖書中,絕大部分都是垃圾書,數量超過85%。

用學者劉蘇里的話來講,「我們不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國,還是『垃圾書』的出版大國。」

但讓人揪心的是,一方面,這85%的垃圾書出現在網絡上,實體店中,甚至還有學校的圖書館裡,我們的孩子閱讀到這些垃圾書浪費時間不說,還會傷害到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品位。

另外一方面,現在的書籍雖然琳琅滿目,但是孩子們卻依舊普遍缺乏精神食糧。

帶著這樣的關切,2020年《三聯生活周刊》創立國內第一本9-16歲人文思維啟蒙的青少年雜誌《少年新知》(以下簡稱少年)

它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劃時代性」的意義。三聯自1926年創刊以來,影響了幾代讀者,改變了眾多人的命運,而《少年新知》帶著「成為中國青少年精神食糧」的願景和使命,希望滋養這一代孩子們的精神內心。

創刊故事

《少年》的創刊初衷,來自於雜誌執行主編陳賽的一次談話。

她認識一位少年,那位少年剛剛考上美國一所大學的哲學專業,談吐間對哲學相關知識信手拈來。

但少年談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少年說他整個初中過得非常痛苦。學校用分數直接赤裸裸地告訴你,你的智商是多少,你的個人價值是多少。這樣達爾文式的評價標準讓少年懷疑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陳賽被這個故事深深觸動了,那位少年的經歷何止是他自己個人的經歷?在世界的角落,很多位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困惑和迷茫,但這種困惑和迷茫卻缺少疏通的渠道。

「我在想,孩子們對生活的苦悶、痛苦和挫折,有沒有更積極的方式去應對?」

在這樣的追問與關切中,《少年》應運而生。《少年》希望給少年們提供優質且豐富的內容,著眼於思維方式的「啟蒙」:如何了解你自己?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

《少年》第一期的封面插畫是一個背著書包的少年,他獨自面對茫茫大海,世界靜默無語,人生的風浪蓄勢待發,即將捲起千層浪。

這樣的意向正是《少年》的創刊願景:少年們即將踏入成年人的社會,面對未來人生洶湧而來的巨浪,因為有了閱讀的陪伴,少年不再感到生活的無意義或者手足無措,他將「乘風破浪」,他將看到一個更遼闊的世界。

主題豐富

每一篇一個新知

資深編輯朱自奮說,真正的好書「離不開內容的專業性、思想性、獨特性,文字的清晰優美,以及裝幀排版等設計上的用心。」

這句話用在雜誌上也很貼切,而三聯出品是質量的保證,不止是內容的專業性和思想性,《少年》所提供的內容豐富,先看看雜誌目錄。

從探討「什麼是思考」這樣哲思性的命題,到「天體物理學家做什麼的」;

從揭秘「關於人腦的10個未解之謎」,到告訴孩子們如何懂得人際交往中的善意與尊重的主題專欄...

《少年》囊括了物理學、天文學、腦科學、心理學、人際交往學方面面面的知識。

所以它不是啟迪智慧那麼簡單,它還幫助解決青少年迷茫,如何應對人生苦悶,如何與同齡人交往,從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和方向。

因為考慮到現在孩子們學業壓力繁重,鮮少有充沛的時間去啃「大部頭」。作為雜誌,《少年》是隨手的讀物,不會給孩子造成閱讀壓力。空閒的時候,利用碎片化時間翻閱一下,花幾分鐘,每讀完一篇即可收穫一個新知。

事實上,訂閱雜誌也為家長節省了選書的時間成本,畢竟雜誌的內容都是經過資深的編輯們根據孩子們的閱讀需求和視角精挑細選才發行的。

此外,我們不能保證孩子的興趣在哪個方面,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非得要看某類專著,而《少年》因為內容的廣泛性,孩子們完全可以從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專題進行閱讀,彌補相關知識儲備的空缺。

思維啟蒙

三聯表示,當下很多人群對教育的態度大都「重理輕文」,但事實上,教育中遠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能力。

「學會推理和審視,學會辨析事實和觀點之間的區別,學會判斷一個論點背後的證據是否可靠,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是比考多少分,刷多少題重要百倍萬倍的。」

這些學校教育所欠缺或者薄弱的知識與課堂,《少年》正好做到了彌補。

這裡舉一個例子。

比如,在孩子們的認知範圍里,都想擁有智慧,成為「天才」。但《少年》提供了完全不一樣的思路。在新知板塊里,有一篇《如果不幸生為「天才」》的文章,對孩子們都羨慕的「天才」做了截然不同的解讀。

沒錯,「天才」也可以是不幸的!文章以愛迪生舉例,向孩子們闡釋,「天才」不意味著對環境提要求的特權,而意味著更艱苦的命運。

「命運在天賦上的饋贈,就像在人身體裡埋下了一些稀有的礦脈,那你就得承擔起一個礦工的命運,默默地努力挖掘,忍受過程中的孤獨和挫敗。如果缺乏與天賦相匹配的意志力和挖掘技術,反而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類似上文這樣打破孩子們思維定勢的專欄文章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為什麼做夢」;「為什麼音樂會觸發情感」;「人類可以進行時間旅行嗎?」

在疫情期間,《少年》還第一時間探討新冠疫苗問題,當孩子們在大人那裡找不到答案和真相時,雜誌的內容可以讓孩子們的困惑得到解決。

《少年》的作者們擁有多元背景:藝術、文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等,用博學的知識和平等的價值觀,讓少年們看到他們未曾看到過的世界。

專欄作者郁蓉,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碩士,英國兒童文學大家昆丁·布萊克爵士的門生。她的圖畫書,暢銷英、美、意、法、日、瑞典等多個國家。

*頭像插畫由天然·qu/宋麒設計師設計。

還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祗研、劍橋物理學博士苗千、遊戲研究學者葉壯、哲學博士王歌、兒童小說作家程瑋……

*頭像插畫由天然·qu/宋麒設計師設計。

講真,如果孩子們從小是讀著《少年》這樣高質量、高品位的雜誌長大的,其知識儲備與歸納整理與他們的同齡人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更是把那些刷著短視頻,看著肥皂劇長大的孩子遠遠甩在了身後。

尼爾·蓋曼曾說,「那些你在恰好年紀讀的故事,永遠不會離開你。你可能會忘記誰寫了它們,或者故事叫什麼名字。有時候你甚至忘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如果一個故事觸動你,它會永遠與你同在,縈繞在你的腦海中那些極少探訪的角落。」

一份好的閱讀,帶給兒童和青少年的,或許是解開人生角落裡一個小小困惑,也或許是引導他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