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實幹 事爭一流|勝利街道發揮「勝利社工」專業優勢 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增強居民幸福感

東營網 發佈 2024-02-28T20:19:37.758960+00:00

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工作連著千家萬戶,是體現民生幸福指數的「晴雨表」。

東營日報社/愛東營訊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工作連著千家萬戶,是體現民生幸福指數的「晴雨表」。為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作為夯實基層治理的一項戰略性工作,以激發專業社工「三大能量」,促進專業能力強、梯隊結構優、服務能力強的「勝利社工」人才隊伍建設,不斷釋放小區治理「微裂變」,為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加油加勁。

激發「內熱能」,組織培育、熱心孵化。「瑞盛社區華瑞小區戶籍人口數1196人,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33人,是特別典型的老齡化小區。」讓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顧,一直是瑞盛社區黨委書記董華最大的心願。為了破解高齡老人多、獨居多、留守多的治理難題,瑞盛社區以三大舉措激發社工「內熱能」:一是組織引導,成立「養老社工室」。瑞盛社區以勝利街道在城市社區推行幸福家園「六型」品牌社區建設為契機,發揮社區內持證社工的社會工作專業作用,聯動志願者、社區社會組織等社區內生力量,成立了社區養老社工室,為老服務走向精細化、專業化、項目化。二是組織孵化,培育「社區助老隊」。在服務過程中,社工室負責人勞永昌通過充分發揮「勝利社工」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積極挖掘有時間有精力的低齡老人,培育了社區助老隊。八十多歲的獨居老人張淑蘭笑著說:「孩子們都有工作要忙,我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家,有時悶了就想找個人聊聊天,現在老鄰居經常上門探望我、陪我聊天,感覺日子更有滋有味了。」三是組織搭線,創設「社區合伙人」。瑞盛社區策劃了「低齡助高齡——『鄰室家』社區獨居老年人關愛」項目,並與勝東醫院、勝大超市、盛泉醫養等12家企業簽訂合作意向書,成為「社區合伙人」,定期為社區老人提供理髮、保潔、義診等便民服務。

激發「機械能」,空間活化、多元協商。一是空間優化。錦苑社區錦苑一區是油田移交小區中單體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小區。小區廣場承載著居民開展鄰里社交、休閒娛樂所需,但廣場噪音、店外擺攤卻屢禁不止,商戶、居民衝突易發,給社區治理帶來不少挑戰。為此,社區以優化空間為思路,對公共場域進行了整改和優化升級,環境更加美了。二是空間利用。怎樣利用好空間,讓商戶、居民從被動配合變為主動參與?社工室里的「勝利社工」想到一個好辦法:協商議事。「廣場舞噪音太大,影響孩子們寫作業」「店外擺攤影響了廣場美觀」……通過「黨群議事日」平台,20多名代表你一言我一語反映自己心聲。社區集中了居民意見,設置活動區域、商業區域、休閒區域、鍛鍊區域等,並設置了使用時間規定,實現了空間價值最大化和最優化。三是空間公約。通過多次協商議事,由王悅良、王豐群、魏麗麗等黨員骨幹牽頭,自發成立了由居委會、物業、商家、居民骨幹組成的廣場治理監督委員會,制定了《錦苑廣場公約》,每日開展監督巡查。在廣場治理監督委員會的治理下,環境質量得到立竿見影的提升。「最初『黨群議事日』,大家往往互相指問題、訴苦水,現在大家坐在一起談共治、話幸福,笑容更多了,鄰里關係更和諧了。」錦苑社區黨委書記杜文秋說。

激發「化學能」,平台支撐、工藝賦能。一是「搭」平台,「推」品牌項目。搭建「街道社工站——社區社工室——小區社工點」三級服務平台,打造「鳳和園」綠色蝶變、「花園裡的黨課」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社區治理行動,創新「四鄰共享小院」「手工坊」等多個服務居民的品牌項目,累計解決高空拋物、文明養寵、道路整修、養老服務、兒童關愛等居民急難愁盼問題86件。二是「創」手工,「促」造血功能。在入戶走訪中發現,居民對業餘生活需求越來越高。社區將閒置的公共空間改造為手工坊,「勝利社工」從空閒時間較多的女性居民入手,組織喜歡手工製作的居民,通過學習、交流、提升和互助方式,推出「針心針意」項目,提升了社區造血功能。三是「做」公益,「凝」文化底蘊。社區以公益文化創建為底色,積極走公益發展之路。近百名「勝利社工」全部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通過服務有需求群眾3000多人次,「手工坊開辦以來,我和姐妹們走出家門,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覺得特別開心。手工坊還通過公益市集義賣、承接個性化定製等實現了盈利,都投到社區基金。我還加入了社區志願服務隊,感覺自己越來越有價值了。」社區居民李大姐動情地說。

(記者 柴旭康 通訊員 周新峰 王敏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