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有一條毒計,兵不血刃就能滅一國,如今卻成美國的「殺手鐧」

國學聚焦 發佈 2024-03-01T17:59:12.844469+00:00

#歷史開講#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前言1994年,美國以軍事援助為籌碼,逼迫海地將水稻關稅從50%降到3%,然後進行農產品傾銷。最終兵不血刃就將海地農業擊垮,並讓其再難翻身。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1994年,美國以軍事援助為籌碼,逼迫海地將水稻關稅從50%降到3%,然後進行農產品傾銷。

最終兵不血刃就將海地農業擊垮,並讓其再難翻身。

這就是美國引以為傲的殺手鐧,「糧食戰爭」,亦或者說叫「貿易戰爭」。

可是又能想到,這種手段26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在用了呢?

大名鼎鼎的「管仲滅魯」到底在講什麼?跟美國如今的手段又有何相似之處?

一 、士農工商,借商富國

往前追溯幾千年,古代中國幾乎一直都在重農抑商。

而很多人都認為問題出在管仲身上,因為在《管子·小匡》中,率先提出了「士農工商」這個概念。

因為「商」被排在最後,所以商人不被尊重,這聽起來有一番道理,可絕非管仲本意,畢竟《管子》中的原話是: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意思就是說,從事士農工商這四個行業的人,是一個國家的基石。

由此可見,管仲對商業亦或者說對貿易是十分重視的。

其實不僅僅是管仲,在春秋時期,整個齊國都有著重商的傳統。

所以鮑叔牙才會和齊桓公說,要想成就齊國的霸業就一定要選管仲為相。

其實,在齊桓公上位之前,齊國經歷幾代人的努力,已經有了東方霸主的雛形。

只是耐不住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的一場鬧劇,這才最終打斷了國力上升的勢頭。

到了齊桓公這一代,要想爭霸就得先發展齊國經濟,要想發展經濟就得推動商業發展,於是才有了管仲分「四民」——

商人們被聚在一起,既可以交流商品信息,又可以穩定供需關係,商品生產和流通的速度大大增加,齊國的製造業和商業自然齊頭猛進。

彼時,在臨淄有三十萬人分工合作、從事貿易。

這種社會職能分工明確的情況,大約比歐洲早一千年出現,也正是通過這種努力,齊國才會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

除此之外,管仲還在徵稅這方面頗有見解。

當外國商品比本國商品質量高的時候,就對其加稅,控制其輸入;反之則減稅,促進本國商品出口。

這套手段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宏觀調控,微觀放活」,頗有如今現代化管理的意味。

而當時其他國家也從與齊國的商業貿易中獲得好處,所以無不支持。

只是這些國家沒想到,在齊國大力發展商業的同時,「戰爭」其實已經有開始。

齊國不費一兵一刃,就壓的其他國家抬不起頭來,成為了春秋霸主!

二 、管仲滅魯,小試牛刀

在齊國國力日益昌盛後,管仲挑中的第一個目標,是魯國。

這個國家有一種商品很出名,那就是「魯縞」,一種細白而且非常薄的絹布。

管仲跟齊桓公說:

「大王啊,魯縞製成的衣服穿起來非常舒適,可以多買一些賞給大臣。」

齊桓公聞弦歌而知雅意,當即下令重金收購魯縞,讓其成為了齊國大臣和貴族們追捧的「奢侈品」。

後來民眾也加入進來,在國內颳起了一股好魯縞之風。

據史料記載,當時魯縞的價格一漲再漲,很快就遠遠超過了魯國民眾種田獲得的收入,甚至最後高了十倍不止。

既然生產魯縞更掙錢,魯國民眾自然瘋狂投入這個行業,結果就在一年過後,齊桓公突然下達了另一條命令:

「禁止齊國民眾購買魯縞,且關閉兩國糧食貿易通道,不向魯國出售糧食。」

一開始,魯國國君還沒有弄明白齊桓公的意圖。

直到底下人傳出糧食不夠吃了,他才趕忙命令民眾去種地,可是莊稼哪裡是說長就能長出來的?

實在沒辦法,魯國只能高價從其他國家收購糧食,可是耗費極高不說,買來的那點糧食對於整個魯國來說也是杯水車薪。

最後,魯國國內糧食暴漲,百錢千錢才能買到一斤,是齊國糧價的數十倍。

大規模饑荒直接導致魯國民眾開始遷徙,齊國兵不血刃就獲得了大量魯民。

在齊桓公下令三年後,魯國國君向齊國請降,泱泱魯國就這麼淪為他國附屬。

更關鍵的是,這次遭殃的還不僅僅是魯國,另一邊的梁國也被「殃及池魚」。

因為梁國的絹布和魯縞非常相似,所以其境遇也與魯國相仿……

別看這一招在如今看起來簡單,但當年消息閉塞,人們對貿易戰也缺乏了解,以至於管仲愣是做到了「一招鮮,吃遍天」。

在管仲的示意下,齊桓公去萊國買柴,去楚國買鹿,去代國買狐皮,最終一掃諸國,稱霸春秋。

各國也不是沒有試過負隅頑抗,但是每到關鍵時刻齊國就對各國斷糧,導致被針對的國家糧價暴漲,各國民眾為了活命就只能投齊。

民眾都跑了國君只能投降,要麼成為附屬,要麼就和楚國一樣簽訂不平等盟約。

毫無疑問,管仲的經濟思想和策略都是非常先進的,那為什麼後來沒用了呢?

答案很簡單,這些看似簡單的經濟策略,其實內在也有自己的發展邏輯,不是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能用的。

首先,管仲之所以能在齊國實施這些策略,是因為齊國本身就是一個偏向於商業立國的國家。

春秋各國大多有地理優勢,但是齊國沒有,只能倚靠商業發展。

其次,自秦朝大一統開始,歷代王朝基本都有千里沃野,更注重農業經濟。

再加上當時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國紛紛以耕戰立國,單純的貿易戰不夠用了。

反倒是西方國家,從封建制度往資本主義制度過渡過程中,工商階級成為主流,管仲的那套思想反倒有了用武之地。

尤其是美國,可以說是將這種思想運用得爐火純青。

有關這一點,光是從本世紀初的「糧食戰爭」中,我們就可以窺見一二。

三 、兵不血刃,糧食戰爭

本世紀糧食戰爭的第一步,就是大豆戰爭。

1995年之前,我國的大豆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甚至還能有少量出口;

只不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豆類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短短15年,我國國內的大豆供給就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大豆占總量的75%,只能從「ABCD」四大國際糧商那裡進口。

這四家糧商,分別是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以及法國路易達孚,它們幾乎壟斷了全球的糧食貿易。

而光從名字就能看得出,這其中有三家是美國的。

在本世紀初美國對中國的「糧食戰」中,這三家糧商就是他們的的馬前卒,他們不僅試圖操控我國大豆價格,而且還想要掌握整個供應鏈。

具體來看,在美國糧商的操控下,2004年美國大豆的價格是2001價格的2.5倍。

中國大豆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隨即我國東北就出現了大豆擴種情況。

可是在2004年4月,國際大豆價格突然暴跌,短短几個月,價格就跌到了之前的一半。

以至於我國有很多豆農豆子賣不出去,國內有關企業更是接連倒閉。

就在行業一片愁雲慘澹的時候,美國資本悄然出手,開始試圖暗中操盤。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番操作,讓我國意識到了美國的狼子野心。

2006年,美國再度故技重施,短短兩年間大豆價格漲到了原先的三倍。

連帶著我國豆油和豬肉價格也一路飆升,最後還是通過行政干預才穩定市場。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大豆價格再次腰斬,許多豆農面臨巨額虧損。

倘若不是國家以高於市場價與成本價的價格進行收購,不知道多少家庭要支離破碎。

也正是自此之後,我國逐漸掌握了主動,當大豆價格過低的時候就主動進行收購,當大豆價格太高的時候就將庫存拋出。

2008年後,美國不止一次試圖再度掌控我國大豆價格。

只不過最終沒什麼成效,因為我國的大豆儲量太多了,足以把那些糧商拖垮。

可能有人會問,我國土地遼闊,耕地極多,為什麼通過收購穩定豆價,而不是抽出一些人去種大豆,做到自給自足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人口多。

在滿足主糧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剩下的土地不夠種大豆,至於少種一些主糧,留一些地出來種大豆就更不可能了。

且不說這無異於拆東牆補西牆,單說一畝地主糧的產量至少是大豆的三倍以上,我國就不可能「撿了芝麻丟西瓜」,做這種不智之舉。

再說了,「主糧戰爭」的殘酷程度也超乎大家想像。

從2006年開始,國際上主糧的價格就一路飆升,比如說小麥的價格就在兩三年間漲到了原先的4.4倍,玉米的價格也漲到了原先的4.2倍。

表面上說是全球糧食存在缺口,可實際就是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在進行糧價炒作。

要知道當時糧食缺口也不過是1%左右,根本不該引起這番暴漲。

最終,那些糧商賺得盆滿缽滿,國際上不少國家為了買糧大動筋骨。

反倒是我國,人口最多,但是糧價漲幅卻很小,甚至還有餘力對外出售,這是相當了不起的,也是國家未雨綢繆後的結果。

四 ,美國野心,時時警惕

話說回來,美國操控國際糧價,掀起糧食戰爭,難道真的只是想賺錢嗎?

答案是否定的,美國這番舉動的背後,有著更險惡的用心。

他們通過糧食戰爭,把各國農業擊垮,使得那些國家不得不依附美國,一如當年管仲所為。

具體操作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從廣大發展中國家中購入大量經濟作物,比如說咖啡豆香料以及各類水果,緊接著廉價向各國出口糧食。

這個廉價可不是說說而已,通常會比各國本國糧食便宜三分之一以上。

這種惡意競價直接會將各國農業根基摧毀,農民種糧食這麼虧本,就只能去種其他東西。

當然,也有很多國家是像我們開頭提到的海地一樣,接受了美國的援助,不得不降低糧食關稅,或者直接種植美國需要的經濟作物。

如此一來,本來還能做到糧食自給自足的各個國家,很快就會因為本國農業荒廢,而不得不成為美國予取予奪的」傀儡」,代表國家有埃及、辛巴威等等。

實際上,別說是這些國家了,就連日本和韓國這些經濟發展不錯的,也難以逃脫美國的魔爪。

二戰的時候,日本的糧食產量還能達到2000萬噸。

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了,這一數字非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如今年糧食產量不過幾百萬噸,有將近75%的糧食都要依賴從美國進口。

還有韓國,糧食自給率更低,沒有美國糧食的支撐,根本難以為繼。

這也是美國除了駐軍之外,控制日本和韓國的另一個手段。

這些自詡發展迅速的國家,早就失去「根本」,跟我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楚國、魯國沒什麼區別。

在這種背景下,居然還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在叫囂:

「全球市場上有大量糧食,我們不可能發生饑荒,我們不需要保障那麼多的耕地,反正沒糧食從國外買就行了。」

盲目聽從這種說法,恰恰會落入美國的陷阱,且不說關鍵時刻美國不賣糧食了怎麼辦,就算是賣,價格也絕對是十倍計、百倍計。

世界四大糧商中,有三家是美國的,分別占據第一、第二和第四。

僅剩的一家路易達孚,歸屬於法國,同樣可以劃分到西方。

若真是將糧食進口完全寄托在這些糧商手裡,豈不是西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正是因為早早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我國的糧食庫存消費比,才會遠遠高於國際安全警戒線。

因為「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只有我們自己才靠得住。

別看我國定下的糧食自給目標是95%,單說口糧,實際上我們完全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在供給方面,不僅能實現完全平衡,而且還有一定盈餘。

所以說,大家不必擔心美國再對我國發動「糧食戰」。

美國所謂的殺手鐧,不過是我們老祖宗玩剩下的,有所警惕即可,不必過分緊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