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游九江:潯陽樓因「宋江反詩」走紅,探訪中國頭號淡水湖

福大人愛旅行 發佈 2024-02-27T08:19:57.823127+00:00

離開南昌,開奔九江。九江是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舊稱潯陽、柴桑、江州(簡稱潯),自古以來都是「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地,也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大名鼎鼎的潯陽樓就靜靜地立在街頭。


離開南昌,開奔九江。九江是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舊稱潯陽、柴桑、江州(簡稱潯),自古以來都是「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地,也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大名鼎鼎的潯陽樓就靜靜地立在街頭。

這座江南名樓曾因《水滸傳》裡宋江在樓上題寫反詩而走紅,今日卻顯得有些冷清,只有遠處的守江塔與它寂寞相伴。

潯陽樓名字的由來,主要是關聯了此地的舊稱——潯陽。潯陽樓與滕王閣無論外觀還是建在位置都有些相似,但又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先說相似之處,相傳二者都是始建於唐代,且都是三層帶迴廊建築,建築都屬古蹟原地重建,又都臨水而建(滕王閣臨贛江,潯陽樓臨長江);不同之處在於滕王閣是標準的「形象工程」(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所建),而潯陽樓則有實際的商業用途。

只因潯陽(九江)自古以來盛產美食美酒,此地又屬於「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之地,古來一直是商業發達的繁榮城市和南北方交通要衝,潯陽樓自建成伊始就是一座標準的高級酒樓,每日接待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富商、官員,甚至平頭百姓。

只要來者付得起錢,人人都可在此飲食消遣、喝酒聽戲。所以潯陽樓的作用地位與滕王閣也是大相逕庭,反差鮮明。

潯陽樓的一樓展出了水滸108將的塑像,陶瓷塑像個個栩栩如生。你能認出畫面中心的人物塑像就是黑旋風李逵嗎?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好奇當年的宋押司宋江發配江州後,究竟在潯陽樓醉酒後作了一首什麼詩才最終上了水泊梁山落草為寇?這就是水滸傳中的《西江月》詩句:「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這幾句表達了宋江內心深處的失望不得志與不幸,而最後宋江又補充的4句,這就有明顯的反詩意味了——「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正因為有了「宋江反詩」的助力使潯陽樓悄然走紅,如今這裡已經成了九江旅遊的必打卡景點之一。

登上三層,在遊廊上可以俯瞰長江水,大型輪船來往穿梭。

無論是在潯陽樓下的大街小巷,還是潯陽樓上倚窗遠眺長江。你會發現此時的九江,正是桃紅柳綠之時,眼前呈現的絕對是一座春意盎然的南方水岸小城。

其實,此次旅程,我們有一個雄心,想要環繞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約3150平方千米)開車走上一圈,怎奈行程過半,卻還未見其身影一二。所以,接下來,我們將直奔鄱陽湖。

江西地勢南高北低,故而贛江由南向北流,先入鄱陽湖,後匯入長江,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有條白線,全因湖水與江水清澈度不同所致。不過,這些只能停留在概念里,眼前可見的唯有鄱陽湖大橋。

汽車駛下公路,一條碎石小路引著我們來到了鄱陽湖邊。

爬上土坡,眼前的景色頓時令我激動起來,野草染綠了江畔,一望無際的江面上,是一座蔚為壯觀的斜拉大橋——鄱陽湖大橋,遠端的橋身已遁入空茫之中。我急急地,打開車門,撲面而來的是仲春的氣息。

青草的味道,碎銀子似的陽光閃耀著,或黃或紫的野花點綴著小徑,和風拂面,綠野深處,舞動著風箏,在草地上奔馳的座駕就像一個在緩緩移動的白點。

此時,風吹草葉的簌簌聲,橋上汽車疾馳而過的鳴叫聲,遠方遊輪嗚嗚的汽笛聲,水面小舟船夫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明媚的春色讓人心痒痒的。

喜歡自駕游的朋友,歡迎關注福大人,告訴你關於出門玩耍那些事兒!@福大人愛旅行,其實哪兒都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