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清華人,入選此年度榜單!

清華大學 發佈 2024-02-28T16:39:00.473254+00:00

由DeepTech深科技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共同評選的2022年度中國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上正式揭曉清華5位教師6位校友榜上有名5位教師是:清華大學化學系長聘副教授楊傑、化學工程系助理研究員陳曉(2017-2022博後,化工)、化學系助理教授

由DeepTech深科技

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共同評選的

2022年度中國區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在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上正式揭曉

清華5位教師6位校友榜上有名

5位教師是:清華大學化學系長聘副教授楊傑、化學工程系助理研究員陳曉(2017-2022博後,化工)、化學系助理教授馬冬昕(2008級化學)、集成電路學院副教授田禾(2010級博,微納電子)、環境學院博士後陳詩(2017級博,環境)。

6位校友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兼研究經理胡瀚(2004級自動化)、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成(2004級工物)、美國萊斯大學材料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韓亦沫(2008級物理)、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高悅(2012-2014化學系科研助理)、北京大學助理教授羅昭初(2008級材料)、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鄒貽龍(2005級生物)。

上排左起:楊傑、陳曉、馬冬昕、田禾、陳詩

下排左起:胡瀚、王成、韓亦沫、高悅、羅昭初、鄒貽龍

他們的入選理由如下——

清華大學化學系長聘副教授楊傑:他發展了兆電子伏超快電子衍射技術,突破了原子級時空解析度的儀器需求,實現了對分子結構演化的直接捕捉。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助理研究員陳曉:她建立了在超低電子劑量的條件下,研究分子篩亞納米尺度局域結構解析和原位觀察限域分子動態行為的方法,開創了研究限域小分子動態行為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新領域。

清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馬冬昕:她通過開發新型有機分子添加劑與鈣鈦礦前驅體發生相互作用,實現了鈣鈦礦的表面鈍化與阱寬調控,成功製備了發光效率高、具有均一量子阱的鈣鈦礦薄膜,刷新了鈣鈦礦發光器件效率與壽命的世界紀錄。

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副教授田禾:他開發了世界上柵長最小的電晶體,有助於推動摩爾定律發展到亞1納米級別,為二維薄膜在集成電路的未來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後陳詩:她構建了基於時空多維數據的光伏發電綜合評估模型,從技術、經濟、併網、環境等維度出發,為光伏資源優化開發提供有力支撐。

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兼研究經理胡瀚:他所提出的Swin Transformer促進視覺Transformer取代經典的卷積神經網絡,讓計算機能夠像理解語言一樣看周圍世界。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王成:他挑戰量子精密測量的技術極限,進一步推動量子時間傳感器和低溫CMOS量子測控晶片等原始創新產品發展。

美國萊斯大學材料與工程系助理教授韓亦沫:她推進了電子顯微技術與材料科學的發展與創新,從最基礎的原子結構和性質出發,通過對新型表徵技術的完善,進一步研究物質的納米量級結構與性質,為設計合成新型材料與分子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高悅:他提出了基於有機材料的電池界面設計方法,以及有機界面調控策略,為解決下一代儲能電池不良的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思路和辦法。

北京大學助理教授羅昭初:他通過結合納米磁體中本徵非易失存儲性質和磁化耦合性質,實現存算一體化器件,為解決傳統計算中存在的馮·諾依曼瓶頸問題提供了一條新的路線。

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鄒貽龍:他致力於揭示腫瘤對細胞鐵死亡的獨特敏感性,解析鐵死亡調控的分子機理,並開發新型化學生物學工具來特異性誘導與檢測癌細胞死亡,以遏制惡性腫瘤的發生與轉移。

來源 | 校友總會

排版 | 郭熙嵐

編輯 | 江盛盈

責編 | 趙姝婧

審核 | 許亮

「像建設自己的家鄉一樣,充滿誠意地對待這片土地……」

讓失聲者把喉嚨「穿戴」在身上,清華團隊做到了!

假如清華有個「動物園」!

野火燒不盡,___________

清華大學版權所有,聯繫郵箱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