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之德州:古河道的新傳承

齊魯壹點 發佈 2024-02-29T09:46:02.564088+00:00

記者 時培磊 李靜 王開智 李家澍2022年4月28日,隨著德州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大運河百年來全線通水,德州迎來了新的發展切入點。因漕而倉,因城興市。

記者 時培磊 李靜 王開智 李家澍

2022年4月28日,隨著德州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大運河百年來全線通水,德州迎來了新的發展切入點。

因漕而倉,因城興市。從1400年前進入大運河時代,德州這座城市的命脈就和運河緊密連接起來,大運河不僅見證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也見證了中外文明的交往。

運河號子聲再次「響起」

2022年的4月28日,對德州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這一天,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開啟,運河之水奔涌北上,與200公里外的天津水流匯合。至此,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

八旬老人馬惠彬期待這一天很久了。他和老友經常到運河邊一坐就是半天。昔日運河之上船來船往的畫面在眼前閃過,腦海里又響起了那號子聲。

馬惠彬生在運河邊、長在運河邊,聽慣了船工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桅杆。德州船工號子曲調高亢、節奏鏗鏘、語言簡練、內容包羅萬象,讓人聽完不自主地起雞皮疙瘩。

「船工在勞動時,為了統一步伐、釋放精神壓力,會情不自禁地發出一種吆喝聲。」馬惠彬稱,這便是勞動號子產生的雛形。

(老人們演示船工號子 資料片)

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德州船工號子逐步成了以德州口音為基礎,融匯了兩岸各地俗語的號子聲。「歌詞由領號的人即興創作,隨意性比較大,看到什麼就唱什麼。」

遇到旋渦或淺灘時,領號人的號子音律較高且節奏緊湊,以提醒、督促大家不要鬆勁;河道轉彎時他會提醒縴夫們小心,以免被「大纖」帶到水裡;道路不好走時,他會唱「頭纖看腳下呀,後纖要小心哪」的提醒警句。船上勞作方式不同,唱的號子也不同,有拉縴號、打篷號、拉沖號、打錨號、撐篙號,竄篙號、搖櫓號等二十幾種。

號子聲消失了很多年,說起它們消失的原因,人們歸因於「運河斷流」。但馬惠彬認為,南運河在斷流停航之前,德州的船工號子就已經消失了,真正原因是技術解放了勞動力,這是時代發展和進步的必然趨勢。

多年來,馬惠彬記錄了有關德州號子的資料。2016年他見到了9名老船工,最小的84歲、最大的92歲。他們詳細介紹了各式各樣的船工號子,並現場演唱表演,讓馬惠彬獲得了諸多寶貴資料。

船工號子見證了當年運河的繁華,隨著時代和技術的進步,又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馬惠彬覺得它不應該被遺忘。

一段傳奇中外友好史

運河全線甦醒給德州人帶來了期盼,德州人深信有這條河就有無限可能。德州因漕運置倉、因倉築城、因城興市,德州人也曾因運河在這裡繁衍生息,很多奇聞異事也在這條河上上演。大運河不僅見證了南北人文元素的融合,還見證過一段中外文明的建交。

在德州坐落著一座蘇祿東王墓,其所在的北營村居住了很多蘇祿東王的後代及守靈人。蘇祿東王墓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並有守靈村落的外國國王陵墓。

「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奶奶說,我們是從南洋過來的,這是我們的祖先,一定要守護好。」蘇祿東王第十九代後裔、蘇祿東王墓博物館宣教部主任安靜向記者講述了這段歷史。明永樂年間,南洋群島上的蘇祿國三位國王帶著由340多人組成的友好使團來到中國,沿著運河一路北上朝拜了永樂大帝。

他們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沿運河返回途中,蘇祿東王不幸病逝。「他去世之後,後人沿著運河選址,最後選在德州這塊風水寶地。據說這裡的土用秤稱最重,說明土質肥沃、厚重。」

蘇祿東王的後裔選擇留在這裡守靈。1731年,雍正皇帝親自下旨,讓守墓的後裔以溫、安二姓入籍了中國。

「蘇祿東王信奉伊斯蘭,我們入籍後也信奉伊斯蘭,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儒家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融合的地方。」安靜說,這種守陵文化也是獨一無二的,每年的9月13日,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後裔都會回來,北營村也會舉行儀式祭奠祖先。

德州發展命脈在水

德州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德勝認為,德州的發展,命脈在水,希望也在水,大運河的全線暢通將給德州的發展帶來新的切入點。

大運河在春秋戰國時期用於政治與軍事,明清時的主要功能是漕糧運輸。時至今日,在國家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公園的背景之下,大運河之於德州主要是文化功能。

從文化的角度看,大運河德州段保留了原汁古貌,德州南運河河段仍保持著1000多年前的河道。在大運河沿線8省35市當中,德州是唯一當年建了大量排水工程的城市,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

大運河發揮了非常明顯的聚合功能,商業文化很發達,南北文化在這裡交流、溝通、碰撞。「德州既有儒家文化、齊魯文化的厚重,還有燕趙文化的狹義、善良,同時大運河溝通南北,又形成了德州人脾氣性格的包容、熱情。」

現在德州開啟了全新的文化之旅。王德勝介紹,山東在2020年出台了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初步規劃,整個德州就位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區域。

2021年,德州成立了大運河保護利用指揮部,聘請了崔愷院士領銜的中建院規劃團隊,完成了德州段大運河保護利用的規劃,實施「一廊六片」運河文化景觀帶工程。

該計劃總投資220億元,漕倉遺址、小鍋市運河聚落、濱水文創園、九龍灣文旅融合園等重大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全面展開,「我們期待這裡成為大運河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傳承利用的示範區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