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

文化藝術報 發佈 2024-03-01T14:30:39.062260+00:00

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文/支旭仲 何飛燕陝西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眾多的人類遺存。關中是歷史上的十三個王朝建都之地,周秦漢唐等中國古代最為興盛時期的都城就建在這裡,留下的古代遺存也是全國最多的地方之一。

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

文/支旭仲 何飛燕

陝西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眾多的人類遺存。關中是歷史上的十三個王朝建都之地,周秦漢唐等中國古代最為興盛時期的都城就建在這裡,留下的古代遺存也是全國最多的地方之一。關中在西周時期是王畿所在地,既是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又是西周時期王公貴族、富賈豪門的聚集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歷史,留下了大量的祭祀先祖的禮器——西周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往往帶有銘文,且經常以窖藏的形式被發現,一出世就震驚世人。

三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該項目由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暉教授主編,項目團隊收集整理了西周王畿關中地區1358件青銅器銘文資料,也是迄今為止對關中地區出土青銅器銘文著錄數量最為翔實、齊全的整理成果。

《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主要是對周王畿所在的關中地區即今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個省轄地級市出土的有銘青銅器做了整理與研究。該書共五卷六冊,第一卷為西安地區,收錄青銅器318件;第二卷為周原地區(扶風、岐山縣,上下冊),收錄青銅器583件;第三卷為寶雞地區,收錄青銅器306件;第四卷為咸陽、渭南、銅川地區,收錄青銅器151件;第五卷是在前四卷的基礎上對宗周社會的宗法氏族、軍政制度、教育文化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具體來說,該書有以下特點:

第一,該書在體例上,打破了以往的編排體例。金石學研究始於西漢,直至宋代,金石學大盛,才開始大規模著錄古器銘。其著錄均是分類別收入青銅器,拓印或摹寫器形、銘文整理金文材料。這一體例一直影響到近現代,諸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等基本上都是按器物類型——容酒器、飲酒器、食器、炊器、雜器、水器、樂器(或以樂器為首)等,順序來排列,在各類之下,再依時間先後、字數多少等要素來編排。這種方法具有眉目清晰、便於翻檢的優點,但其本質仍然是宋代古器物學的思路,金文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文獻屬性沒有得到應有的觀照。《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一書按地區(兼顧西周王畿地區政治地理格局)分卷編排,有利於考察出土銘文內涵與所在區域的政治地理因素之間的關係。在同一區域內,按有銘青銅器的出土地點與單位集中編排,儘量保存了青銅器出土時的聚合狀態與出土信息,為研究同組(群)的青銅器斷代,了解銘文所反映的宗族關係、家族形態,乃至了解出土的器組(群)之間關係、王畿區域內貴族家族的分布與聚落形態,了解西周王朝在關中這一畿內地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活動情況也提供了便利。

第二,在內容編排上也有創新。以往的金文著錄著作只有器物相關情況、銘文、拓片、著錄情況,而《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是在每個區縣都介紹了行政建制沿革和行政區劃沿革,並介紹了器物出土情況。然後以行政村、自然村為基本單位,依據出土時間的先後順序介紹墓葬或窖藏的器物情況,對於每件器物、銘文,均提供器物照片、銘文拓本及銘文內容、以往著錄情況,並在備註中對以往著錄中的疏誤作了訂正。此外,每個器物還附有詳盡的有關該篇銘文研究成果的「相關研究」,這也是該書的一大亮點。

第三,《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一書的第五卷是利用關中地區出土的金文資料,結合其他金文資料,考察了西周王畿內的社會結構、政治體制以及軍事、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變遷。比如第五卷第一章是西周金文與西周宗法宗廟制度研究,第一節利用逨盤、南宮乎鍾、師丞鍾、禹鼎、秦公鎛等銘文,結合《禮記·喪服小記》《禮記·曲禮下》《尚書·金縢》《逸周書·祭公》《左傳》《國語》等文獻資料、清華簡《祭公之顧命》等出土文字資料,探討了西周的宗法組織結構,亦可看出作者在研究方法上非常注重各類文獻的運用。該卷其他章節的許多結論也令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

綜上所述,《周王畿——關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與研究》一書亮點頗多,在編排體例和內容上均有創新,該書的出版,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也將會有益於今後歷史學研究和考古學等多學科的研究。

圖片來源:北京博文書社公眾號

本文選自2023年3月27日《文化藝術報》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吳漢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