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陳炯明有多艱難?孫中山每戰親臨督師,為何差點再度丟失廣州?

常棣tandy 發佈 2024-02-28T00:01:55.576322+00:00

陳炯明這時仍有兵力三四萬人,加上1923年5月又收編了沈鴻英的主力李易標和東路討賊軍黃大偉部,共約6萬人左右。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陳炯明叛軍被滇、桂、粵聯軍逐出廣州後,撤退到東江、潮梅一帶。


陳炯明這時仍有兵力三四萬人,加上1923年5月又收編了沈鴻英的主力李易標和東路討賊軍黃大偉部,共約6萬人左右

此外,還有盤踞瓊崖高雷的鄧本殷、申葆藩等部,也是擁護陳炯明的。陳炯明本人則住在香港,遙控指揮,並進行各方面的政治活動。

這時,擁護孫中山的討賊聯軍包括了粵、滇、桂、湘、贛、豫等軍,總共不下十萬人。

此外,還有以陳策為司令的江海防艦隊,共有艦艇十餘艘。還有少數飛機,因數量少,未編成隊。


1、東江戰事


陳炯明叛軍在南北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對孫中山的革命政權,進行了多次圍攻,夢想捲土重來。為此,孫中山督師率各軍,並親赴東江前線,指揮討伐陳炯明叛軍。

1923年5月8日,陳炯明叛軍乘桂軍沈鴻英公開叛變之機,在惠州召開軍事會議,推葉舉為總指揮,分兵三路進攻廣州,由練演雄部沿廣九路進襲石龍;熊略由水路進發,楊坤如部繞出龍門、從化,直趨廣州。

與此同時,原為東路討賊軍第一軍軍長黃大偉叛變,在香港投向陳炯明,糾合舊部與葉舉協同行動(孫中山於5月10日下令通緝黃大偉);於1月15日在潮汕宣告獨立脫離陳炯明,歡迎孫中山及許崇智回粵的洪兆麟,亦於此時再度叛變,在潮汕響應陳炯明進攻廣州。

一時,平息沈鴻英叛亂的北江戰事剛結束,東江前線又告急。

5月15日,陳炯明叛軍攻占梅縣;16日叛軍攻占寶安;25日,叛軍洪兆麟、尹驥、李雲復等部攻占潮州、汕頭。許崇智軍向揭陽撤退。原肇軍司令李耀漢乘沈鴻英叛亂和陳炯明進攻廣州之機,興兵作亂,攻陷恩平、開平等縣城。經討賊軍反擊,於5月18日收復恩平。

5月16日,孫中山親赴東江前線巡視並慰勞各軍,5月20日孫中山將西、北江兩路軍隊調集石龍,任命程潛為東江討賊總指揮,統率滇、粵、桂聯軍分路直搗叛軍巢穴惠州,並下令通緝楊坤如、李耀漢等。


5月23日,孫中山再赴東江前線巡視和慰勞各軍。

由於討賊軍猛攻惠州,陳炯明為解惠州之危,令所部抄出後方,偷襲博羅,進窺石龍。

5月30日,孫中山親赴石龍督戰,並在石龍車站設置行營。

當晚召集前敵各軍長官開軍事會議。

孫中山親自督隊進攻博羅。

陳炯明叛軍楊坤如部沿東江左岸,熊略部沿東江右岸而下,在廣和圩與蘇村之線,和討賊軍相遇,戰鬥激烈。

6月4日,滇、桂軍克復博羅,叛軍楊坤如部敗回惠州城,桂軍韋冠英師追擊前進占領惠州城附近飛鵝嶺高地。叛軍熊略部退到博羅城郊東北面與滇軍對峙。

6月6日,孫中山赴博羅視察,夜宿胡思舜營。6月7日,孫中山赴惠州前線視察,巡視北門陣地。慰問負傷之劉震寰,深夜2時返白沙堆。

6月8日,孫中山督師攻打惠州城,惠州為天險之地,三面環水(東臨東江,西南環西湖),只有北面陸路可通,易守難攻。

因此有民謠形容惠州城為「鐵鏈鎖孤舟,浮鵝水上游,任憑天下亂,此地永無憂」。

叛軍楊坤如部以四個旅兵力守惠州府城和惠陽縣城。討賊軍以滇軍范石生師逼攻惠州西門,桂軍劉震寰部由飛鵝嶺攻惠州城,還出動飛機投擲炸彈,雖炸毀北部一些城牆,但未能攻下。

孫中山由博羅乘「競新」輪赴惠州督師,步行上飛鵝嶺,勉勵將士。晚間返回石龍。


6月9日,孫中山令討賊軍再次攻擊惠州城。次日,在城外埋地雷爆炸城牆,但仍未能攻占。兩次進攻惠州城均未能攻下,除了惠州地形險要,叛軍堅守頑抗外,滇桂軍攻城不力,缺乏勇猛衝鋒的精神,也是重要原因。


2、激戰惠州


正當東江戰事激烈之時,退踞贛南的沈鴻英部在北洋軍方本仁的支援下,於6月4日又分兵三路進犯韶關。6月16日,孫中山急調滇軍乘粵漢路火車北上禦敵。

6月18日,沈鴻英右翼謝文炳部攻占英德。6月21日,孫中山在東江前線與各將領商討後決定,以許崇智部三個旅專攻惠州,滇軍全部調北江增援。6月27日,孫中山移駐北江,親自指揮討伐沈鴻英的戰鬥。次日,討賊軍擊敗沈軍謝文炳旅,克復英德城。

7月3日,討賊軍收復韶關,沈鴻英叛軍向南雄、始興退卻。與此同時,孫中山命駐西江的粵軍第一、三師進逼梧州,配合廣西討賊軍黃紹竑部,收編梧州沈鴻英叛軍殘部黃炳勛、馮葆初等。

沈鴻英因正面受討賊軍滇軍的攻擊,北面又受討賊軍湘軍的威脅,難以招架,由粵北退回桂東。

6月26日,陳炯明由香港到汕頭,親自指揮叛軍同孫中山的革命政權相對抗。

7月中旬,陳炯明親率叛軍支援惠州,駐河源指揮。攻打惠州的劉震寰急電孫中山救援。孫中山於7月26日赴石龍督師,布置第二次圍攻惠州。

以許崇智任中路指揮,駐博羅;楊希閔任右翼指揮,駐平湖;胡謙任左翼指揮,駐增城;劉震寰駐飛鵝嶺一帶,繼續圍攻惠州。並調陳濟棠率領粵軍第一師二旅鄧演達團、廖培堃團進駐博羅。


陳炯明得到直系軍閥大批餉械的接濟,全力進行反撲。8月25日,叛軍葉舉部熊略、陳修爵等5000餘人襲擊博羅,許崇智部不足3000人被圍困於博羅城。適值連日大水,東江水漲,博羅地勢低洼,洪水入侵,不能展開戰鬥。

且敵人已先占據城北高地,並向東西方面合圍,許崇智率部堅守十來天,彈糧將盡。

孫中山急電令粵軍第一師駐台山的第一旅旅長卓仁機率部星夜兼程開赴博羅增援,在外圍威脅敵軍。同時,張民達旅以全力攻平山,占領淡水,以分博羅之敵。

至9月10日,博羅守軍乘機出擊,敵人敗退,遂解博羅之圍。孫中山聞訊,即乘大南洋輪赴博羅,入城慰問守城部隊,並與許崇智及有關將領商議制定追擊敵軍,攻取河源,以及圍攻惠州的計劃。

許崇智分兵三路追擊逃敵,於10月3日攻克河源,從而截斷了困守惠州之敵的水上交通。淡水、平湖方面的叛軍,亦相繼敗退至海豐。劉震寰乘勝急攻惠州,仍不能下。

9月13日,孫中山赴惠州梅湖視察重炮陣地,並親自發炮射擊叛軍。旋赴劉震寰部巡視,令其堅守,以待總攻。併到博羅召集滇、桂、粵各軍將領會議,商議總攻惠州城計劃。翌日返回廣州。

9月19日,陳炯明叛軍林虎、洪兆麟部撤離閩南,回援惠州。這時,陳炯明得到直系軍閥吳佩孚、齊燮元大批餉械支援,由香港返回東江,策劃全面反攻。

9月20日,孫中山親赴惠州飛鵝嶺陣地巡視,商定攻城計劃,命程潛主持攻打惠州,並令飛機隊助戰。

是日發生一不幸事故,航空局長楊仙逸、長洲要塞司令蘇從山、魚雷局長謝鐵良等因檢查將魚雷改裝為地雷,準備用以攻城,不幸發生爆炸殉難。

孫中山聞訊,極為哀傷,為之墜淚,頓而慟日:「仙逸死矣!仙逸死矣!」

27日下令追贈楊仙逸、蘇從山、謝鐵良為陸軍中將,著軍政部從優議恤。

9月23日,討賊軍開始總攻惠州城,先在惠州城南門挖掘坑道,埋下地雷,然後配合炮攻(當時孫中山下令把長洲要塞的大口徑大炮運至惠州梅湖炮兵陣地參加攻城),於是日拂曉進行爆破,城牆倒塌了20餘丈,城上兩連敵兵全部被消滅。


但叛軍仍頑固抗守,叛將揚坤如立令第一線部隊兼負缺口防禦任務,並令第二線部隊火速增援。同時在缺口兩旁布成交叉火網。

攻城滇、桂軍前頭部隊三個連向塌城缺口衝進,受到敵人密集火網射擊,死傷甚多,能生還者甚少,戰況邀烈,可見一斑。於是,城牆雖破,卒未能攻下。

從此,叛軍轉入反攻,討賊軍節節敗退,形勢十分嚴峻。


3、叛軍的反攻


10月22日,陳炯明叛軍林虎部會同陳修爵師猛攻河源,並分兵向增城進襲石灘。討賊軍被迫撤退。次日,叛軍攻占河源。

10月23日,叛軍葉舉部攻陷平山,滇軍蔣光亮部潰退。

10月28日,叛軍葉舉部進陷平湖,沿廣九路向石龍進逼。

與此同時,南路叛軍鄧本殷、呂春榮部占領化州、電白,進窺兩陽。

10月30日,叛軍林虎部進犯柏唐、泰美,為討賊軍張達民、李濟琛、莫雄、朱培德、李福林各部擊退。但未能扭轉討賊軍被動的局面。

同日,海軍「永翔」艦叛變,開赴汕頭投降叛軍。

10月31日,在叛軍洪兆麟部和守惠州叛軍楊坤如部的內外夾攻下,圍攻惠州城的桂軍劉震寰部退出飛鵝嶺,圍攻惠州之役失利。

11月3日,陳炯明叛軍中路攻博羅,兩翼在廣九線及增城,與滇、桂軍相對峙。

孫中山以飛鵝嶺不守,恐博羅亦不守,牽動全局;又聞各軍畏縮不進,乃於是日乘車赴石龍,李烈鈞等隨行,設行營於石龍。

隨即召集胡思舜、盧思諦、范石生、蔣光亮等開軍事會議,布置作戰方案,決定:

以范石生部為主力,進行肅清廣九鐵路沿線之敵,以達平湖;以胡思舜部直趨博羅,與許崇智、劉履衰部聯合,反擊敵軍。

11月4日,孫中山赴茶山、橫瀝一線督戰。

上午9時,叛軍鍾景棠、熊略等部進犯茶山,范石生部迎戰,約一時許,擊退叛軍,追至張坑,暫時挫叛軍攻勢。


孫中山在茶山前線,向滇軍官兵演說,鼓勵官兵「以義討賊」,「奮勇向前」。

11月5日,叛軍林虎部占領龍門,威脅增城。陳策、李天德等部退卻。孫中山急令朱培德、胡思舜部援增城。但胡思舜部遲遲不發,孫中山乃命羅翼群從水路赴蘇村,東路一支隊梁國一部赴博羅增援。

11月8日,博羅被叛軍攻陷,聯軍滇、桂軍狼狽潰退。

11月9日,孫中山得知前方敗訊,即偕李烈鈞、古應芬、趙寶賢等再次赴石龍督戰,命令各軍反攻,未能收效。

11月11日,叛軍包圍增城,孫中山將行營移設於石灘車站,再組織反攻。

11月12日,叛軍洪兆麟、楊坤如部攻占石龍。守軍劉震寰部紛紛向石灘退卻。當時孫中山在石灘,以增城告急,急令范石生調李根源部來支援。

李部至石灘後,又接石龍告急電,較增城情況益急,改令李部返第一線。將達石龍橋時,正面作戰部隊已紛紛潰退。

當時討賊軍數路軍隊數以萬計,擁過石龍石灘橋,爭先恐後,如山崩水涌,秩序非常混亂,自相踐踏和墜河而死者不可計數,損失慘重。

孫中山率衛士制止不住,不得已乘火車撤退。途中幾經艱險,穿越槍林彈雨,始達廣州。

孫中山於是日午後抵達廣州,即派廖湘芸率部增援石灘,派楊延培沿鐵路收容潰兵,並致電古應芬、李烈鈞及前線將領,告以後方布置,勉勵各將:

「事尚可為,望諸君奮鬥,以收最後之成功」。


同時又急電譚延闓「迅速率部星夜來援」。同時又電令譚延闓率部到琶江口下車,集中從化,向龍門之敵攻擊前進。


4、廣州保衛戰


11月14日,孫中山在廣州大元帥府召開軍事會議。

鑑於東江之失利,孫中山特派滇軍總司令楊希閔兼滇桂聯軍前敵總指揮,以統一指揮。楊希閔不思積極禦敵,反以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由,呈請孫中山預備10萬元為獎金。

孫中山震怒,指示:

「增城、石灘現尚無大敵,而我兵無故退卻,應負其責,當收復此線以贖罪,由該線再進始能邀賞。況此時省城震動,殷戶已空,無從籌措」。

經李烈鈞、楊庶堪疏解,請孫中山不必動怒,亦不予獎勵。

11月15日,孫中山赴廣州東北部之燕塘勞軍。連日奔波,備極辛勞。

因戰事遷延,財政日益困難。

11月17日,南路叛軍為配合陳炯明的進攻,攻占羅定,威脅肇慶。

11月18日,陳炯明叛軍分兵四路進攻廣州。

孫中山為保衛廣州,將北江滇軍悉數調回。叛軍洪兆麟猛攻廣州東郊石牌、車陂;李易標部攻龍眼洞、瘦狗嶺。廣州危急。

市區已聞槍聲,市面頓呈恐慌。孫中山親自指揮各軍奮勇殺敵。討賊軍各將領都親上火線指揮。


適豫軍樊鍾秀部奉孫中山命由韶關乘火車趕到,在黃沙車站下車,隨即跑步到東山梅花村猛力向東郊瘦狗嶺一帶敵軍反攻,將之擊退。

永豐艦也由江面發炮助戰。接著湘軍譚延闓部亦趕到加入追擊。經過兩天激戰,雙方傷亡頗大。迨叛軍林虎部進至龍眼洞時,洪兆麟、楊坤如部已被擊潰,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廣州轉危為安。

此役史稱為廣州保衛戰。

樊鍾秀於1922年奉吳佩孚命,率部南征江西、廣東時,與孫中山聯絡,擁護孫中山。1923年11月6日在江西大庾通電,就任孫中山委任的豫軍討賊軍總司令,率部進駐廣東北江,孫中山特下令予以嘉獎,略謂:

「豫軍討賊軍總司令樊鍾秀,精誠愛國,首義贛南;諸部將官士卒,俱能深明大義,戮力同心,據覽敷陳,至堪嘉許。」

果然不負所望。

11月18日陳炯明叛軍圍攻廣州時,樊鍾秀奉孫中山命率部南下增援,勇猛奮戰,將叛軍擊退,為保衛廣州立下了汗馬功勞。

討賊軍於21日克復石灘,27日克復石龍,叛軍退踞惠州。

至此,東江戰事轉入相持狀態。


討賊軍方面雖然增加了湘軍和豫軍,實力得到加強,但短時間內還不能打垮叛軍,統一廣東;叛軍方面,在南北軍閥(尤其是直系軍閥)的支持下,瘋狂反撲,妄圖捲土重來,但始終不能得逞。


5、與陳炯明的「和解」


由於這時孫中山和陳炯明的對抗未分勝負,於是就出現了國民黨中處於中間派的一些元老人物出來調解孫、陳「和解」的插曲。

1924年5月初,黃居素持吳敬恆長函,偕陳秋霖到汕頭拜謁陳炯明。

吳函中懇請陳重與孫中山合作,不可再蹈太平天國領袖覆轍,彼此不相容忍,同歸於盡。

提議合作辦法:

以孫中山居首領地位,陳炯明則負實際戡亂開太平之責。表示不贊成陳所提倡的聯省自治,指出欲聯省自治,須省能自治,才能說聯,不應聯割據之省,而予以自治之名。如無大規模解決,僥倖的一隅自治,輿論將以割據目之,要陳炯明取消「模範起信」之計,應以20世紀之陳炯明,親除16世紀之吳佩孚,建中國於世界。

5月13日,陳炯明親筆復函吳敬恆,妄稱「我本選造反出身,再造一回反,亦不算事,歸斯受之而已」。仍堅持其聯省自治的主張,聲稱此為「以毒攻毒」。表明其頑固態度。

6月25日,黃居素邀汪精衛、廖仲愷代表孫中山至香港與陳炯明的代表馬育航、鄧伯偉會談。廖仲愷傳達孫中山意見,堅持陳炯明具悔過書為唯一條件。馬電陳請示。陳復電稱難行,致會談又無結果。

孫中山為什麼願意和陳炯明「和解」?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孫中山為人寬宏大量,善於原諒人。

誠如上述為調解孫、陳對抗而失敗的吳敬恆,後來他在回憶孫中山的《總理行誼》一文中,就不無感慨地說:

「總理(指孫中山)度量的寬宏,終歸出於自然,後來又遇到陳炯明,竟凶性大發,幾乎取了他的性命。固然討伐是在國法,不可不行的。後來等到陳失敗,要想重收覆水,也不過要他寫張悔過書,就算了。可是陳炯明到底頑固,不肯書寫,就也不曾有再用他的機會。」

這是真實客觀的說法。

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孫中山當時準備北伐,想儘快結束廣東戰事。


6、陳炯明叛軍被徹底打垮


1923年10月5日,直系軍閥曹錕賄選為「總統」,當時東江戰事正處在緊急時刻,但6日孫中山同某記者談話中,就表示要「興師北伐」,討伐曹錕。

8日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發布《討伐曹錕令》,並致電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倡共同討曹。

1924年9月3日,直系江蘇督軍齊燮元出兵進攻皖系浙江督軍盧永祥,江浙戰爭爆發,並成為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奏。

9月4日,孫中山召開籌備北伐軍事會議,與會有大本營各部長、各軍總司令、省長、市長等。

決定參加北伐各軍為:

豫軍、贛軍、桂軍及北伐討賊軍全部,湘軍大部、滇軍一部,粵軍張民達師、許濟旅等。以湘軍任左路,胡謙之北伐軍第三軍為右路,孫中山統率其餘為中路。

並決定:(一)組織北伐籌備處;(二)大本營移設韶關;(三)廣州設留守府。

派胡漢民代大元帥兼廣東省長,廖仲愷為軍需總監兼財政部長,譚延闓為北伐軍總司令,李烈鈞為前敵總指揮。

8萬大軍分三路同時入贛。至11日,抵達韶關北伐軍已達4萬人。


9月5日,孫中山發布出師討伐曹錕、吳佩孚通令;同時,為督師北伐發出告廣東民眾書。

9月13日,孫中山移大本營於韶關,親自督師北伐。

同日,孫中山發出通令,飭東江叛軍悔過自新。此令下後,滇、湘、桂軍等左中右三路分別撤圍惠州,退守石龍一帶。

9月21日,楊希閔、譚延闓等領銜致電陳炯明等,促其援閩。略謂孫中山已令撤東江防務,移師北伐,望其能幡然悔悟,共定國是。

但陳炯明對孫中山的寬大和勸解,絲毫不加接受,頑固不化,反動到底,仍在「伺機竊發」。

10月10日,廣州商團武裝叛亂,陳炯明和商團頭子、香港滙豐銀行買辦陳廉伯互相勾結,陰謀裡應外合,顛覆孫中山的革命政權。

在此之前,孫中山已獲知陳炯明與陳廉伯勾結的內幕情況,特於9月23日致電許崇智、胡漢民、廖仲愷,著即查明廣州商團暗通陳炯明等情況。

11月15日,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在汕頭召開軍事會議,自稱「救粵軍總司令」,揚言「即日反攻廣州,務必倒孫政府而後已」。

11月30日,叛軍先後攻陷寶安、東莞、石龍等地。

1925年1月7日,陳炯明叛軍林虎部會同江西省北洋軍閥方本仁部,分兵三路進犯廣州。

但是,在滾滾向前的革命車輪面前,陳炯明終於被車輪碾得粉碎。

1925年2月和10月,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軍舉行了兩次東征,徹底打垮了陳炯明叛軍,並進行南征,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


當時孫中山已北上,臥病北京,在病榻上獲悉東征軍大捷的消息,十分欣慰。特於3月2日發布嘉獎東江前敵將士令;3月5日特派廖仲愷往東江慰勞前敵將士。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