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講解 | 王紅陽院士談肝癌早期篩查

臨牀肝膽病雜誌 發佈 2024-03-01T01:34:55.308102+00:00

原發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簡稱肝癌,是全世界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慢性肝病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和我國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王紅陽院士對肝癌早期篩查的科普講解。

原發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簡稱肝癌,是全世界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慢性肝病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和我國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王紅陽院士對肝癌早期篩查的科普講解。


原發性肝細胞癌是指由肝細胞或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細胞癌、肝細胞癌-肝內膽管細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類型),其起病隱匿,早期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中晚期症狀則較多,常見的臨床表現有:肝區疼痛、腹脹、納差、乏力、消瘦、進行性肝大或上腹部包塊等;部分患者有低熱、黃疸、腹瀉、上消化道出血等。該病進展迅速,確診時大多數患者已經達到局部晚期或發生遠處轉移。


我國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B型肝炎病毒和(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19)》推薦,對於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篩查。日本較早實施B肝、C肝篩查計劃,相關數據顯示,在確診的肝癌患者中,BCLC A期(早期)肝癌占60%~65% ,顯著高於全球其他地區早期肝癌10%~30%的占比,這說明分層監測有利於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率。根據我國肝癌流行病學、規範和指南,我們推薦篩查的目標人群為慢性肝病或有肝癌家族遺傳史者,尤其是40~75歲的男性。


目前肝癌的篩查方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影像學,其中,B超由於具有便捷、無創、經濟的特點,成為最常用的肝癌篩查手段;

第二種是腫瘤標誌物,如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異常凝血酶原(DCP)等,已作為臨床篩查肝癌的血清學標誌物;

第三種是CT核磁共振技術,該技術可用於進一步篩查高度懷疑患肝癌的患者。


國家衛健委建議:原發性肝癌高危人群需至少每半年檢查1次。血清AFP是當前診斷肝癌和療效監測常用且重要的指標。血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以及消化道腫瘤後,高度提示肝癌。血清AFP輕度升高者,應動態觀察並與肝功能變化作對比分析,這有助於肝癌的早期診斷。血清甲胎蛋白異質體、異常凝血酶原和新型標誌物也可作為肝癌早期診斷標誌物,特別是對血清AFP陰性人群。


目前國內外指南主要推薦肝臟超聲檢查聯合血清AFP進行肝癌早期篩查,其中高危人群建議每隔6個月至少進行1次檢查。近年來,我們提出根據風險等級對高危人群進行分層管理的「金字塔」式篩查方案,同時,為了彌補現有技術在早期篩查靈敏度和準確度等方面的不足,我們還積極探索開發包括外周血游離核酸全基因組測序等的液體活檢技術,通過檢測血漿中特定的一組肝癌極早期標誌物,極早期預警肝癌的發生。





— 作者簡介—


王紅陽,中國工程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腫瘤學、分子生物學專家,主任醫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博導。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腫瘤臨床醫學中心主任,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部主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新團隊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是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章)、吳階平醫學獎獲得者,被評為全球2021高被引學者。


來源:東方肝膽外科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