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獨子孫科:1949年沒有跟蔣介石去台灣,最後結局如何?

小鐵說歷史 發佈 2024-02-27T12:25:36.152456+00:00

然而,這是蔣介石等人的決定,其他人沒有必要跟著去,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留下來,又或者去往國外,沒必要去台灣。

1949年,解放戰爭的形勢相當明朗,蔣介石等人無法繼續待在大陸,他們最終決定逃往台灣(地區)。

然而,這是蔣介石等人的決定,其他人沒有必要跟著去,他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留下來,又或者去往國外,沒必要去台灣。

孫科也面臨這樣的選擇,他是孫中山唯一的兒子,在國民黨內又擁有許多支持者,身份特殊,選擇起來非常困難,也惹人關注。

不過,他最後沒有去台灣,而是去了國外。那他為什麼不去台灣或留在大陸?最後結局如何?

一、為什麼不去台灣?

孫科沒有去台灣,主要還是他與蔣介石有短時間內化解不開的矛盾。

1948年10月左右,形勢開始對國民黨不利——國統區經濟接近崩潰,軍事上在東北接連遭遇挫折。

孫科在此時提出了和談,幾乎與此同時,有人斗膽向蔣介石建議,希望他能「休息」。但遭到了嚴厲拒絕。

11月,東北被解放,國軍在淮海戰役中的第一階段又遭遇了毀滅性挫折,國民黨內對蔣介石越來越不滿。

為了安撫眾人,蔣介石只好讓步,讓孫科在11月26日這天就任行政院長,並且負責和談事宜。

然而,這只不過是蔣介石的花招而已。他暗中掣肘孫科,又在為調動部隊爭取時間。

蔣介石的這個做法,激化了他與孫科的矛盾。

他們兩人在較量,李宗仁暗中坐山觀虎鬥,坐等漁翁之利。

不久,為了逼蔣介石下台,孫科與李宗仁達成同盟。這樣,蔣介石終於在1949年1月21日退下來。

只不過,蔣介石留了一手,就是讓孫科和李宗仁去爭奪「和談之權」。

孫科自然鬥不過李宗仁,在3月8日被迫辭職。一圈下來,他既得罪了蔣介石,也得罪了李宗仁和國民黨內的一些人。

在這樣的形勢下,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一個人躲起來,什麼事都不管,哪一邊都不站。

事實也是如此,辭職後,他去了香港,不再參與國民黨的事務,後來也沒有去台灣。

那他為什麼不留在大陸呢?

原因很簡單,他是「43位國民黨戰犯」名單上的人。

孫科既沒有留下來,也沒有去台灣,他後來怎樣了?

二、結局如何

來到香港一段時間後,孫科先去歐洲,後又去了美國。

漂泊的日子裡,讓孫科想了很多事。他開始對前途產生迷茫,接著又開始厭惡和抗拒政治。

正是這樣的原因,以至於大陸和台灣派人去找他的時候,他哪一邊都不待見,拒絕了回到大陸或台灣的邀請,高官厚祿都不心動。

然而,從政多年,他卻沒有太多積蓄,在外面待久了,日子越來越難過。

他還在香港的時候,許多認識他的人就經常登門造訪。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要點救濟。對此,他沒有拒絕,盡所能地給他們一些錢。

但是時間久了,他就真的沒錢了,只能到歐洲去投奔老友傅秉常。

但是,也不能在老朋友的家裡吃一輩子飯。1952年,他帶著夫人離開歐洲,來到美國投奔大女兒孫穗英。

後來,夫妻倆雖然經常更換居住點,但日子總算是穩定下來了。在這一段時間裡,他們一直靠女兒的救濟維持生活。

只不過,女兒一家的收入也越來越低,這讓他們的生活質量直線下降。最困難的時候,夫妻倆親自整理家務,靠吃番薯充飢。

1965年,孫科越來越思念家鄉和舊友。於是,他決定停止流浪,回去與舊友們團聚。

他沒有像李宗仁一樣回到大陸,而是選擇去了台灣。

對於孫科的這個選擇,蔣介石相當高興,在他回去的那一天,讓蔣經國等人去迎接。

有人就問:難道孫科不怕蔣介石嗎?為什麼不回到大陸?

孫科此時已經是75歲的老人,就他這個年齡,肯定沒有了政治野心,也不會對蔣介石造成威脅,所以蔣介石是歡迎他的。

更重要的是,他去台灣,不僅對蔣介石不利,反而有更多的意義:一來,他是孫中山的獨子,能起到穩定國民黨的作用;二來,他選擇去台灣,這讓蔣介石感覺自己勝利了。

回過頭來看,孫科之所以去台灣,其實就是想和一些老朋友團聚而已。畢竟在那裡,他認識的人多。

結語

漂泊的日子裡,或許是消磨了孫科的稜角,或許是他想通了一些事。他在1965年回到台灣時,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在此之前,他經常明里或暗裡針對蔣介石,但回到台灣後,他在公開場合里都表示支持蔣介石,沒有了批判。

有的人說,他這不是變聰明了,而是不再有那顆批判的心,畢竟這麼做沒有意義,也沒有好處。這種說法也沒有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