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殼脫薄 提中托底 會澤縣「三化促三變」壯大村集體經濟

曲靖珠江網 發佈 2024-03-01T17:37:07.571726+00:00

「過去村里威信不高,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現在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民收入增加了,對我們更加信任了,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會澤縣火紅鄉柴山村黨總支書記文林選激動地說。會澤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境內山高坡陡谷深,山區面積占比高達95.

「過去村里威信不高,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現在集體經濟壯大了,農民收入增加了,對我們更加信任了,大家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會澤縣火紅鄉柴山村黨總支書記文林選激動地說。

會澤縣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境內山高坡陡谷深,山區面積占比高達95.7%,多數村落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發展集體經濟非常困難。會澤縣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書記領航」工程,堅持組織化推動、市場化運作、多元化發展,採取提中托底、抱團取暖等方式,走出了一條集輸血、活血、造血為一體的路子。

組織化推動,變「單打獨鬥」為「聯合作戰」

針對基礎薄弱,不具備自主發展集體經濟條件的村,會澤縣採取組織化推動的方式托底解決一批。「以前我們發展集體經濟都是單打獨鬥,隨時有雞飛蛋打的可能,現在縣裡整合資金,把村與村聯合起來一起發展,每年都有不少於5萬元的分紅,心裡踏實。」大海鄉坪箐村黨總支書記朱玉祥感嘆道。

該縣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專題研究制定村集體經濟「消殼脫薄」、提質增效等意見,從項目、資金支持、人才支撐、資源整合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縣委書記掛帥領戰,涉及集體經濟項目的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事項親自督辦。行業部門掛聯參戰,縣級組織、財政、農業農村部門編制發展規劃、參與項目建設、全程開展監督,選派指導員常態化開展督促指導。

「躲進小樓成一統,鄉村振興何時攏(到);跳出大山天地寬,集體經濟翻又翻。」針對邊遠山區村難以自主「造血」「空殼」和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入不敷出等問題,該縣著眼產業發展和市場前瞻需求,按照「有品牌、成規模、出效益」目標,將各類資源、資金整合起來,通過抱團取暖+異地置業+資產量化+按股分紅的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變以往個別村「單打獨鬥」為多村「聯合作戰」,實現過去一盤散沙到有組織化的轉變,呈現了「異地花開香滿枝」的良好局面。全縣共統籌整合脫貧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2億餘元,通過建設產業基地、光伏電站、綜合農貿市場等,實現全縣村集體經濟項目全覆蓋,集體經濟「空殼村」成為歷史,「薄弱村」數量大幅下降。

市場化運作,變「外行指導」為「內行經營」

發展村集體經濟,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班子,特別是要選優配強「領頭雁」。然而,村幹部多數時間用在了服務群眾上,對經濟、經營、管理等知識掌握不多、了解不深,「外行」村幹部如何做好「內行」經營成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大難題。

該縣秉持「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做」理念,一方面,把講政治、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有經商辦企業經驗的致富帶頭人選進村「兩委」班子,通過專題培訓、互相觀摩、外出考察等方式,提升村幹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能力。同時,將村幹部待遇與村集體經濟發展掛鈎,增強內在活力。鼓勵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各類合作社,採取「黨組織+合作社(公司)+新型經營主體+農戶」模式,帶動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全縣381名村書記中,80%以上是有產業項目的致富「領頭雁」,自主「造血」創收最高的社區年集體收入達201萬元。

另一方面,在規範產權登記、開展股權量化、規範收益分配的基礎上,將整合的「三資」交由縣級國有企業、鄉級平台公司具體實施運營,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既有效規避風險,又增加集體收入,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保值增值,打破了傳統村集體經濟扶持「撒胡椒麵」「扶而不強」式困境,解決了過去集體經濟投入後因市場風險造成「雞飛蛋打」的困局。縣級國有企業實施的光伏項目覆蓋315個村,養殖業項目覆蓋107個村,種植業項目覆蓋58個村,綜合市場改擴建項目覆蓋70個村。2022年,僅光伏一項就為村集體分紅2000餘萬元。

多元化發展,變「點上開花」為「面上結果」

只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才能選對路子,照抄照搬、千篇一律只會水土不服。會澤縣積極探索產業帶動、資源開發、資產盤活、服務創收、鄉村旅遊、異地置業等多元化發展途徑,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一個村發展了遠遠不夠,我們的目標是所有的村集體經濟都要達到10萬元以上,而且要呈現冪數效應,通過黨建引領,帶動農業農民農村都發展起來。」會澤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王琪如是說。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推動了農村治理增效。目前,全縣381個村(社區)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7萬元以上,總量突破6000餘萬元,收益充分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黨員教育培訓、群眾性文體活動、獎學助學、獎勵村組幹部等方面,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效能顯著提升,有效激發了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業聯營增產。通過發揮黨組織紐帶作用,依託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推動特色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發展,全縣種植馬鈴薯80萬畝、樂業辣椒17.4萬畝、高產燕麥15萬畝、夏季草莓8.1萬畝、軟籽石榴7萬畝,實現了農業增產,促進了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訂單合作、入股分紅等方式,全縣96個龍頭企業、42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24.19萬人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累計流轉土地75.13萬畝、建成訂單農業生產基地20萬畝,5萬餘名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群眾滿意度、獲得感不斷提升。

作者:張正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