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綿山,寒食節、清明節的發源地

故居行 發佈 2024-02-26T17:50:03.788604+00:00

我在介休東門廣場1969年12月16日晚上,我們新兵乘坐悶罐剛離開豐南胥各莊火車站不久,接兵班長尹立林就拿著地圖冊來找我,「你找找介休在哪兒?」介休,我還是聽東院大叔講過,「介子推守志焚綿上」,但印象不深,不知道在哪兒。


1969年12月16日晚上,我們新兵乘坐悶罐剛離開豐南胥各莊火車站不久,接兵班長尹立林就拿著地圖冊來找我,「你找找介休在哪兒?」

介休,我還是聽東院大叔講過,「介子推守志焚綿上」,但印象不深,不知道在哪兒。不過,既然他翻開的那頁是山西,坐火車就順著同蒲線找去,一會兒我就找到了介休,拿著地圖冊還給他,並指給了他。當時,我還想「不是說北京炮兵嗎?找介休幹什麼?」


天一亮,到保定兵站吃飯,我的心就涼了,「看來不是北京」。下午傍晚,悶罐駛進榆次火車站,新兵都下了悶罐,準備到兵站吃飯,沒想到帶出去不遠又帶了回來,說是快要到了,榆次兵站沒有準備飯,我想「這回真是要到介休了」。

再上悶罐不久,接兵班長尹立林就宣布了,「我們是一支新組建的炮兵部隊,地點就在介休,我們也是剛上火車之前宣布的。大家整理好背包,準備下車。」看來真是新地方,要不然一開車,他就找介休,看來他也不知道介休在哪兒?

下了悶罐,到了介休火車站,我終於看見了「介休」二字。從此,與介休結下了深厚的情緣,這也是我接觸介休的開始。

我們一營第一次拉練是到介休興地,綿山腳下。這裡離迴鑾寺很近,離靈石縣旌介、靜升也不遠。因為部隊每到一地都要進行社情調查,我隨著教導員跑了好幾個村子,了解了好多當地的世情、民俗、典故,知道了即便是靈石縣旌介、靜升,也古為介休縣地,對介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介休,是以春秋時介子推隱居縣南綿山,晉文公「火燒綿山」,介子推「守志不出」,母子相抱燒死在大柳樹下而得名。

據傳,介子推者,姓王名光,隱於介山,以地名為氏,後簡為姓介,名介子推,後人尊為介子。

介子推原是春秋時期晉獻公朝廷中的一個大夫,為人正直、忠厚、仁義,處處以國事為重。晉獻公晚年,晉國發生了內亂,父殺子,弟殺兄,爭奪王位。介子推極為不滿,護著公子重耳出逃,周遊列國,一直流浪了19年。在重耳亡命途中最飢餓的時候,介子推曾「割股奉君」解燃眉之急。等到重耳復國,成就霸業,即位晉文公時,介子推又「不言祿」,功成身退,回到家中,即現在的靈石縣旌介,甘守清貧,奉侍老母。後來重耳論功行賞,竟然把介子推給忘掉了。介子推的鄰居解張心中不平,將「償有遺下功勞未取,許其自言」的詔令告訴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沒有去言明,反而背著母親悄悄離開住地,奔往綿山。

解張更是不平,竟然寫了一張「小字報」——《龍蛇歌》,懸於朝門,「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返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橋(指枯木)於中野」,替介子推鳴冤叫屈。


重耳看後大驚,立即派人去請介子推,當得知已上綿山時,便親自去尋。綿山蜿蜒數百里,樹木成林,百草叢生,一連幾天也沒找到。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介子推非常孝順母親,如果放火燒山,他肯定會背著母親出來」。哪知,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二人心堅如石,守志不出,竟然相抱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

重耳見其骸骨,不由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竟然發現介子推脊梁骨堵住柳樹的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是一片衣襟,上有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內,為表彰介子推清廉謙退的品格,令人將其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在綿山立祠祭祀,改綿山為介山,以示自己的過失。

從此,留下幾個典故、傳說。其一是「足下」。南北朝宋代劉敬叔《異苑》卷十專有記載,重耳令人伐下介子推死後燒焦的那棵枯柳樹,回朝製作了一雙木鞋,穿在腳上,每當懷念介子推的功勞時,就彎腰看自己的雙腳,悲中叫道:「足下、足下!」從此,「足下」就成了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的相互尊敬的稱呼,這就是「足下」的來歷。

其二,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人在綿山立縣,叫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這又是介休的來歷。

其三,晉文公痛悔不已,在其故里,對介子推進行旌表,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開「環綿上為之田」。這又是「旌介里」的來歷,意為「旌表介子推在其故里」。「旌介里」一直延用了二千多年,到清末民初,村民為了使用方便,才逐漸去了「里」字,簡稱為「旌介」。

其四,當地人民思慕介子推,不忍生火,遂有至其亡月不敢煙炊而寒食的禮儀。相傳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民皆冷食,連續三日不舉火,只吃事先做好的麵食。如介母屬兔,子推屬蛇,各家必備「蛇盤兔」蒸糕,以祭介子推母子蹈火焚身之壯舉。唐代盧象《詠寒食》:「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這又是寒食節的來歷。

其五,第二年寒食節的第二天,晉文公又來到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祭祀,竟然驚奇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復活了,長出青青的柳條。他感慨萬分,不由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話,以及衣襟上的血詩,「我不要求你如何封賞,只願你做一個清明的國君!」為此,晉文公老淚橫流,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定這一天為「清明節」。到了這一天,家家門上都要插柳條,以招介子推的魂靈,或到原野上燒紙錢。這又是清明節的來歷。

歷史上,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久而久之,到了唐朝,便合成了一個節日。特別是到了清初,曆法改革,就把寒食節定在了清明節的前一天,與清明節結合起來。


後來,我們一營在靈石縣張家莊一帶施工,我每月至少回介休團部一次,到軍務股報軍事實力,有其他事時回來的更多。有時坐順便車,有時就專門派212吉普車,這樣,我就經常從張家莊出發,經靈石縣城,奔旌介,過秦樹、西靳屯,超近回介休縣城團部。

我這個人還愛勞逸結合,一旦有時間就愛訪古、採風、看名勝古蹟。這一路經過的地方,也多屬於雀鼠谷。當年唐王李世民雀鼠谷大戰,也多在這些地方。這樣來回跑著,藉機圍繞綿山,看這兒看那兒,也了解了好多當地的故事。曾寫詩道:「綿山汾水兩相間,秦樹宋槐鏖訓歡。文巷郭村常過往,回眸旌介是兵緣。」這裡就包含著「三賢『故里』」。

但畢竟是政工幹部,沒有軍事幹部的優越性,我們團里好多軍事幹部借軍事訓練的機會登上過綿山,到過「抱腹岩」。我真正攀登綿山,還是在轉業以後。


這也是我多年的情結,在介休當兵待了十年多,竟然沒有上過綿山,沒有拜謁過介子推之墓,多少有些遺憾! 這樣,借到靈石靜升王家大院參觀之機,我特意爬上綿山介公嶺,拜謁介子推墓。當時寫詩道:「介公避祿匿綿山,仍是難逃覓火關。一縷輕煙魂魄去,寒食千載祭忠賢。」也算是緣了自己多年的夢。當然,張壁村也去過,現在的古堡更是風采依舊,開放的地道就通到綿山腳下。


到了2008年,國務院將清明節定為新增傳統假日後,中宣部、文明辦、文化部、文聯便與山西省委政府在綿山聯合主辦了「首屆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綿山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綿山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

九口2023、4、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