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本是春秋四大強國之一,為何戰國初卻淪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國

風塵講歷史 發佈 2024-03-01T13:36:10.080662+00:00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周天子「共主」地位喪失,諸侯國開始彼此爭霸兼併,最終秦國第三十七任國君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周天子「共主」地位喪失,諸侯國開始彼此爭霸兼併,最終秦國第三十七任國君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但別看秦國在戰國中後期那麼強,實際上剛進入戰國時秦國還只是個老弱小國,後經商鞅變法後才逐漸變得強大,最終一統天下。不過秦國祖上也闊過,秦穆公嬴任好還位列春秋五霸之一,那時的秦國是名副其實的強國,只可惜秦穆公之後的國君資質平平,秦獻公之前秦國又經過四代亂政,這才使得秦國在戰國初期淪為老弱小國。

秦國的四代亂政始於秦厲共公去世。秦厲共公實際上是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於公元前476年繼承父親秦悼公的君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秦厲共公的生平。

厲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國前來秦國進貢。

厲共公五年(公元前472年),楚國前來秦國進貢。

厲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義渠前來秦國進貢,綿諸前來求援。

厲共公七年(公元前470年),天空出現彗星。同年,楚國王子英投奔秦國。

厲共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天空再次出現彗星, 庶長率兵修補魏城 。

厲共公十四年(公元前463年),晉國、楚國前來秦國進貢。

厲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派兵在黃河邊修築護城河;派軍隊二萬攻打西戎大荔,奪取其王城;派兵修補龐戲城(今陝西省白水縣東北)。

厲共公二十年(公元前457年),秦厲共公親自率軍討伐綿諸。

厲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在頻陽設縣。晉國奪取了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

厲共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知襄子戰敗被殺,其領地被趙、韓、魏三家瓜分。

厲共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52年),知襄子族人智開及其從屬逃亡到秦國。

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長在南鄭建城。

厲共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49年),越國派使者迎娶厲共公的女兒。

厲共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48年),知襄子族人智寬及其從屬逃亡到秦國。

厲共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45年),楚國與秦國結盟。

厲共公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派兵征伐義渠,俘虜其國王。

厲共公三十四年(公元前443年),厲共公去世。

可見秦厲共公在位期間南征漢中、北擊義渠、西擴綿諸、東拒強晉,並且開始嘗試實行縣制,以擴大國君的權力。能夠在春秋末期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下做到這些,秦厲共公也算是一代英主了。在他的帶領下,秦國非但沒有衰落,反而越戰越強。在整個春秋時代,除了當年稱霸一時的秦穆公之外,恐怕就要數秦厲共公時代的秦國最具威勢了。

可惜秦厲共公英明一世,糊塗一時,沒能處理好自己繼承人的問題,為秦國埋下了一個大雷,導致秦國四代亂政。

秦厲共公有兩個兒子,且這兩個兒子都先後成為秦國國君,長子為秦躁公,次子為秦懷公。

秦厲共公去世後秦躁公率先繼位。沒多久原本臣服於秦國的義渠和南鄭兩個戎狄國先後解除與秦國的友好關係,不僅不再進貢,反而對秦國進行了有力的反擊,因此秦躁公在位十四年中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付義渠國身上。好在當時晉國正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無暇顧及秦國,秦國的東線壓力能小點,才能集中精力對付義渠。

史書對秦躁公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他在位十四年後因不知名的原因去世了,而且奇怪的是接他班的不是他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也就是秦厲共公的次子。按照周朝父死子繼的繼承制度來說,秦躁公是不可能立弟弟為繼承人的,除非他沒有兒子。但據後世史學家估計,秦躁公去世的時候至少應該是四十歲以上的年齡了。這個年齡的秦躁公不太可能沒有兒子。

那麼只剩一種可能,就是秦躁公去世之後秦國政局動盪,高層貴族聯起手來拒絕秦躁公的兒子登基,轉而迎立秦躁公的弟弟為君,即秦懷公。

可秦懷公此時並不在國內,而是在晉國做質子。等到他回國以後朝政大權早就被朝中權貴瓜分了,他在位四年間只是一個傀儡。

秦懷公四年(公元前425年),秦庶長鼌聯合其它貴族逼秦懷公自殺。但史書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十分簡略,逼秦懷公自殺的起因和過程完全不詳。由於秦懷公所立的太子昭子早卒,大臣們便立秦懷公的孫子繼位,是為秦靈公。朝政大權自然還是由舊貴族把持。

秦靈公一生做的最大的貢獻恐怕就是生了嬴師隰,即後來回國奪權的秦獻公。秦靈公在位十年間天下局勢大變,首先韓趙魏三家已經完成了對晉國的瓜分,只是周天子還沒有正式冊封他們。其次就是魏國已經開始大肆招攬各地的名士,開啟了戰國時期的養士之風。李悝便是在魏國招攬的名士之一,他在魏國進行各種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而這場魏家進行的變法活動,也直接開啟了戰國時期轟轟烈烈的變法歷史。變法初見成效的魏國直接開始大規模進攻秦國,和秦國爭奪河西地區。秦靈公在位期間便是忙著與魏國打仗,當然此時的秦國肯定不是魏國的對手,幾乎被魏國壓著打。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去世,此時他的兒子嬴師隰只有九歲,當時秦國戰事吃緊,國賴長君,秦國高層便直接擁立了秦靈公的叔叔嬴悼子繼位,即秦簡公。史書上關於秦簡公的記載也十分少,不過此人還是有一些政治手腕的,不甘心做傀儡的他還是從秦國舊貴族手中奪回了一些權力。

秦簡公在位14年間,改良秦國稅制,開始按照土地數量收稅,這是由奴隸制度過渡到封建制度的一大進步。然而面對魏國大舉入侵,秦簡公並沒有能力阻擋,原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被魏國徹底占領。

公元前400年秦簡公去世,其子嬴仁繼位,史稱「秦後惠公」。有了父親秦簡公打下的基礎,秦後惠公的實權已經相當大了,甚至能夠調動軍隊。有了權力才能有所作為,秦後惠公在位前十年對內收權、整頓內政,等到時機差不多了便開始對外的政治措施。

秦後惠公十一年(公元前389年),秦軍五十萬進攻河西,意圖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結果在陰晉被魏將吳起擊敗,史稱陰晉之戰。

秦後惠公整頓完內政後就急匆匆地對魏國用兵就是想用一場勝利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徹底完成中央集權,可惜敗於吳起之手。這也間接證明了魏國變法的正確性,自此以後各國也先後開啟了變法之路。

陰晉之戰暴露了秦國真實的實力,讓各國知曉昔日四大強國之一的秦國已經十分弱小了。這場敗仗也讓秦簡公和秦後惠公父子二人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一點威信喪失殆盡。

公元前387年,秦後惠公去世,其子嬴昌繼位,是為秦出公。要命的是這位新國君才兩歲,朝政大權便落入了他的母親秦小主夫人手中,為了與宗室抗衡,秦小主夫人不得不重用宦官和外戚,結果引得大臣不悅、百姓埋怨。

在這樣的背景下,流亡在外的秦靈公兒子嬴師隰坐不住了,也就是後來的秦獻公,他準備回國奪回本就屬於自己的君位。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昔日秦靈公留下的9歲孩童如今已經38歲了,因為當初沒能成功接班,嬴師隰自知留在秦國很危險,便直接流亡到了魏國。魏國得知嬴師隰想要回國奪權的想法後曾想過出手幫助,但此舉明顯是插手秦國內政,被嬴師隰拒絕了。

別看嬴師隰一個人回到秦國貌似是勢單力孤的,但秦國內部有很多老秦人支持他,畢竟如今掌權的秦小主夫人重用宦官和外戚已經損害了老秦人的利益,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嬴師隰在國內的隱形支持者還是很多的。

最關鍵的是,在回國的同時,嬴師隰得到了一個關鍵人物的支持。這個人,就是秦國當時的庶長,菌改。

在商鞅變法前,庶長就是秦國最大的官,一般由秦國宗室成員擔任。所以嬴師隰得到了菌改的支持就等於是得到了整個秦國舊貴族階層的支持。

秦小主夫人得知嬴師隰意欲回國奪權後,派出軍隊前去平叛。可是軍隊中也有很多高層官員都是舊貴族出身,他們也支持嬴師隰,嬴師隰又拿出了大量財物散發給普通士兵,很快這支軍隊就轉頭擁護嬴師隰向雍都進發了。嬴師隰一路收攏支持勢力,很快回到國都,迅速解決了秦小主夫人和秦出公,於前385年即秦君位,是為秦獻公。

按照之前的劇本,秦獻公被眾人擁立繼位後肯定也是大權旁落,絕大多數的權力,應該都會落入到那位庶長菌改手裡才對。但秦獻公是何許人也,能生出秦孝公那樣的千古明君,自己也不會太差。

秦獻公繼位後以抵抗魏國為由將都城從雍城搬到了櫟陽,徹底擺脫了盤踞雍城近三百年的舊貴族勢力,還能通過與魏國的戰爭逐步控制軍隊,實現軍政一手抓。

秦獻公在位期間廢除了秦國的人殉制度,不斷對外征戰且多次取勝,還於石門之戰和少梁之戰兩次擊敗了魏國,大漲秦軍士氣,扭轉了秦國衰勢,提高了秦國地位,結束了四代亂政的局面。

從秦厲共公去世到秦獻公繼位近六十年間,秦國歷經四代六君,按輩分來算第一代是秦躁公嬴欣和秦懷公嬴封,第二代是秦簡公嬴悼子,第三代是秦靈公和秦後惠公嬴仁,第四代是秦出公嬴昌。這四代亂政的混亂時期,大大削弱了秦國國力,使得這個曾經「稱霸西戎」的春秋大國日漸淪為偏居一隅、為列國所輕的窮國、弱國。好在秦國終于堅持到了觸底反彈,連出秦獻公嬴師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盪、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八位明君,成功一統天下,徹底洗刷昔日屈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