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丨突發!紐約曼哈頓93層摩天大樓劇烈晃動,還有巨響

建築結構雜誌社 發佈 2024-03-02T03:37:18.794004+00:00

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時間3月21日下午,紐約曼哈頓中城最高辦公樓——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突然出現劇烈晃動,如同巨大「正弦波」穿過建築,嚇得大廈內的工作人員紛紛「出逃」。

據《每日郵報》報導,當地時間3月21日下午,紐約曼哈頓中城最高辦公樓——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突然出現劇烈晃動,如同巨大「正弦波」穿過建築,嚇得大廈內的工作人員紛紛「出逃」。

相關報導截圖(來源:《每日郵報》)

一位叫科林的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稱,當時,自己正在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內上班,能感受到明顯搖晃,「14樓、51樓和60樓都有震感,我和我的團隊都撤出來了。」

另一位網友在推特上發的帖文證實了科林的感覺,「今天在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工作時,突然感覺地板往下墜了1.5米,我們立馬跑了出去,這太可怕了。」

此外,還有網友表示,事發時,自己正在和同事開視頻會議,「我們也感受到了,正在往外撤。」

報導稱,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的一位發言人隨後表示,由於大廈的電梯在維修時出現故障,進而導致大廈出現晃動。「事發時,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沒有對公眾開放,頂部的觀景台也已關閉,沒有造成人員受傷。」發言人說道。

范德比爾特一號大廈耗資33.1億美元,高達約427米,共93層,是曼哈頓中城最高的一棟建築。大廈頂部設有觀景台,遊客購票後,可以乘坐透明電梯抵達觀景台,在那裡能俯瞰紐約。

對於此次的大廈「搖晃」事件,媒體分析指出,自「9·11」事件發生以來,紐約人一直對高層建築中發生的「無法解釋的事情」感到不安。

范德比爾特一號設計解析

建築設計:KPF事務所

© Raimund Koch

范德比爾特一號是紐約中城東區更新開發中第一棟竣工的塔樓。范德比爾特一號與地鐵和區域交通系統直接相連。通過一系列有助於城市發展的設計策略,精心的材料選擇與設計以及震撼的錐形造型,范德比爾特一號完美的體現了城市發展的靈活性,並為未來中央商務區樹立了標杆。

© Raimund Koch

范德比爾特一號高1401英尺(427米),是紐約曼哈頓中城最高的辦公樓。它不僅改變了紐約中央大區的市民體驗,同時通過不同層次的建築語言的精巧表達,滿足市場對前沿、現代辦公空間的需求。范德比爾特一號旨在獲得綠色建築LEED認證和WELL認證,大樓包括170萬平方英尺的甲級辦公空間,大面積無柱空間以及落地窗,提供絕佳的景觀視野。此外,大樓配套設施層總面積達3萬平米英尺,其中包括室外花園露台,以及由聞名遐邇的米其林星級廚師Daniel Boulud主廚的帶來的世界頂級美食餐廳。

© Raimund Koch

交通連接和具有公共效益的設計策略

范德比爾特一號提供獨特的業態布局,即滿足了私人企業的需求,同時又能為社會公眾帶來福利。通過綜合利用地下空間,大樓與中央車站直接相連,同時與范德比爾特大街1.4萬平方英尺的行人廣場相連。

項目區位

到2022年,大樓將與「東側通道」規劃完全融合,將長島鐵路 (LIRR) 延伸至中央車站。沿麥迪遜大道和范德比爾特大道,范德比爾特一號樓占據第42街和第43街之間的整個街區,是中央車站空間序列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紐約市的門戶,每天要接待成千上萬的通勤人員。

© Byencore

在設計初期,KPFui 團隊就參與了進來,研究不同的體量方案,優化建築內部和建築周圍公共空間的人行流線。通過KPFui團隊創建的自定義評估工具,以及數據分析來協調各相關參數值,協助塔樓的設計進程。最終設計方案優化了行人流線,實現了在體量較大的情況下,街道層仍可獲得更多的採光。

靈感來源

© Raimund Koch

室內外材料

考慮到范德比爾特一號毗鄰著名的歷史建築中央車站,設計團隊選用陶瓦(一種與中央車站磚砌結構和著名的Gustavino瓷磚類似的有機材料)作為建築大廳天花和層間板材料,用自然、明亮的紋理裝飾玻璃幕牆,與中央車站建築色調相呼應。

© Raimund Koch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設計團隊與Christine Jetten工作室緊密合作,創造出一種既具有自然紋理又足夠具現代感的釉料。作為一種活性材料,陶瓦每個批次都會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該材料使用以及飾面的選擇都具有一定的挑戰。

© Raimund Koch

設計團隊與Boston Valley Terra Cotta合作,對一系列實體樣本進行了現場測試,結合多種形狀和釉面,形成與車站大廳和曼哈頓其他歷史建築的暖色調相映成趣的設計解決方案。陶板沿整棟摩天大樓攀爬而上,並呈現閃閃發光的珍珠色調。最終呈現出視覺的統一,范德比爾特一號也因此成為紐約市的新地標。

陶板測試 ©KPF

© KPF

范德比爾特首層大廳的焦點是KPF設計的大型藝術裝飾。銅質藝術裝飾呈星雲狀分布。為了進一步體現塔樓的材料設計理念,每個銅組件均採用手工製作紋理,手工拋光,並斜切以增加深度。這些藝術裝飾形狀、位置和旋轉角度均不相同,點亮後呈現有機、多變的藝術效果。

© KPF

體量和天際線塑造

范德比爾特一號沿用了附近紐約市地標的分層建築語言,與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一起定義這個城市著名的天際線。它由四個相互交織、朝著尖頂逐漸變細、呈螺旋狀伸向天空的體塊組成,造型優雅,並與周邊地標建築相協調。在大廈底部運用一系列斜角切口打開通往中央車站的視野, 范德比爾特大道拐角處近一個世紀以來一直被遮擋的車站華麗的屋檐得以顯現。

© Raimund Koch

設計團隊對范德比爾特一號的評價

KPF總裁及設計執行總監James von Klemperer表示:「范德比爾特一號讓人們想起紐約高層建築的黃金時代。作為一個矩形平面錐形尖塔,它憑藉著顯著的塔尖在與帝國大廈和克萊斯勒大廈一起構成的天際線中占據突出位置。同時,該設計賦予高層建築與社會環境一種嶄新的聯繫。新建築從空間和業態上與中央車站相連。它在地面上開闢了一條視覺廊道,並營造出一個主要公共廣場,便於人們從大堂直接通往車站。」

剖面圖 ©KPF

von Klemperer補充道:「我們很高興能夠創建一座商業摩天大樓,支持當今關於建設可持續建築和豐富公共領域的重大議程。總體而言,本項目已被證明能夠帶動中城中區開發,並引領曼哈頓歷史悠久的中央商務區逐步復興。」

© KPF

KPF設計執行總監Jeffrey Kenoff表示:「建築材料的恰當運用進一步突出曼哈頓的DNA。高品質的細節設計不僅僅和塔樓本體相契合,而且與包括大中央車站和克萊斯勒大廈在內的周圍建築匹配呼應。這些細節包括定製釉面陶瓦外牆和層間板、古銅色裙樓框架,以及主大堂古銅色「藝術牆」裝置和的錘琢飾面前台台桌。」

© Raimund Koch

KPF管理執行總監Dominic Dunn表示:「范德比爾特一號作為新落成的中城區核心,將通過為每一層中央車站提供連接通道的方式,來改善現有以及將來的通勤狀況。我們不光考慮了塔樓對紐約城市天際線所帶來的體驗轉變,同時我們還關注到了塔樓地面區域的通行體驗,使之能滿足成千上萬位通勤者的需求,從而成為這座高密度城市交通導覽系統設計的一大典範。」

「在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做到保質保量地提交項目方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事實上,這一項目完全在預計的時間之內完成。這就證明我們的設計團隊和項目的施工團隊早在設計推進階段就已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才能實現今日的目標節點把控。」——Andrew Cleary, KPF技術總監

© Raimund Koch

「我一直認為范德比爾特一號是座人性化的摩天大樓,通過整座建築的細部處理分解建築體量,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錐形的體量將更多的光線和氣流引入街道。在上下層窗空間,斜向的陶瓦片直指藍天。大堂中,我們專門設計的懸浮銅質藝術品喚起了人們與這座心愛城市的活力和節奏共鳴。最後,頂部的結構窗飾是對克萊斯勒大廈標誌性斜線的重新詮釋,從城市的各個方向都能感受到它的體量。」

© Raimund Koch

項目信息

建築師:KPF

地址:范德比爾特一號,曼哈頓島,紐約,美國

項目年份:2020

客戶:SL Green Realty Corporation

合伙人:A. Eugene Kohn, FAIA RIBA JIA

設計首席:James von Klemperer, FAIA RIBA

項目經理:Dominic Dunn, AIA

設計主創:Jeffrey Kenoff, AIA

管理:Andrew Cleary, AIA

高級設計師:Darina Zlateva, AIA

項目經理:Nicole McGlinn-Morrison, AIA

設計團隊:Charles Ippolito, Trent Tesch, Rachel Villalta, Katsunori Shigemi, Alessandro Boccacci, Steven Smolyn, Rebecca Kent,Matthew Acer, Christopher Allen, Laura Austin, Theodore Carpinelli, Gera Feigon, Javier Galindo, Anton Gladden, Susan Green, Younhak Jeong, Algis Kalvaitis, Jerrod Kennard, Soroush Khajegi, Kiyong Lee, Mark Long, Meghan Malone, Stephen Martinez, Meg Mayell, Joseph Michael, Brandon Mut, Muchan Park, Jennifer Pehr, Burgess Rice, Stephanie Rogowski, Ian Siegel, Maxwell Strauss, Justin Whiteford, Lucien Wilson, Xin Zhang

顧問:AECOM

環境顧問:AKRF, Inc.

鋼顧問:Bramco Plus LLC

聲學顧問:Cerami Associates

規範顧問:Code Consultants Professional Engineers

立面維護:C.S Caulkins Co. Inc.

環保顧問:Delos

市政府: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遺產保護:Domani Inspection Service

室內設計師:Gensler

地標顧問:Higgins Quasebarth & Partners

開發管理:Hines

拆除工程師:Howard I. Shapiro & Associates

安保工程師:HMA Consulting

表皮顧問:Israel Berger & Associates

MEP工程師:Jaros Baum & Bolles

社區維護:Kasirer Consulting, LLC

市政工程師:Langan, Geotechnical

顧問:Milrose Consultants, Inc

合作方:MTA Metro-North Railroad,MTA Real Estate

標識設計:Pentagram

冰雪顧問:Rowan Williams Davies & Irwin, Inc. (RWDI)

結構工程師:Severud Associates

維護工程師:Silman

MTA/NYCTA 顧問:Stantec

安保顧問:Stone Engineering

預算顧問:T&M Protection Resources

施工經理:Tishman

垂直交通:VDA (Van Deusen & Associates)

LEED顧問:Vidaris/Viridian Energy & Environmental

震動監控:Vibra Tech

拆除施工方:Waldorf Demolition

石材顧問:Wiss, Janney, Elstner Associates

環境顧問:WCD Group/Emteque LLC

施工顧問:Lovett Silverman

施工工程顧問:Thornton Tomaietti

燈光顧問:Tillotson


來源:設計時訊,文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建築結構》雜誌是國內結構設計專業影響力最大的雜誌,創刊於1971年,隸屬於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歷屆核心期刊評比中均名列前茅。歡迎關注《建築結構》微信(buildingstructure)及官網 www.buildingstructure.cn。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