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女孩抹酒精降溫入ICU,為什麼現在不建議這樣退燒?

金選醫課 發佈 2024-02-27T08:04:39.491259+00:00

近日,廣東深圳4歲女童曉月因反覆高燒,她的父母多次用75%酒精噴濕棉片,給她擦臉擦額頭,只要燒起來就擦。

近日,廣東深圳4歲女童曉月(化名)因反覆高燒,她的父母多次用75%酒精噴濕棉片,給她擦臉擦額頭,只要燒起來就擦。從他們自己身經驗來說,從小到大老人都是這樣給他們弄的。


可是,擦完差不多有一天時間後,曉月出現嘔吐,精神狀態不好,沒有力氣,就去了醫院。經診斷,孩子是急性酒精中毒,還出現了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送入重症監護室(ICU)。

經搶救,曉月脫離了危險,一周後被轉入神經內科繼續康復治療,仍遺留語速慢的後遺症。


小兒發熱不提倡用酒精降溫

人們通常認為,用酒精擦身可以迅速退熱,以往很多人也這麼做,事實上事與願違。因為,新研究表明,當孩子發熱時,皮膚的血管擴張,體溫與冷水的溫差較大,高濃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會引起皮膚血管強烈收縮,不但不利於散熱,還可能導致畏寒、渾身發抖等不適症狀,甚至可能加重小兒的缺氧。


未揮發的酒精還可以通過孩子的皮膚進入體內,導致小兒皮膚脫水或酒精中毒等,從而加重病情。而小兒由於肝臟代謝能力弱,急性酒精中毒後很快昏迷,不會像醉酒那樣有興奮期。這是由於酒精對中樞阿片受體作用,釋放β-內啡呔增加,出現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抑制。如果血中酒精濃度在300克/升以上,常導致昏迷,10小時以上者預後差,甚至死亡。除了昏迷、血壓下降、休克、呼吸抑制外,還極易出現低血糖,且意識恢復後可再次出現低血糖。

所以,目前醫學界已經不推薦使用酒精給小兒降溫,尤其是皮膚薄嫩、毛細血管豐富的新生兒,以及有出血傾向和皮炎、皮疹者,而更提倡使用溫水浴,擦拭大血管分布的頸部、腋窩、肘部、腹股溝、膕窩等處。


小兒發熱的其他錯誤做法

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當小兒發熱時,有的家長怕小孩再受風,於是將小兒包裹嚴實,殊不知,這樣做不僅影響散熱降溫,還有可能誘發小兒高熱驚厥。正確的做法是,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脫去過多的衣服或鬆開衣服,以利於散熱。


不敢使用風扇或空調。許多家長怕小孩再受涼,因此,不管天氣多熱,氣溫多高,都不使用電風扇或空調,其實,這是不符合科學道理的,通常,人體的散熱是通過對流、蒸發、傳導等方式進行的,當環境溫度較高時,是不利於發熱小孩通過體表散熱的。正確的做法是適當降低環境溫度,將室溫控制在26℃左右,濕度控制在55%~65%較為適宜,適時開窗通風,加強空氣流通,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將患兒置於風口,如有出汗,要及時用溫水洗浴後更換衣服。


胡亂使用退熱藥。有些家長看到小兒發熱,恨不得用退熱藥立即將體溫降下來,因此濫用退熱藥,殊不知,降溫過快可能引起小兒大汗淋漓、出現虛脫等不良反應,造成小兒不必要的傷害。其實,當小兒體溫在38.5℃以下時,一般不必使用退熱藥,此時可用物理降溫,洗溫水澡,少穿衣服,降低環境溫度,多喝水等,同時仔細觀察病情,每4小時測量體溫1次,使用物理降溫後半小時複測體溫。注意患兒的呼吸、面色及精神狀態,如出現異常,應立即送醫院診治。

盲目餵服消炎藥。小兒發熱多見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大多數由病毒引起。有些家長一見小兒發熱,就盲目給小兒餵消炎藥物。殊不知,濫用消炎藥物,不但可增加病原菌對藥物的耐藥性,不利小兒疾病康復,還可能導致小兒肝腎功能的損害。正確的做法是:小兒發熱時,最好是上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根據病情對症下藥,才能起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兒童降溫的安全方法

冰手套降溫。將200毫升清水與100克碎冰相混勻製作而成4℃冰水並灌入一次性醫用橡膠手套約2/3滿位置,排淨空氣後紮緊進口,毛巾包裹後放置在患兒的額頭、頸部、腋窩、腹股溝以及膕窩等位置,肛溫≤38℃後即可撤去。


冰鹽水紙尿褲。利用一次性紙尿褲,裝入10%鹽水(用食鹽10克加清水至100毫升),放在冰箱冷藏3小時左右,放置在患兒的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全身大血管處降溫。


溫水浴。將小兒放入浴盆之中以正常溫度洗浴,當感覺水溫明顯降低之後重新向浴盆之中注入熱水,溫度同前,連續洗浴4至5次。適合營養差體質較弱的病兒和對冷過敏者。

熱蛋按摩。首先,煮熟一隻雞蛋,剝殼後溫度控制在50℃以下,叮囑患兒採取臥位或者是坐位姿勢,將按摩蛋沿脊柱縱向、橫向以及縱橫交替向按摩,每個方向按摩100次左右。按摩完畢後喝溫開水補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