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械化的整編第74師,裝備六零小炮250多門,這是啥水平?

熊熊講武 發佈 2024-02-27T23:33:09.089262+00:00

眾所周知,在抗戰後期國軍開始換裝美械裝備,因此也誕生了一系列美械、半美械部隊。第一類的美械部隊是駐印軍,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因素,駐印軍得到的是全套美械裝備,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以及訓練程度,都是各美械部隊中最好的。

眾所周知,在抗戰後期國軍開始換裝美械裝備,因此也誕生了一系列美械、半美械部隊。當然了,所謂的美械部隊在換裝時的情況不同,因此裝備程度也不同。

第一類的美械部隊是駐印軍,由於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因素,駐印軍得到的是全套美械(當然還有部分英械)裝備,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以及訓練程度,都是各美械部隊中最好的。

第二類美械部隊駐雲南的遠征軍,由於要擔負滇西作戰任務,遠征軍分得了當時運抵國內的絕大多數美械裝備。不過由於空運運量較小的緣故,遠征軍的美械化程度遠不及駐印軍,基本是得到美械加強的國械部隊。

但是在滇緬公路打通後,雲南駐軍比較方便補充美械,加之遠征軍各軍又被列為換裝美械的部隊,因此此後得到了相對充分地換裝。

第三類美械部隊是國內戰場上的中央軍嫡系部隊,比如第18軍、第74軍等部,自1944年起即部分換裝美械,不過由於武器數量不多,因此換裝度不高。這些部隊也是在滇緬路打通之後,被列為優先換裝美械單位後,才得到相對充分的裝備。

除了上述幾類外,在美械運抵補充的過程中,由於絕大部分美械都裝備給了中央軍嫡系,為了安撫雜牌軍,也劃撥出了一部分美械給桂軍、川軍、西北軍的一些部隊,所以這些部隊中也有一部分美械,當然數量就不太多了。

當時所謂的美械裝備,涵蓋內容比較豐富,既有步槍、輕重機槍、衝鋒鎗、戰防槍;也有火箭筒、60小炮、81毫米迫擊炮、75毫米山炮、105毫米榴彈炮、火焰噴射器等。

只有正經的美械單位,才能得到比較全面的分配,如果是安撫雜牌軍的話,可能就只給些衝鋒鎗和60炮了事了。

在這其中,能夠裝備到步兵連排一級的60炮是相當好用的裝備,也是各部爭取的主要美械裝備之一。

以比較著名的第74軍來說,該軍在1944年就被列入了優先換裝美械的單位。在1944年8月時,即分得了108門美制60炮。

由於當時第58師正在作戰中,因此這批60炮主要是分給了第51師和第57師。而且要知道的是,在分發美械時第74軍是最優先的,同戰區的其他各軍還未分得美械的60炮。尤其是第18軍也未領到,還被老蔣親自過問了。

當然,過不過問其實主導權也不在老蔣手中,因為美械能運到多少得看美國人的臉色。而且當時運抵國內的美械,主要還是裝備給雲南的遠征軍了,畢竟當時正是滇西作戰的高峰時期。

一直到1944年底時統計各部領到的美械裝備,第74軍算是國內部隊中所得不少的,但是絕對數也還不多,計有:戰防槍54挺、衝鋒鎗120支、火箭筒30具、輕機槍60挺,外加美式山炮12門。在60小炮方面,因為之前已經發了100多門,所以沒有額外發給。

一直到了1945年初,由於第74軍被確定為是三十四年甲種軍之一,明確要全軍換裝美械。而且當時滇緬公路已經打通,大批美械開始運抵,因此第74軍換裝美械的速度才有所提升。

至1945年4月時統計,該軍第51師美械換裝率已達60%,第57師也已換裝60%,第58師未顯示具體數據,但也已有美械發放。

此時湘西會戰開始,第74軍未及換裝完畢便開赴戰場。雖然說此時的美械還沒有換裝完畢,但是部分換裝美械的單位也足以發揮武器威力,其中各部裝備的60炮尤其得力。

如第58師第173團在武岡茶山坳與日軍作戰時,便集中了全團的60炮轟擊,再加上其他優勢火力的不間斷突擊,給日軍造成了極大損失。

另外第57師第171團在江口作戰時,也以裝備的60炮對日軍集中轟擊,取得了很大的戰果。

湘西會戰結束後,第74軍繼續換裝美械,全軍所裝備的60炮增加到了162門。

一個軍裝備162門60炮,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然而這個數字卻很有意思,因為在新的美械軍編制下,162門60炮僅僅是一個步兵師的裝備量。

因為當時的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是對照駐印軍的編制編成的,所以在60炮的配備上進行了高配,以至於一個步兵連就編制了6門60炮。

以往不少網友覺得這個編制不可能存在,區區一個連怎麼可能配6門迫擊炮呢?當時的美軍步兵連也沒這麼多啊!

然而,在當時的駐印軍中,還真就是如此編配的,而且在國內換裝美械的單位中,也真實存在每個步兵連配6門60炮的編制表。

當時規定每個步兵連轄3個步兵排,每個步兵排以3個步兵班及2門60炮編成。當然2門60炮其實是一個炮班的編制,具體有班長1人、炮手4人、彈藥手6人組成,除配2門炮外,還裝備有步槍9支。

應當說這個編制其實是駐印軍在特殊環境下的產物,畢竟當時駐印軍分得美械實在是太方便了,而且後勤也由美英方面負責,無論是運輸還是彈藥補給都有保證。之所以給步兵連配這麼多60炮主要是考慮當時緬北叢林作戰,步兵單位較為分散,而且步兵輕便武器更為重要,以全面壓制日軍所考慮的。

但是到了國內的話,由於後勤是國軍自己負責,加上作戰地域已經較緬北大有不同,因此實際上真沒必要參照駐印軍的編制去落實每個步兵連配6門60炮。

當然國軍在具體落實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在60炮隨後的發放中,就沒有按照每個師162門、每個軍486門的編制表來。

具體就第74軍的發放情況來說,到抗戰勝利時該軍實際補充的60炮數是242門,基本是原編制數的一半。

如果是原編制一半的話,那麼平均每個步兵連就是配3門60炮,實戰中每門炮支援一個步兵排。實際上對於步兵連來說,配3門60炮的火力支援已經足夠,關鍵是炮彈能不能供應得上了。

而第74軍比較有意思的情況是,該軍在美械編裝按照實際武器調整時,又被改為了整編師。

在整編師的編制下,原有的3師9團改為了3旅6團,步兵團的編制整整少了3個。雖然說整編第74師屬於超編的特殊部隊,實際兵力數量沒有下降太多,但是畢竟步兵團的編制是找不回來的。因此,在原有60炮的數量下,實際每個連分得的炮數會更多。

當然,具體到整編第74師時期的話,該部的60炮數還略有增加到了251門。如果嚴格按照步兵連裝備的話,當時該師一共有54個步兵連,平均每個連可實際裝備四五門60炮。

不過考慮到實戰情況的話,不會這麼列編,由於作戰中會有損耗因此多餘的60炮實際是作為庫存,以備隨時補充。該師在實戰中60炮的編制,基本就是每個連裝備3門,此外特務營等單位也會酌情配備。

這樣的裝備情況在當時國軍的其他精銳部隊中基本也是如此,只有新1軍和新6軍例外,當然這兩個軍在不斷戰損之後,其實也保證不了每個步兵連配6門60炮的狀態。

所以說整編第74師當時裝備250多門60炮其實同樣是一等部隊的配置,要是雜牌軍的話,說不定同等建制也就幾十門炮湊數罷了。

而關於整編第74師實際上是按照每個連配3門60炮編配的情況,我們也可以從該師覆滅時華野繳獲的裝備數可以印證。

當時華野實際繳獲了183門60炮,除了整編第74師外,還有整編第83師的一個團,因此從編制上可以對得上。至於整編第74師庫存是不是還有幾十門,那倒不好說了,因為該師在孟良崮戰役前的戰損已經比較大,有些損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華野當時的60炮是按照每個營3門配置的,繳獲整編第74師的這些60炮,可以滿足61個步兵營的裝備。當然隨著華野繳獲數量的增多,60炮也就逐漸下放到連一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