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張麗俊說管理 發佈 2024-02-26T18:13:48.231671+00:00

這兩天,TikTok CEO 周受資出席美國聽證會被網友刷屏了。面對著議員們無端的質疑和頻繁的、不禮貌的打斷,80後的周受資以自己的冷靜、儒雅和彬彬有禮,贏得了一大波的好評。我很欣賞這樣的年輕人,更欣賞字節跳動成功背後人才觀。識人用人,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卻難如登天。

這兩天,TikTok CEO 周受資出席美國聽證會被網友刷屏了。


面對著議員們無端的質疑和頻繁的、不禮貌的打斷,80後的周受資以自己的冷靜、儒雅和彬彬有禮,贏得了一大波的好評。


我很欣賞這樣的年輕人,更欣賞字節跳動成功背後人才觀。識人用人,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卻難如登天。


在做諮詢管理的這幾年中,經常會有管理者和我聊有關選人、用人的問題。我發現,很多管理者在用人時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奉行「拿來主義」。


什麼意思?


他把人當成工具,合適就拿來用,不合適就換掉,不斷地換人,換了一茬又一茬,整個團隊的淘汰率高得驚人。


不斷換人,或許能收一時之成效,但從長遠來看,這麼做肯定是不利於公司發展的。


為什麼?


第一個,企業頻繁換人,空降兵無法落地,人才得不到培養,成長不起來,那公司能好嗎?


第二個,人員變動太快,團隊缺乏互信的基礎,也沒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所有人都在擔心自己被換掉,又如何去打勝仗呢?


所以,用人,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那,如何用人呢?


4個建議,分享給你。


人才進水口,要細


如果將企業比作一個水池,員工就比作這池中的水,活水不斷注入,池水才不會發臭。


招聘和解僱,能讓人才流動起來。但這個過程中,人才的進水口和出水口都要細,要嚴進嚴出。


之前我也說過無數次,選拔比培養更重要,甚至重要100倍。


選錯人所造成的損失,除了可精確估算的直接成本外,間接成本更加驚人。


布拉德福德·D.斯馬特在《頂級評級法速查手冊》中寫道:「錯誤招聘會花費300小時的額外工作。大多數公司用25%的精力招聘,卻用75%的精力來應對當初錯誤招聘的失誤。」


所以對於管理者來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招人。人對了,事就成了。


那,如何招到對的人?


第一件事,你要重視招聘,不要翹著二郎腿去選人。很多老闆和管理者通常是嘴上說自己很看重人才,在行為上卻不重視。


他們不參與招聘,在選人上當甩手掌柜,坐在辦公室里,翹著二郎腿,處理各種事情。如果有招聘需求了,就告訴HR:我需要招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去幫我招人。


其實,找人是天底下最難的事。作為管理者,你不能在選人上置身事外,一定要親自下場,親自招人。


第二件事,你要有人才畫像,清楚要招什麼樣的人。


企業發展階段不同,初創期、發展期、成熟期、鼎盛期需要的人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你要根據勝任力建模,然後有相應的人才畫像。


人才畫像分為兩個部分,冰山上和冰山下。


冰山上面的特質,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比如說候選人是什麼大學畢業的,在哪些公司工作過,做過哪些項目,看他的簡歷就可以大致得出結論。


冰山下面是一個人的特質,無法從簡歷上看到。比如說候選人的驅動力、價值觀、學習能力,包括團隊的配合能力等等,這些東西在冰山下,也就是軟性要素。


第一個是這個崗位所需要的職業素養,比如說這個人是金融風控師,那麼這個人的基礎素養就應該有謹慎、誠信的一面。


第二個部分是我們的文化,這也是冰山下的東西。有時候一個人非常優秀但是你留不住,就是因為這個人的文化跟你的公司的文化不匹配。


第三個部分叫硬性部分,什麼叫硬性部分呢?就是這個人的工作能力跟我們現在這個崗位的匹配度。


只有你清楚自己要招什麼人,你才能招到合適的人。


不要蒙著眼睛去用人


選對了人,然後呢?然後,你要用對人,用人成事。


你不能「蒙著眼睛」用人,把人才放在錯位的位置上,大材小用,人才錯用,導致人與事的不匹配,這其實是人才最大的浪費。


用對人,其實就是要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在用人時,你是因崗設人還是因人設崗?是有次序的。但有時候針對個人時,規矩是死的,要因人設崗,要看到他的潛力和能力。


而且用人的時候,要對他們負責任。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說過,要做到分權不分責。


讓人家做事,你要把權力分給他,資源分給他,但做錯事了,不能把責任全部甩給他。你也要負一部分責任。他承擔做事的責任,你承擔管理的責任。


如果你跟下屬搶功勞、有問題就將黑鍋甩給下屬,一次、兩次後,就沒人服你了。


另外在用人時,我們也要學會抓大放小,你抓住最重要的事情,把一些可交出去的事,交給下面的人,這樣下屬才會成長。


很多管理者只是坐在了管理崗位上, 還沒有具備管理者的思維,總覺得下屬干不好,所以什麼事都自己干。


如果你什麼事情都要親自插手,看似勤奮,其實是太用力了,而沒有用心。


長期下來,你下面的人可能就成只知道執行的人,什麼事情都得找你,最後團隊也成長不起來,目標越來越高,最後團隊拿不到結果,就成了打敗仗的團隊。


把重要時間花在前10%的人身上


你想要讓員工發揮長期的價值,或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就一定要做好人才培養。


不僅是培養好現在的員工,還要為公司明天和後天的發展,搭建起人才梯隊。


培養人,儘量不要指定一個人進行培養,要對多數人進行共性化輔導,這樣成材率更高。


手把手輔導員工成功率只有5%,但共性化輔導的成功率有80%。


因為,你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只帶一個人,這個徒弟有可能資質不夠,有可能心力不夠強,很容易就折掉了。


當你輔導一群人的時候,就算有一些人不夠聰明,有一些人心力不夠強,離開了。你會發現,到最後還是能剩下幾個優秀的人才,所以成功率會更高一些。


除了共性化輔導,還需要花時間在個別人身上,做個性化的輔導。


什麼樣的人值得你花時間呢?最值得你花時間的,是那些「不需要你」的人。


這類人能力強,非常自驅,是埋頭苦幹的貢獻者。他們不用你操心,自己就能把事情干好,他們往往也是公司的儲備幹部,只要你能夠多花些時間在他們身上,他們往往能夠創造10倍、100倍的價值。


所以,你要花時間重點培養10%的頭部人才,讓他們從100分做到10000分。再用這10%的頭部人才,去撬動團隊剩餘的人才,進而引領組織的成功。


如何培養?大膽使用,就是最好的培養,你要給予他更高的目標,授予他更大的權利,同時教給他做人、做事的標準,讓他創造更大的價值。


用績效評估人,激發活力


當然了,你還要通過績效去評估人,獎勵優秀的人,淘汰落後的人,保持團隊的活力。


現在大多數公司通過「271」進行末位淘汰,把員工分為20%的優秀員工,70%的中等員工,和10%的末位員工。末位員工必須不斷改進自己,提升自己,否則就將面臨轉崗,或者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271法則,也被稱為「組織活力曲線」,是締造組織活力的重要法寶。


但是從管理者角度來說,你願意淘汰多少,是管理理念的問題。


你要明白,淘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想要的是幫助團隊每個人提升自己。


我自己深有感觸,我在產品團隊時,這些中後台的同學和業務團隊風格不同。所以合伙人就會告訴我說,你不要拿管理銷售團隊的方法用在產品團隊上。因為每個人都非常努力、優秀。


我也心軟過,不願意裁掉一個人,但代價就是,半年後,整個團隊變得平庸了。


在蹲馬步管理工坊中,我講過,管理者要有菩薩心腸,但也要有霹靂手段。當我們說一百遍沒有用的時候,不如開除一個人。


要開除什麼樣的人呢?通常來說,有兩類人:


第一類,是價值觀差的人。


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甚至會觸碰高壓線。這樣的人可能業績非常好,但危害也是最大的,因為他可能是很多人的榜樣。


第二類,是持續拿不到結果的人。


公司請人來工作,是解決問題的。如果一直拿不到結果,就不是人力資源,變成了人力成本。


但我要提醒一點,用績效評估人,不是打分就結束了。我見過太多的公司,一到了季度結尾打分的時候,就是讓員工給自己打個分,然後領導再打個分,最後分一下錢就結束了,這樣做沒有發揮出評估人的價值。


績效評估的終極目的,是通過績效管理的一整套流程,去輔導和培養員工,幫助員工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


最後,總結一下:用人,絕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有一套體系的。在選人上,人才入水口要細,慎重挑選對的人;在用人上,不要蒙著眼睛用人,要讓合適的人坐在合適的位置上;在培養人上,要把重要的時間花在重要的人身上;最後,你也要用績效評估人,獎勵優秀的人,淘汰落後的人,激發團隊活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