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建築中感悟歷史 在新地標里記錄變遷

廣州日報 發佈 2024-03-02T09:01:02.226285+00:00

攝影家們一手撐著傘、一手舉著連著相機的三腳架,穿梭在倉庫間。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廣州,依水而興,向海而強,奔流的珠江孕育出這片富饒而傳奇的土地。

攝影家們一手撐著傘、一手舉著連著相機的三腳架,穿梭在倉庫間。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廣州,依水而興,向海而強,奔流的珠江孕育出這片富饒而傳奇的土地。在3月最後一個周末,「羊城嬗變·廣州百年百棟建築看變遷」粵港澳攝影家拍攝活動一支「小分隊」沿著珠江岸畔採風,感受南北薈萃、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定格浪濤激盪間千年商都始終不變的活力。

百年建築,中西交融

攝影家們到達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時,恰逢大雨如注。雨水將其特別的黃色牆體洗刷一新,即便從江邊遠眺也十分矚目。

大元帥府因孫中山兩度在此組建革命政府、醞釀《建國方略》、改組國民黨、開啟第一次國共合作等而聞名。這座攪動近代風雲的建築卻是「工業出身」。1906年,這裡建起了中國第一座官辦水泥廠,起名為廣東士敏土廠。「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單詞「cement」粵語音譯。

大元帥府兩座房子四面都是通廊,立面可見連續拱券,這座典型的地中海風格建築給了攝影家們避雨創作的空間。有趣的是,他們的鏡頭也捕捉到許多「中西合璧」的細節。例如,大元帥府門樓上,既有著巴洛克風格的渦卷山花,也有兩個地道的中式「壽」字圖案。排水管更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竹節形狀,還有竹葉裝飾,以及嶺南氣息很濃的百葉門窗、花瓶護欄等設計。

原來,大元帥府由澳大利亞建築師帕內設計,他不僅是一名天才建築師,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也許正是因為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才能將西式風情和東方格調如此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不過,攝影家們也不滿足於在屋檐下拍攝。「針對『廣州百年百棟建築看變遷』這個主題,我覺得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歷史的足跡、一個時代的符號,它的功能和重要意義很難通過細節呈現。我們會找一個好天氣再來。」香港著名攝影家「哈蘇大師」彭邦說道。「看天氣預報說明天清晨沒有雨,我們想明天一早6點過來。」香港中國攝影家交流協會副會長黃志強告訴記者攝影家們商議後的決定。

遺址煥新,生機勃勃

也許晴天是攝影家們創作的最佳天氣,但有時下雨天也為他們提供發掘城市別樣魅力的機會。雨匯珠江、海闊生風,也是廣州真實的模樣。接近傍晚,攝影家們來到太古倉碼頭。

英式風格的紅磚牆倉庫、高高聳立的灰色石塔、橫臥江面的丁字碼頭,如今變成電影院、露天餐吧、音樂表演空間……這裡是廣州工業遺址活化利用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即便細雨濛濛也不減遊人興致,反而因為積水倒映出一地璀璨、滿江碎金,顯露出濃郁獨特的工業韻味,也激發了攝影家們創作的熱情。

一手撐著傘、一手舉著連著相機的三腳架,穿梭在倉庫之間的攝影家們很好辨認。有時相互碰到面,他們還會交流一下拍攝點心得。「這裡的倉庫保存得很好,燈光也很好地勾勒出建築的線條。尤其因為下雨,建築的光影倒映在『天空之鏡』上,非常美。」香港元朗大會堂長青攝影學社社長梁惠波說。

梁惠波回憶起50多年前第一次來廣州的情景。「當時,廣州街頭有很多『三腳雞』(機動三輪車的俗稱),電車有兩截長長的車廂,人們出行還是靠自行車為主。一轉眼,別說汽油車,現在路上電動車也多起來了。」但他留意到,即使在這天翻地覆的城市變遷中,廣州還是保留下很多歷史建築,留住了這座城市的味道。「例如在大元帥府,在翻新過後重現了當時作為政府辦公場所的場景,讓人仿佛回到那段日子。我在拍攝中也增進了不少歷史知識。」

黃志強對廣州的第一印象則來自20世紀80年代。「當時我剛剛從浙江的學校畢業,因為公司出差來到廣州,坐了20多個小時的硬座火車,一出火車站,真的是人山人海,也被廣州城市的繁華所震驚。」2015年,黃志強移居香港。在他看來,如今大灣區城市尤其是現代建築的風貌已經沒有太多差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速度是一個世界奇蹟。

關鍵字: